2022年入梅出梅时间表 2021年入梅是几月几日?
20'16什么时候入梅出梅
2016年入梅时间:2016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九。
2016年出梅时间:2016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四。
入梅时间
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 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1年入梅是几月几日?
古人对于梅雨期的推算方法是,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是进梅的时间,所以2021年进入梅的时间是6月7日左右。因为南北东西各省气温的偏差不同,所以每个省份的入梅时间是有差异的。
梅雨季节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一种气候,一般会出现在我国长江沿岸地区,每年入梅出梅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入梅出梅时间也有早有晚。古人对于梅雨期的推算方法是,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是进梅的时间,所以2021年进入梅的时间是6月7日左右。因为南北东西各省气温的偏差不同,所以每个省份的入梅时间是有差异的。
主要受到梅雨期影响的是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特指江淮以南种稻谷的南方地区。每年的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中旬,这个时候气温高、空气潮湿,而且多连续阴雨天气超过3天以上,所以家里很容易发潮长霉。
2021年不同地区入梅出梅时间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今年入梅和出梅的日期
根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测算:2012年入梅6月14日,出梅7月9日。这个日期是推算的日子,2012年什么时候入梅还要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来定。
什么时间出梅
小暑后逢第一个末日 ,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
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
出梅又称为“断梅”,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出梅后,南方的天气开始转暖,全国从此全面进入炎热的夏天。
扩展资料:
气象学上确定的入梅、出梅与历书上的不一样。
气象学上的入梅、出梅和梅雨期的划定是根据大范网的天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特征、降水的地理分布位置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条件来确定的。
由于每年环流形势的演变不尽一致或相同,所以气象学上的人、出梅的日期和梅期存在着复杂的差异。当梅雨锋区及其雨带抵到或形成在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一带时称入梅;
雨带停滞或徘徊时期称梅雨期;待雨带北抬并较稳定地抵到黄河流域时,江淮地区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江淮地区梅雨结束.也就是出梅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出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六月季夏 出梅入伏
今年大概什么时候入梅 什么时候出梅。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采纳!
什么时候入梅
1.梅雨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雨带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正常梅雨和异常梅雨】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1)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2)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3)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4)特长梅雨:
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5)'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6)倒黄梅: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像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况且时至'小暑',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黄梅雨,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还是相当悬殊的。以'入梅'来说,最早的在5月26日,最迟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迟的在8月2日,相差均可达到一个半月。梅雨最长的年份持续两个多月,可以引起罕见的大水,而短的年份仅仅几天,还有的甚至出现'空梅',带来严重的干旱。可见,梅雨是一种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它远不是象农历历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样简单。相对正常梅雨而言,'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空梅'以及严重的'倒黄梅',都属于异常梅雨。
今年盐城大概什么时候出梅?
入梅和出梅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一般情况下,盐城都是6月中下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有时候也会出现空梅,有时候也会出梅期变长,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