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3岁前的孩子出手"打人",给孩子做好情绪梳理才是关键

2019-10-01 06:26:14孕产
3岁前的孩子出手"打人",给孩子做好情绪梳理才是关键3岁前敏感期孩子伸手"打人",不要给孩子脑袋里装粉红色的大象

"啪、啪、啪",坐在沙发上正在给孩子讲故事,突然脸颊上红肿了起来。转头只见孩子一脸嬉笑的举着还未放下的手。我随即脱口而出,不要打妈妈可以吗?但是孩子的手却又挥动了起来,仿佛没有听懂你说的话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带着孩子在附近广场玩。看到一对母子,妈妈正蹲在地上给孩子整理衣物,小男孩本是乖乖的站在妈妈旁边。可不知为何,突然小男孩伸出了手,"啪、啪、啪"毫无征兆伸手就给了妈妈两巴掌,只见一旁的妈妈大声说:"妈妈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打妈妈。"可是孩子好像没有听明白一样,挥动着手又拍了两下妈妈的肚子。

随后孩子们在广场玩了起来,我和男孩的妈妈聊起了孩子伸手打人的问题。男孩的妈妈跟我说,孩子现在2岁6个月,最近总是伸手打家里的人。打人之前毫无征兆也毫无规律可言,打人后不是呆呆的望着你,就是嬉笑顽皮的躲闪。如果你追着给孩子说,不要打妈妈。孩子反而会出现过激的反应。如果你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反而会好一些。

男孩妈妈的眼睛望着天空忧心忡忡的说:"为什么孩子突然就开始打人了呢"?

第一,是什么会让3岁之前的孩子出现频繁出手打人的现象呢?

1、孩子挥动小手,只是为了看你过激的"表演"。

三岁之前的孩子,他们正在经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同时他们对捣乱带着天然的兴趣。

他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觉得好奇,如果第一次他挥动小手你出现了"大声呵斥他不要"的夸张表情,那么他的好奇心让他感觉很有趣。下一次他内心的好奇小虫就会促使他,通过这种方式去看你不同的脸部"表演"以达到他愉悦开心的目的。

所以3岁之前孩子打人我们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反而会好一些,让孩子看不到我们面部表情的变化,他也就失去了兴趣了。

2、孩子缺乏表达的语言能力或技能,无法让自己得到满足。

3岁之前的孩子,语言的发展能力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发展好的孩子可以说出半个完整的句子。如果发展不好的孩子还处于说字词的阶段,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会呈现一种"有口难言"的状态,他们无法用言语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会采用肢体语言,也就是动手打人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累了、困了、饿了、我想玩玩具了等内心的需求。

3、孩子内心情感受到伤害,让孩子感到伤心或者沮丧。

3岁之前的孩子内心是很细腻的,当孩子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他感觉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孩子的大脑就会停止分泌使之产生快感的β-内啡呔,孩子的内心会感到伤心或者是沮丧。

如果孩子这个时候并没有学会如何去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么动手打人的方式会成为他的首选,因为动手打人你出现过激的反应会让孩子产生快感。

4、孩子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前几日在电梯口碰见2岁的明明刚去接了出差的妈妈回家,可刚进电梯不久明明就伸手打了身旁的小哥哥,这时明明妈妈立刻从手机里抽离出来制止明明,这时候明明反而咧嘴笑了笑。

明明的举动就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妈妈出差在外有一段时间不在家,进电梯后又在忙着回手机里的信息一直在做自己的事,孩子就会有被忽略的感觉,这时候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引起你的注意,让你可以去关注他。

5、父母选择用打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孩子会有样学样。

有时候孩子犯了错,我们感觉到特别气愤,在情绪的影响下我们看不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只是看到了冰山上孩子犯错误的一部分,于是选择用武力来解决当下发生的问题。

我们一边打孩子屁股,一边告诉孩子,你不要打人。希望孩子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记住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这样孩子是不能理解你需要表达的意思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看到的是父母正在打他的事实。他们想原来是可以打人的,因为爸爸妈妈正在打我。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二,为什么孩子打人,我们告诉孩子不要的时候,孩子反而越打越凶呢?

美国哈佛大学老师乔治•莱考夫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别去想粉红色的大象"。

莱考夫经常在他的认知科学基础课上,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不断的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千万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拜托你们一定不要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哦。"等学生们睁开眼睛,问他们刚才想的是什么,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是粉红色的大象。莱考夫说,在这个实验中他还从来没有发现,有学生可以做到不想那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我们从莱考夫的这个实验中可以发现,人类大脑的结构左脑更偏于理性,而右脑更偏于感性的图像,当语言的形象感信息在右脑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画面的时候,就要强过左脑肯定与否定的价值意义信息。当形象信息进入大脑,形成固定画面后,人很难根据要不要等命令去修改画面。

这就是为什么当孩子伸手打我们的时候,我们一直告诉他,"你不能打妈妈,你打妈妈是不对的。"孩子不仅不会停手,反而手挥动的更频繁的原因。

本来3岁之前的孩子挥动手最开始是无意识的,在脑海里并没有出现一个形象的画面,但是因为我们不断去提示孩子加深孩子打人的印象。这个时候孩子的脑袋里面就出现了一个固定的打人画面,孩子就会按照这个画面的意思继续去行动。

比如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对孩子说,妈妈需要出去一会,你不能打弟弟。你会发现孩子转身一定会去打弟弟。

孩子本来没有想到要去打弟弟,但是因为你用语言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固定的画面,而把你说的不要过滤掉了,于是就你就看到了孩子打弟弟的画面。

第三, 3岁之前的孩子"打人",我们不能说"不要",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1、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动手,给孩子在行动上做榜样。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也有控制不住的抓狂和大叫,如果孩子在身旁,孩子就会去模仿我们抓狂和大叫的情绪,他们认为爸爸妈妈也这样,那么证明这样的举动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遇到孩子打人,我们应该先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共处,先接纳孩子的举动,然后再和孩子进行沟通,而不是一边打孩子的屁股一边告诉孩子,不能打人。因为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只能看到眼前你打他的事实。

2、我们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善而坚定的提供积极正面的信息。

三岁之前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当他们伸手打人以后,孩子们会观察我们的表情。如果孩子打了妈妈,妈妈反而和孩子打闹说:"小臭臭,你还知道打妈妈了?"孩子会以为妈妈正在和他一起互动玩乐,下次如果孩子想和你互动时也会采用相类似的方式。

我们应该在孩子打人后,把孩子带离到一个安静新的环境里,让孩子停下手里的一切活动,看着孩子的眼睛然后和善而坚定的告诉孩子,"你打人是不对的,打人会使别人受伤,让别人感觉疼痛。"

3岁之前的孩子打人并没有攻击和暴力性,只需要我们多加引导就好,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那么在3岁后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3、孩子打人后,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教会宝宝友好表达。

孩子打人后,作为母亲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的梳理,让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内心感到伤心,我们可以先认可孩子的情绪,"宝宝,你现在很伤心吗?你现在生气了吗?你的肚子会像小青蛙的白肚子一样被气胀的鼓鼓的吗?"这时候孩子也会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我是生气了吗?

当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我们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告诉孩子,当你不开心或者伤心的时候,你可以抱抱你的玩偶,伸手轻轻的摸一摸他,告诉他今天你不是很开心,你们可以一起画画涂鸦,一起大声歌唱,将你心里的难过释然。

4、帮助孩子梳理动手打人的过程,感知他人的情绪,学会承担后果。

上述我们已经让孩子去感知了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在给孩子疏离打人过程的时候,需要让孩子感知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孩子如果打了妈妈,妈妈可以认真而严肃的告诉孩子,因为你打了我,我的手臂出现了红印子,同时让我感受到了疼痛,此时我很不开心。然后用孩子的小手轻轻抚摸你的疼痛处,用行动告诉孩子应该是抚摸而不是拍打。

如果孩子是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肢体接触的打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观看对方小朋友的情绪,你可以说,"你看,小朋友低着头他很难过,因为你打了他。我们可以让他开心起来吗?"有些孩子会用拒绝的态度说,"不可以"。

一般孩子出现这样的状态,我们可以让孩子承担一些自然后果,可以告诉孩子"那么我现在只能带你离开这里,因为你并不想和他友好相处"。让孩子知道我不鼓励你的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