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特斯拉model3 前方横向碰撞制动 特斯拉modle3 的行车记录仪的U盘应该怎样设置,才能读取

2023-01-05 12:23:17孕产
特斯拉model3 前方横向碰撞制动,特斯拉model 3和全新唐EV我支持谁好呢?那就看楼主比较在意的是什么方面了。唐EV是前后双电机,百公里加速4.4s;Model 3官方给出的0-100km/h加速则出来是5.6s。如何评价 2016 年发布的特斯拉 Model 3基本上就是一个缩小版,缩水版

特斯拉model 3和全新唐EV我支持谁好呢?

那就看楼主比较在意的是什么方面了。唐EV是前后双电机,百公里加速4.4s;Model 3官方给出的0-100km/h加速则出来是5.6s。

特斯拉model3 前方横向碰撞制动

如何评价 2016 年发布的特斯拉 Model 3

基本上就是一个缩小版,缩水版的Model S.
这次发布会分享的只是关于Model 3的一部分内容,马斯克说还有以后两波发布会。一辆车要发布三次也是醉了,还得听马斯克支支吾吾地演讲,我的尴尬癌已进入晚期。
这一次发布会主要是问大家要订金的,并且引起市场关注带动股价上涨。没什么干货,真正的干货要等到17年底公开让大家测评的时候,目前不过是一辆概念车。

Model 3 颜值还是很高的,极简风格的内饰绝对是个大杀器。中间一个横着的ipad pro,加上每辆车自带autopilot,边看片边开车的梦想就在眼前了。

特斯拉model3 前方横向碰撞制动

特斯拉modle3 的行车记录仪的U盘应该怎样设置,才能读取

主要看报警,不要跑出充电范围就可以了。特斯拉modle软件2大特性: 1、范围超出预警:如果行车超过充电网络的覆盖范围,汽车将自动发出预警提醒车主; 2、智能线路规划:规划的线路能够保证前往目的地的路上,能够及时补充电量。特斯拉Model ,汽车将自动显示出剩余电量所能维持的行车距离,车主再也不用担心汽车会突然没电抛锚,可以在耗尽电量前充分做好准备,比如就近找充电站。

特斯拉model3 前方横向碰撞制动

放言“总有一天超苹果”后 为什么特斯拉股价反而大跌

展开全部


1.马斯克承认了市场对将于7月投产的Model 3和主打品牌Model S概念区分不清。
2.同时,马斯克昨晚并没有透露更多有关Model 3即将投产的细节,也令与会分析师失望。就连一向看涨特斯拉、将其目标股价定为368美元的Piper Jaffray分析师Alexander Potter也不得不承认:Model 3 的如期生产确实有助于公司今年的股市估值,但特斯拉的下一步就不好说了。由于特斯拉野心太大、想上马的项目太多,能提供的细节或清晰度又不够,导致很难建立一个基于多年的金融预测模型。

特斯拉在美国出车祸再致人死亡了吗?

3月23日上午,一名驾车人驾驶特斯拉Model X型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一条高速公路行驶,撞上混凝土隔离带。他的车前部损毁严重并起火,引发后方两辆车相继追尾。驾车人在医院伤重不治。
特斯拉30日发表声明:“碰撞发生前的时段里,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处于使用状态,主动巡航控制中的跟车距离被设置为最小距离。”



声明说,汽车的系统发出数次影像提示和一次声音提示,要求驾车人双手握住方向盘。“但在事故发生前6秒内,系统没有检测到驾驶员将双手放在方向盘上。从距离高速公路混凝土隔离带150米处,驾车人可以清晰看到隔离带并有5秒左右的反应时间。但是,遗憾的是,行车日志显示,驾车人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2016年5月,一辆特斯拉Model S型轿车在佛罗里达州一条道路上撞上前方一辆拖挂车,驾车人死亡。当时,那辆车同样是在自动辅助驾驶状态下行驶。
特斯拉公司2016年7月在一份声明中说,当年5月车祸中,拖挂车在特斯拉车前方横穿公路,“在强烈日照条件下,驾驶员和自动驾驶都未能注意到拖挂车的白色车身,因而未能及时启动刹车系统。由于拖挂车正在横穿公路,而且车身较高,这一特殊情况导致Model S从挂车底部通过时,前挡风玻璃与挂车底部撞击”。



按照特斯拉公司的说法,如果当时是正面撞击或追尾,“即使在高速行驶条件下”,特斯拉车的防撞系统“都极有可能”避免人员伤亡。
特斯拉公司强调,车辆内“自动导航”功能带有辅助性质,按照操作要求,驾车人使用这项功能时应“双手始终握住方向盘”。而且,每一次启动这项功能时,车辆系统都会提醒驾车人握住方向盘,准备随时接管驾驶。如果系统检测到驾车人双手离开方向盘,会显示警示图标或发出警示音,逐步降低车速,直至感应到驾车人双手放在方向盘上。
两次致命碰撞发生后,特斯拉试图消除人们对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安全性的疑虑。按照特斯拉公司的说法,与单纯的人工驾驶相比,这项功能“显著提升”行车安全,安全水平比非自动驾驶车辆“高10倍”。
最新车祸发生后,特斯拉公司把事故后果严重性归咎于高速公路上的缓冲栏在先前事故中被撞击变形却没有及时更换。“在此之前,我们从未见到任何一辆Model X在事故中遭受如此严重的损坏”。
然而,死者亲属质疑特斯拉汽车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性。死者沃尔特·黄38岁,在美国苹果公司工作。黄的亲属告诉ABC,黄先前多次向经销商投诉,这辆车使用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时会偏向这次致他死亡的那条隔离带。

美国加州特斯拉致命车祸是如何发生的?

美国加州特斯拉Model X致命车祸发生之后,3月25日,交通管理人员在事故现场开展工作。
特斯拉3月30日发布公告称,美国特斯拉Model X致命车祸发生之前,事故车辆的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处于开启状态。这令公众对半自动驾驶系统在公路上行驶的安全性产生了新的担忧。



特斯拉还称,事故车辆的驾驶日志显示,车祸发生之前,汽车对司机发出了双手放在方向盘上的警告,但司机没有采取行动。
据华尔街日报3月30日报道,特斯拉称,驾驶日志中显示,撞车发生前的6秒钟,司机的双手没有在方向盘上检测出,这期间尽管有约5秒时间和500英尺(150米)的无障碍视野,但司机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特斯拉的公告中没有提到为什么Autopilot没有检测出混凝土隔离带。
3月23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101号高速公路上,一辆蓝色的特斯拉Model X在向南行驶时,撞上混凝土隔离带,汽车起火。随后又被车道后方驶来的两辆汽车相继追尾,车主送往医院之后不治身亡。特斯拉此次车祸致死发生在Uber自动驾驶撞人致死案后不久。此前的3月18日,Uber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进行自动驾驶测试时,撞死了一名行人。



3月27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The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NTSB)介入此案展开了调查。这也是该局今年第二次对特斯拉车祸施以关注。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以调查空难闻名,现在对新兴的自动驾驶科技也投入了更多的调研。
据路透社3月31日报道,特斯拉的Autopilot在特定的情况下允许司机更长时间双手离开方向盘。虽然特斯拉要求用户在使用Autopilot之前双手必须“始终”放在方向盘上,但用户经常吹嘘他们在使用该功能时可以不需要手握方向盘。
此前的2016年5月,一辆特斯拉Model S的车祸令司机身亡,当时司机同样使用了Autopilot。这也是首次特斯拉汽车在Autopilot模式打开时造成的致死车祸。
报道称,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对该案调查结论认为,特斯拉对车祸负有责任,由于没有包含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当时特斯拉的解释是,系统在面对明亮的天空时没有看见白色的卡车。





该委员会还表示,Autopilot让司机无视了公司的警告,长时间驾驶时双手不放在方向盘上。他们还发现,Autopilot可以被用于没有被设计到的路段。司机双手在不在方向盘上的检测系统对警告司机来说作用也很鸡肋。
特斯拉在公告中称,“Autopilot不能阻止所有的事故——设立这样的标准是不可能的,但它能让事故尽可能减少发生。它毋庸置疑能让这个世界上的车主、行人和骑行者更加安全。”
路透社的报道还提到,3月29日,特斯拉宣布召回其2016年4月前生产的12.3万辆Model S轿车,称是为了更换螺栓。该螺栓为动力转向组件中的一部分,据说与寒冷气温下播撒的路面盐接触后会开始腐蚀。目前还没有因此产生事故。

近距离观察特斯拉:它到底是天才还是忽悠

近距离观察特斯拉:它到底是天才还是忽悠
2018-03-03
最近,有机会近距离的体验、观察了特斯拉的产品和服务。这个电动车品牌为什么能一直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为什么特斯拉会成为时尚、科幻、未来的代名词?为什么特斯拉成立十多年来基本不怎么盈利,股票市值却飞上了天?通过这次近距离的了解,多少得到了一些答案。
特斯拉是一家电动车公司吗?
在多数人的眼中,特斯拉是一个电动车公司。其实特斯拉自己并不这么认为。特斯拉的CEO“钢铁侠”马斯克手上,目前有两块业务是核心。
一块是火箭发射,在狗年春节前,马斯克就将一辆特斯拉跑车送上了太空,而且成功进行了火箭回收,大大降低了人类外太空商运的成本。这意味着火箭发射的商业市场彻底被激活,人类迈向外太空的脚步,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另外一块,就是特斯拉电动车。但在特斯拉自己看来,TESLA,不是电动车,而是一家可持续能源公司。是的,TESLA自己的定位,其实不是汽车公司,而是一家能源公司。如果把TESLA比做一棵大树,那么电动车只是这棵树上结出的一颗果子而已。
如下图,特斯拉目前提供的可持续能源产品,包括有,和普通屋顶造型别无二致的产能设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输出)、壁挂式的储能装置(储存电能)、电动车的出行方式(用电能出行)。
在一些国家,特斯拉正在或即将把下图的生活场景,变成了现实。用屋顶太阳能发电,用手机APP来远程遥控,挂在墙上的电池,储备的电能可供一套房屋使用几天。出行则使用电动车。整个生活场景的能源消耗,全部来自太阳能。所以特斯拉,其实想成为新能源生活方式的供应商、布道者。
所以当特斯拉说:“我们的使命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当你听到这句话时,你会跟奔驰的“The best or nothing”、宝马的“Sheer Driving Pleasure“等汽车公司的slogan,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换句话说,特斯拉的目标是改变世界、推动世界的进步。这种宏大的格局、愿景和想象空间,是任何汽车公司都无法企及的。且不论这种宏大格局,是不是镜花水月。但在想象力是第一生产力的股票市场,特斯拉确实具备了讲故事的最佳题材。它的市值超越所有汽车公司,其实并不奇怪。
特斯拉是富人的玩具吗?
在特斯拉看来,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NO!
即使目前两款在售车型Model X和Model S的售价都在70到100多万。普通人无力消费。但特斯拉并不想只做富人的玩具。
在特斯拉的产品规划里,Model S和Model X自问世数年以来,销售总量不过二三十万辆,成本无法快速降低,售价过于高昂是最大阻力。
而2017年问世的Model3,特斯拉的目标是年产销达到50万辆规模,这款车是针对平民而设计,目的是让普通人也能开上特斯拉。
而Model3的国产似乎也不太远了,从特斯拉的工作人员那里,也得到了确认的答案。
如果Model3国产,价格跟北美市场同步,人民币20多万起步(加上增值税就算30万),基本跟宝马3、奥迪A4L同价位,一个普通白领开上特斯拉,似乎并不是难事。
目前特斯拉国内售价高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口关税,增值税、加上高昂的运输费用,国内的特斯拉价格要比国外高出40%到100%左右。国产似乎是绕开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
如果售价合理,考虑到极低的使用成本(用电成本和汽油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需保养只需软件定期更新),开上一辆特斯拉,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充满了诱惑。
立志让普通人也能买得起,这与特斯拉推动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的愿景,是相符合的。至少从这点来说,特斯拉是值得尊敬的。
为什么要买一辆特斯拉?
邦叔所在城市,街上已经越来越多看到特斯拉的身影。不可否认在很多普通人的眼里,特斯拉仍然是一个逼格、前卫、时尚的代名词。光环意义大于实际。
但就产品本身来说,特斯拉仍然有传统汽油车无法企及的亮点。或者说,从娘胎出来那一刻,特斯拉就赢在起跑线上。
譬如,车身结构对驾驶操控的帮助。前后配重比,天生的50:50,让汽油车工程师们绞尽脑汁的前后配重问题,特斯拉这里根本不是问题。
由于电池板被平铺到车底,底盘强度提高,重心下移,操控感更好。同时提升了全铝车身的刚度。在展厅里,特斯拉的顾问会拿出手机,给你看几张图片:在同样的时速侧向柱碰撞下(Volvo会发生惨烈形变,而特斯拉变形很小)。
而电池车的加速、隔音上的优势,自不必说。
另外特斯拉上值得说的一点还有,它的操作系统可以即时“云下载”更新,即独有的空中升级系统(OTA:Over the Air Update )。这让特斯拉车辆像智能手机一样,在生命周期内,通过软件推送和安装,实现功能和性能的提升。譬如,2017年,特斯拉空中升级系统不仅将Model S 75D车型的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提升至4.4秒,还将Model X 75D车型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提升至5.2秒。同时还会增加很多新的功能。“越开性能越好、功能越多”,这让传统汽车甚至很多电动车都望而兴叹。
关于电池衰减问题,特斯拉的工作人员表示,譬如10年使用周期,衰减率大概为2%-3%,也就是说100公里续航,10年后大概能行驶97-98公里。这种衰减率,大概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造型上、设计上的特点,见仁见智,这里不多赘言。
写在最后
特斯拉的展厅开在每个城市的高档商场里,不做4S店。展厅只做车型介绍,试驾车则停在商场地下停车场的专属停车位上。
价格全国透明统一,无礼包、无优惠,没有明的暗的各种促销,特斯拉和苹果,销售方式是如此的相似。甚至苹果还有水货,而特斯拉的渠道全部官方直营,管控更加彻底。甚至根本没有代理商、销售商的概念。展厅每个员工,都隶属于特斯拉公司。全国30多家展厅的价格、服务,都完全一致。
从产品、到销售、再到消费理念、用车方式,每个环节,特斯拉对传统汽车商业生态,都是颠覆般的存在。
不管特斯拉最终是否能够成功,马斯克能否最终改变世界,邦叔唯一知道的是,很多天才的商业计划,一开始都被人视为忽悠,但坚持忽悠到底,竟然也就成功了。所谓要成功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秩序:一是你得足够强大,二是你得坚持的够久。这是商业世界的法则和宗教!

车对车通信wifi需要传感器吗

车对车通信wifi需要传感器吗
据报道,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近日宣布,将制定措施要求全美新上路的汽车和其他小型车辆安装车对车通信系统,以有效阻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受此消息刺激,A股车载电子、传感器、北斗导航概念股大幅上涨。以下按涨停顺序排序:
1、盛路通信主营通信天线及射频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日前收购合正电子切入车载信息领域,实现四连板。封单占流通盘比例为12.19%;机构持仓占流通盘约1.5%,短线大牛一般机构持仓都比较少,中长线大牛一定少不了机构的影子;
2、中航电测主营应变计、传感器等;机构持仓约2.59%;封单占流通盘0.45%,这个板块整体封单比都不是很大,算中等吧,炒作热度不如特斯拉,除开2446外它龙一的可能性比较大;
3、启明信息从事汽车业管理软件与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制造及服务;封单占流通盘的0.78%;机构持仓约4.65%;形态上刚从底部起来,业绩比较差,炒概念,在大环境下只能这样,大盘死不涨才给了多数绩差题材股的机会;
4、国腾电子主营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关键元器件的生产、研发,有望受益。烂板,但从交易数据上分析,不是开板吃货那种类型;
5、均胜电子是汽车电子行业的探路者,兼具特斯拉概念,封单占流通盘的0.27%。机构持仓约7.65%,形态上也是基金的风格。

美国运输部门官员3日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正与汽车制造商合作,研发一项“车对车通话”技术,以实现车与车“自动对话”,减少撞车事故的发生。
运输部门官员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车辆配备“车对车通话”装置后,能够持续发出无线电信号,相互告知自己的位置、方向、速度等信息。如果两辆车有相撞危险,车内电脑会以闪烁信号、声音提醒或座椅震动等方式向驾车者发出警告,或者直接替驾车者刹车。
借助这项技术,即便驾车者视线因转弯或交通拥堵等受到限制,车辆也能比驾车者预先发现前方是否有其他车辆闯红灯或急刹车。
交通指示灯等公路设施如果应用这种技术,就能够与车辆“通话”,告知车辆交通拥堵、路面险情等信息,以便驾车者提前选择其他路线。
这项技术的研发已经启动大约10年,投入使用还需要数年时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估计,除了由酒后驾车或机械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其他撞车数量有望借助“车对车通话”减少80%。
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主管戴维·弗里德曼说,与先前着力于确保交通事故中驾车者存活率的各项技术相比,“车对车通话”技术把重点放在“第一时间避免撞车”,开启了汽车安全技术的“新时代”。
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打算就这项新技术发布一份报告,征求民众和汽车制造商意见后,在数月至数年时间内起草相关实施提议。按照美国运输部长安东尼·福克斯的说法,实施提议可能赶在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任内提交。
不过,运输部门官员说,新技术要推广应用,还需先解决多重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须确保车辆“对话”中只交换基本交通安全信息,不泄露驾车者私人信息。
另外,只有当一定数量的车辆配备“车对车通话”装置,这项技术才能真正有效发挥作用,而这一推广过程预计需要多年时间。新华社

车与车之间的通信是汽车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2月3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宣布推出建立V2V通信标准的计划,到2017年将有一系列的法令推出,这使得V2V通信的实现又近了一步。不过到底什么是V2V通信呢?
简单地说,第一代的V2V系统会提醒驾驶者但不会代为控制汽车,之后会加入诸如自动避开障碍物的功能,最终会与无人驾驶汽车整合到一起。

V2V:什么是汽车之间的通信?
什么是V2V?
V2V通信需要一个无线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汽车之间互相传送信息,告诉对方自己在做什么,这些信息包括速度、位置、驾驶方向、刹车等。V2V技术使用的是专用短程通信(DSRC),由类似FCC和ISO的机构设立的标准。有时候它会被描述成WiFi网络,因为可能使用到的一个频率是5.9GHz,这也是WiFi使用的频率。不过更准确地说,DSRC是类WiFi网络,它的覆盖范围最高达300米。
V2V是一种网状网络,网络中的节点(汽车、智能交通灯等)可以发射、捕获并转发信号。网络上5-10个节点的跳跃就能收集一英里外的交通状况。这对多数驾驶者来说都有足够的应对时间。
在发展之初,V2V对驾驶者来说可能只是闪烁的红灯警告,或是指示哪个方向有危险,当然这些都还在概念阶段。现在已经有数千辆测试车了,多数原型车都到了可以自动刹车或转弯来避开危险的水平。
交通信号或其它固定设备叫做V2I,也就是汽车-基础设施。关于V2V还有很多其它说法,一些厂商把它叫做Car-to-X,还有“internet of cars”以及“connected car”,目前看来V2V正脱颖而出。

V2V:什么是汽车之间的通信?
V2V还不是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也叫自动驾驶,现在的一些自动驾驶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等,厂商们希望在这个十年末让无人驾驶汽车上路。
无人驾驶汽车会用到很多传感器和雷达,实现避开行人、自动转弯刹车、保持车距等功能。V2V通信会让无人驾驶更加智能,即便最好的雷达也只能探测到前方5秒路程内的状况,而V2V可把范围扩展到更广,好让汽车和驾驶者更好地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