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对孩子好,对孩子来说却是束缚
作者:秋实(爸妈进化论主笔)
01中国妈妈的魔咒:爱得越深,孩子越远前段时间检查孩子试卷,有个题要求用“有时候……很”造句。
孩子写道:我的妈妈有时候很凶。
那一刻,内心犹如针扎也无地自容。
妈妈凶难道不是因为你一道题屡教屡错?难道不是因为你做事磨磨蹭蹭?孩子,妈妈凶是让你更自律,让你养成良好的习惯,想让你在未来的路上少走弯路,想让你成年后过得不那么辛苦啊!
可理由再足,道理再大,都敌不过孩子对你的直观认知“你是个坏妈妈”。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数人都面临这样的尴尬教子境况。
突然想起《小欢喜》中乔英子抑郁自杀,对妈妈宋倩声嘶力竭地大喊“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明明是最亲密的关系,却演绎着最扎心的愈行愈远。
说实话,我很沮丧。
朋友给我出主意,让我试试“装死式育儿”教育方式。
让朋友的指点下,我对孩子彻底撒手不管了。
做作业磨蹭,不管,让老师狠狠地罚,罚一次就晓得厉害了。
起床不起,好,不管,迟到了反正是你自己被老师批评。
吃饭不吃,可以,过时不候,挨饿自己受着。
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发现我这个妈妈好像不怎么靠谱的样子,万事还是靠自己避免被老师批评。
她的改变,我们有目共睹,作息生活习惯越来越好,开始明白自己要努力。
原来,熊孩子也并不难教。
其实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从感受到痛开始的,被外界刺痛了,他们会自己寻找突破的路,父母只有放手才能让孩自己去碰壁成长。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中说“一个有拖延症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要想改变孩子拖延症,就要先从父母放手开始。
《懒妈妈胜过好妈妈》中说:做妈妈的最高境界,就是偷懒。
“装死式育儿”就是让我们适当的去做一个懒妈妈,不要管太多,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去闯,给孩子一个自己成长的空间。
只有你放手了,孩子才开始思考为自己打算。
02忽略成绩引导孩子而不是监督孩子所谓的懒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管,而是把勤奋用在心上,而不是身上甚至嘴上。
办公室张姐和李姐孩子同龄,平时难免聊起孩子学习。
张姐对孩子亲力亲为,每次成绩都盯着,不是给孩子买复习资料就是报学习班,孩子成绩一直都是A,张姐引以为傲。
反观李姐,给孩子买的最多的就是课外阅读书,平时不是带孩子出去玩就是和孩子聊天,不务正业,优哉游哉。
孩子成绩嘛,只能说不错,但李姐也不急。
转眼小升初,两个孩子成绩大翻个。
张姐家孩子成绩一落千丈,特别是语文,各种补习班不停地报,但收效甚微。
而李姐家孩子成绩一跃而上,成绩稳稳把持全班前三。
私下问李姐孩子成绩怎么逆袭的。
她说:“我只是给孩子做了正确的引导而已。小学不仅是打基础知识的时候,更是各种能力培养的时期。”
原来,别人忙着每次巩固每次成绩的时候,李姐带着孩子启蒙历史知识,涉猎文学名著,陪读课外书籍,玩奥数习题。
广泛的知识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学习的渴望之门,孩子越来越喜欢读书、钻研问题,慢慢练就了很好的写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而这两点对初中生尤为重要。
果然,每一种成功背后,都是你看不见的努力。
李姐对孩子的付出不在嘴上的日日叮嘱,也不是日复一日地督促做题、做试卷,而是为孩子找到学习的正确途径,这些都建立在李姐对当下教育制度的了解以及小学、中学教学内容的研究上。
张姐在监督孩子,李姐在引导孩子。一个靠嘴,一个用心,两相比较,高下立现。
诗词才女武亦姝小学时成绩很差,管得越多越细越反叛,后来爸爸有意带她去一个优秀的同龄人家里做客,感受到与别人差距的武亦姝突然开始发奋起来。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武亦姝开始了学霸之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
父母之教子,也应如此,多用心思考孩子为何如此,如何帮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简单的下命令“去背书”、“去背单词”、“去做试卷”。
孩子懂得主动学习了,父母省心,孩子学得也快乐。
这才是真正用心的父母,对成绩装聋作哑,对眼前利益装聋作哑,为孩子提供长期发展方向,引导孩子去主动学习。
03适当示弱做孩子的伙伴不做孩子家长我们在孩子这场关系里,最大的失误就是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
听过一个故事,一对博士父母教育孩子遇到困惑,就去咨询儿童教育专家。
他们问:“我们夫妻是博士,从小也是学霸,为什么孩子这么笨呢。”
专家说:“怪就怪你俩都是博士”。
父母太优秀,对孩子就会期望大要求高。以博士的学识看小学生的加减算法,不会算就如同智障。但孩子的成长是有过程的,1+1=2这样的逻辑他都得有个理解过程。
整天活在家长抱怨他太笨的环境中,不笨也得笨。
家长太懂,就容易对孩子指手画脚,这是身处高位者的本能。
如果你能自降身位,和孩子做同龄人,往往效果更好。
去年孩子幼升小,带回来一本古诗书,说老师要求背诵。
想起自己小时候背古诗的难处,我很担心孩子,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和孩子比赛背古诗。
我和孩子约定每天一起背诵一首,看谁最厉害。
孩子见我真的背诵,有时候和她一样磕磕巴巴的,比赛的兴趣立马被调动起来,就这样我们一起背了几百首诗词。
没事就相互提问,有时候看见我背不出来的样子,她就更得意,非要再多背几首,背的越多,她就越喜欢古诗词,孩子也成了班里的诗词小达人。
我的示弱,成就了孩子一份自信和兴趣,非常值。
胡可曾在节目中说:“女人要学会示弱,不仅要跟老公示弱,还得跟儿子示弱。你示弱他们就会很爷们。”
霍思燕和儿子嗯哼的相处模式就是如此。
在玩滑梯的时候,霍思燕说自己害怕,嗯哼马上走在前面,让妈妈跟在她后面滑,还向后张开手护着妈妈。
很多人都夸嗯哼小暖男,可这份温暖正是来自于妈妈霍思燕“会示弱”。
父母示弱,潜意识是告诉孩子,你需要他的帮助,这能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父母示弱不是你变小了,而是孩子变强变大了,懂得示弱,孩子才能真的长大。
04别以爱的名义桎梏孩子的发展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家长和孩子好比一个100分的组合,当你做满了90分,孩子只有10分;而当你慢慢只做10分,也许孩子就会成长为90分。
一个获满分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自己也害了孩子。
深以为然。
有档节目《新闻会客厅》曾经采访了被中科院劝退的“东方神童”魏永康。
他2岁掌握1000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入县重点中学,13岁考入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智力超常。
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他付出了全部的爱,包办一切生活琐事,喂饭倒水、人际关系等等,导致魏永康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与人交往只会说一声“你好”,然后握手,就结束了。
等他17岁考入中科院研究所,父母不能再同行,他的问题集中爆发,无法生活,无法自主学习,中科院不得不劝退他。
采访中他说他恨妈妈,从此消失。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就在今年新闻爆出郑州某所高校女大学生因多门课业不及格被劝休学,母亲赶来郑州租房陪读,然而母女两人经常大打出手。
女儿对母亲包办她一切的行为感到窒息,而母亲则声称女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必须照顾她的衣食住行。
这些父母观念何其愚昧,这些孩子遭遇又何其悲哀。
孩子如同小树,在毫无分辨力的时候全靠家长塑型,让他成才还是成废柴,全在父母认知之间,可最悲哀的是父母总以爱的名义和为孩子好的立场却把孩子养弯了。
教育子女成才的作家刘墉曾说:我不忍心因为我的“无知”,错失原本属于他们的美好人生。
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做父母,不要你以为的你爱他就够了,也不要觉得对他好就对了。
我们得首先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允许其试错,允许其思考,允许其独立。
适当的放权与退出,对孩子要求和错误适当“装死”,让孩子自己面对生活,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古语“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下孩子教育。
作者简介:秋实,富书专栏作者;本文首发爸妈精读;一名喜欢读书写字的80后。历经青春年少的不可一世,如今正琢磨着中年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