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与孩子共同承担错误
1 惩罚还是惩罚?这是个问题
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
by 《正面管教》
孩子犯错误,是不是必须受到惩罚呢?这是一个困扰教育界多年的问题。主张惩罚的家长认为:“惩罚对孩子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
反对惩罚的家长认为:“惩罚不仅打击孩子探索的兴趣和做事的积极性,还容易使亲子双方产生隔阂。”到底该不该惩罚,确实令人左右为难。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孩子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避免犯错误。可是,除非不进行任何尝试,否则错误绝不可能100%避免。事实上,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现象。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不足,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的绝大部分错误,是因为家长没有花时间训练、鼓励他们,而错误给了家长弥补改正的机会。
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帮助孩子正确的处理与解决问题。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支持和信任无疑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树立自尊和自信。相反,惩罚则使孩子诚惶诚恐,自尊和自信都受到损害,是不利于他们从错误中成长的。
2 与孩子共同承担
让我们引入一个场景:孩子犯了个错误,比如打碎了一个杯子,孩子看到杯子碎了后本来就很害怕,又受到家长不良情绪的影响,孩子往往一时难以清楚的表达事情的发生过程。严厉的家长这时候会批评孩子,批评他们之前已经告诉过他们了,为什么还会犯?这不仅会导致孩子不敢说出事情的发生过程,害怕承担这个错误的后果,甚至会采取找借口、说谎等方式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这些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并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产生不好的负面后果。
放纵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则采用时听之任之的方式,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用担心”。甚至有些家长的做法是“护短”,替孩子承担错误或是开脱罪责,无法使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这种做法更是只会纵容孩子,让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家长把犯错看成是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家长在处理孩子打碎杯子的行为时,如果能主动邀请孩子一起冷静的分析问题,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思考原因并主动承担后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那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
孩子打碎杯子以后,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用同理心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孩子消除顾虑。比如拍拍肩膀,平静的说:“爸爸小时候也打碎杯子,爸爸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孩子听到后会很开心,他理解了打碎杯子虽然是不好的事情,但对于小朋友来说却是正常的,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犯。家长亮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孩子站在了一个立场上,那么大家就会为寻求共同承担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起努力。
总结:家长在遇到问题时,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孩子克服顾虑与担心等心理,鼓励孩子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告诉孩子改正错误的具体方法,用行动弥补失误,积极引导孩子承担错误的后果,通过改正错误来恢复自信、树立规则意识。
3 使用自然后果
“吃一堑,长一智”,家长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总结经验。诚如成语表达的意思,传统的管教大多是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便之后做得更好。很长时间内,家长都认为唯有惩罚可以达成这个效果,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那么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错误和后果呢?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一种道德教育方法-----“自然后果”论,即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家长应让他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己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并从中接受教训。这符合正面管教中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的理念。
那么什么是自然后果呢?自然后果是指事情在没有任何人为干预下产生的自然而然的结果。比如站在雨中,衣服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肚子就会饿。这里不允许借题发挥,比如,孩子忘了带午餐,不要试图说教“我早就告诉过你……”。按照“自然后果”理论,家长可以不再给孩子送午餐,让孩子体验忘带午餐造成的自然后果------饿肚子或只能找同学分享的后果。
《正面管教》中还有另外一个工具是逻辑结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允许家长的介入,由家长来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逻辑后果区别于自然后果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家长的介入。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遇到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或者安全的问题时,就不能使用“自然后果”了,否则会产生严重的伤害,是非常危险的。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是很难运用的。理性时,家长明白自己的目的,但当被情绪支配时,家长很容易把“赢得”孩子变成“赢了”孩子。逻辑后果对于处理大多数问题来说,并不是最佳工具,在实际应用时经常被家长们误用,作为惩罚的伪装。
区别逻辑后果和惩罚的,是它的4R准则。
1、相关(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自然后果”理论告诉我们,家长应该尽量的采用“自然后果“理论教育孩子,提前告知孩子可能的后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在发生错误后亲身体验自己选择的后果。但当产生了不良后果时,家长既不能唠叨和埋怨,也不能幸灾乐祸,否则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4 解决问题的3R1H原则
前面谈到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理论基础,那么我们如何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家长需要关注解决问题的主旨是什么?3R1H原则正是为此而提出:
1、相关(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有帮助(Helpful)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的理解,我们先看如下的案例(案例来自于《正面管教》):
在一次班会上,老师让大家头脑风暴,对两名因为没听到铃声而迟到的同学讨论逻辑后果。如下是孩子们列出来的清单:
1、让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2、让他俩放学后留下,时长等于迟到时间。
3、从课间休息中扣除相应时间。
4、取消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
5、向他们吼叫。
然后,老师让同学们忘掉逻辑后果,为有助于同学准时回教室的解决方案做一次头脑风暴。下面是他们列出的清单:
1、大家一起喊:“打铃啦!”
2、迟到的同学可以在靠近电铃的地方玩。
3、迟到的同学注意别人什么时候回教室。
4、把电铃调得更响一些。
5、迟到的同学选一个好朋友,提醒他该回教室了。
6、打铃的时候,大家拍他们肩膀来提醒。
如上,两个清单之间差别是非常大的。前一个看上去是惩罚,它关注的是过去,后一个更像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关注的是两个学生在将来如何做得更好。其焦点在于把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其实,只要给孩子机会,孩子们常常比大人更善于解决问题。
不妨尝试运用3R1H的原则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远离家长的逻辑后果和抱怨,告诉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
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孩子克服顾虑与担心等心理,鼓励孩子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告诉孩子改正错误的具体方法,用行动弥补失误,积极引导孩子承担错误的后果,通过改正错误来恢复自信、树立规则意识。
------博心爱
相关文章
- 《放学后》: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是比陪伴更好的教育方式
- 孩子上学之前的智力发育与父母陪伴有关么?科学来解答
- 孩子上小学前缺乏陪伴,会影响智力发育?用科学研究说话
- 孩子上幼儿园就哭闹?家长的3种错误行为,孩子会越来越不想去
- 孩子不勇敢总退缩,错误方式不可取,会把孩子逼进绝境
- 孩子不承认错误,一脸不在乎的样子,指责训斥不管用要理解
- 孩子不自己吃饭,是因为家长坚持的方向错误了,宁扫不喂是重点
- 孩子与你有隔阂?因为你的陪伴方式错了,霍思燕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 孩子为什么感到孤独?哪怕在父母身边,他们的陪伴需求也没被满足
- 孩子偷钱怎么办?家长的正确引导,这才是改正错误的关键
- 孩子发烧不要紧?这10个常见错误让儿科医生发愁:爸妈长点心
- 孩子发烧还敢用灌肠?这导致的后果家长承担不起
- 孩子在假期无所事事吗?想要有个快乐的假期,父母的陪伴最重要
- 孩子在这个年龄之前,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错过容易影响娃一生
- 孩子学钢琴,父母一定要陪伴吗?
- 孩子对你说“我恨你”,家长应该怎样让他认识到错误?
- 孩子小时候没多陪伴聊天,溺爱,长大叛逆不适应社会怎么办?
- 孩子得了“假性自闭症”,家长多陪伴多沟通,体验更多家庭时光
- 孩子成长中家长犯得最为致命的错误,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 孩子抗拒的不是学习,而是“错误的”学习方式,家长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