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儿子嗷嗷待哺,妈妈快递80斤母乳,没想到融化了!网友:不作不死

2022-02-04 04:01:09孕产
文 | 卿晨 原创作品作为父母越想把好的给孩子,就越容易踩坑。前些日子看到的这个新闻:有一个妈妈人在河北保定,快两岁的儿子留在老家河南南阳。为了给儿子进行母乳喂养,就想出了用快递冷链进行运输的方法。

文 | 卿晨 原创作品

作为父母越想把好的给孩子,就越容易踩坑。

前些日子看到的这个新闻:

有一个妈妈人在河北保定,快两岁的儿子留在老家河南南阳。为了给儿子进行母乳喂养,就想出了用快递冷链进行运输的方法。在儿子快没有口粮的时候,赶紧叫了快递,将攒了两个多月,84斤,共160多袋母乳快递回老家。

但签收时家人却发现:原本冰冻好的袋装母乳,部分袋子破损,大部分母乳已经融化了!原来这位妈妈心想着用冷链,结果却走了普通快递。娇滴滴的珍贵母乳如何经得起普通快递的折腾?(澎湃新闻)

因担心变质,家人没将母乳给孩子食用。1岁7个月的儿子因为没有母乳突然断奶,极为不适应,夜里哭闹得很严重。

融化掉的母乳

有网友说:这个妈妈真是作得要屎,隔得这么远,不能母乳难道就不能吃配方奶吗?

也有网友说:冷链确实可以快成功快递母乳,但是这个妈妈太粗心了,居然用普通快递。

在我看来,既然妈妈有想法要继续给千里之外的儿子母乳喂养,就应该提前预想如何将母乳以最好的状态送到孩子面前,并且给自己和儿子留个后手,防范于未然。

今天,我们就新闻里的这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家长在育儿工作中如何防范于未然,以及这样育儿给孩子带来的深远影响。

防范于未然,避免宝宝遭受“患”: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

《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意思是:君子当思谋远虑,事成之后,就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防范于未然,做好预防措施。

用在育儿工作中就是:父母应当在育儿时思谋远虑,对孩子尤其是还无法清楚表达自己意思的孩子时,更应该多考虑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隐患,并合理做好防范措施,避免宝宝受到伤害。

这个新闻案例中的妈妈就未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考虑不周,未见更多的“患”:这个妈妈只看到儿子即将没奶吃会饿。但没有看到:①相距千里,稍有差池儿子会吃不到“健康”的母乳。②儿子已经1岁7个月,还准备母乳多久?方法欠妥,制造更多的“患”:虽然这个妈妈想用冷链运输,可结果却使用了普通快递,造成母乳融化无法食用,人为的制造了“患”。①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有的母乳一次性快递。②运输方式未经试验:第一次使用即大量运输。结果出现意外,母乳全军覆没,儿子突然断粮。没留后手,无防范措施:正因为这个妈妈没有看见更多的隐患,没有作出更多的防范措施。最终儿子只能突然性断奶。

可见,育儿时做到“防范于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减轻父母的工作,又可以让孩子更快乐的成长。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常常如此:预产期快到了,提前备好待产包;怕宝宝外出时冷,多带一件外套;避免感染病毒,带宝宝接种疫苗…

这样看来,防范于未然在育儿工作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也很容易操作。那么,还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呢?

浅谈育儿怎样防范于未然及这样给孩子带来的深远影响

如果新闻中的妈妈知道怎样防范于未然,就会在远行前和宝宝断奶,或者经过快递试运行后采用分批分量运输母乳,就不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第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先孩子忧而忧

英国纪录片《婴儿的秘密生活》中提到,让成年人按照婴儿的个头大小的生活,才能体验到婴儿的无助:所有的物品都是高大的、够不到、看不懂…所以孩子们才需要依附于父母,需要父母的帮助。

可见,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父母已经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潜意识会忽略掉孩子的感受。

现在孩子角度看问题,首先到排除自己成人的想法,再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现在:孩子当下年龄和心理处于何种水平

明天:下一个阶段孩子应该掌握何种能力,这些能力与现在有无直接关系。

比如新闻案例中,妈妈在孩子快没有奶喝的情况下,才选择寄母乳。或许一次性快递会给妈妈节省时间,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应该要考虑到:我还要吃母乳多久?存货快吃完了,妈妈什么时候能补货?货到的时候是还能不能吃?如果没有及时补货,我又能吃什么?

如果妈妈能站在宝宝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一次性快递母乳很方便,就不会出现母乳全部化掉,儿子需要立即断奶的状况。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长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应该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本身、孩子接触到的人事物中,去预料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隐患”。

学习滑轮,势必就会摔倒

第二、对出现的隐患作出合理的防范措施,后孩子乐而乐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样可以用在育儿工作中,只有针对“隐患”作出合理的防范措施,解决了忧患,孩子才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合理的防范措施呢?

①分析所有可能出现的隐患,尽可能多发现隐患。

要想把事情做到完美,就看自己能否将问题分析得到位。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家长能看到3点,有的家长只看到1点,看到3点的家长准备工作就会做得更充分。

比如为了让宝宝自主吃饭,有的家长看到了宝宝不会自助吃饭带来的患,就让宝宝坐在餐椅上自己练习,结果埋怨满地狼藉增加清洁工作;而有的家长还看到了打扫卫生的患,就提前在地上铺一层废报纸,两全其美。

所以问题看得越多,预防措施越多,不仅可以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还能减轻自己的工作内容,轻松育儿。

②在能力范围之内制定防范措施

很多妈妈有时候自身条件达不到某些标准,却非要往那个标准去靠,给自己和孩子更多的压力。

我们应对隐患的防范措施,都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这种方法不行就另外想办法,总有一种不增加家长的负担,又能照顾好孩子的措施。

树是死的,人是活的,办法总是想出来的。

像新闻里的妈妈,给孩子快递母乳也是在能力范围之内而制定的。

③防范措施一定要经得起推敲、经得住实验

在新闻案例中,这个妈妈的措施是第一次用这种方式运输,之前没有经过多次试验,结果第一次就成了最后一次,还给孩子带来新的问题。

如果这个妈妈在快递母乳的时候多分几次,多试几种快递方式,经过几轮试验,就能有更优的防范措施。

做好防范措施就相当于做最坏的打算,在计划都失败时给自己和孩子留一个后路,让孩子不那么难受,自己不因为孩子难受而自责。

给学骑车的孩子戴上头盔也是防范措施

第三、既不可把所有的事情都当成“患”,也不能人为的给孩子制造“患”

在育儿工作中,大部分家长都能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识。意识到孩子吃不好饭会饿,哪怕孩子5岁了也一口一口的喂饭;孩子走路不稳会摔倒,就随时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表达能力欠佳说不清楚,就一口气帮孩子说完……

这些都是越俎代庖,把孩子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当成了“患”,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隐患,又通过错误的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新的隐患。

所以,我们在看见隐患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困难,还是我们人为造出的隐患。

①正确识别隐患,切不可把正常现象当成患

孩子从怀上的那一刻,就会面临各种隐患。不是所有的不好的、不明的都是隐患。有的是暂时的(比如枕秃),有的并无害(比如脂肪粒),有的甚至是孩子成长的预兆(比如流口水)。

在育儿路上可以通过多看育儿书籍、多进行数据比对、多和儿保医生沟通等途径,认识到哪些是正常现象,哪些是需要作出防范措施的隐患。

②合理安排防范措施,避免人为制造患

面对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真正对孩子造成伤害的隐患,我们应该有预见性的作出更优的防范措施。并且避免因为自己的失算,给孩子带来二次隐患。

面对一个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医生、书籍、网络等各种途径,结合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做出对家长和孩子最有利的预防措施。

比如幼儿学步: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学习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他慢慢地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的景物都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继续向前。如果成人这时想帮助孩子,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

③正视隐患,和孩子一起升级打怪

孩子像小树苗一样成长,我们能够看见成为大树之前遇到的大风、大寒、烈日等隐患,也可以为这些作出防风防冻防晒等措施。但千防万防,总有漏网之鱼。指不定被谁家淘气小孩折断了树枝,指不定被谁家小狗尿尿,指不定某一天这里要修建铁路…

这类隐患在孩子成长中叫做挫折,他来得很突然,让家长无法预料,也未能做好防范措施。此时最好的防范措施就是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接受挑战,让小树苗成长得更有韧性。

从父母帮助他防患于未然,到孩子自己防范于未然,成为真正不惧风雨的参天大树。

《逆商》一书说,在这个处处充满变数的时代,如何面对逆境几乎决定人生的走向。诚然,成长路上荆棘满途,高低起伏皆是常态。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能笑着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最有韧性的家长和孩子。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育儿即育己。
—end—

我是卿晨,非典型全职妈妈,右手执笔,左手带娃。关注@卿晨养儿记,一起升级打怪养孩子。欢迎评论、转发、点赞,期待更多不一样的育儿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