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一亿年前的巨蛇的化石 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化石?

2022-12-30 14:25:33孕产
一亿年前的巨蛇的化石,蛇的进化2006年2月20日,据外电消息,澳大利亚科学家通过研究三千万年前的巨蛇骨化石发现,这种蛇由蜥蜴进化而来,这对研究爬行类动物的进化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爬行类动物最早的祖先可能就是蜥蜴,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为蜥蜴的子孙后代,蛇家族在通常情况下都以蜥蜴为食。 最近,科

蛇的进化

2006年2月20日,据外电消息,澳大利亚科学家通过研究三千万年前的巨蛇骨化石发现,这种蛇由蜥蜴进化而来,这对研究爬行类动物的进化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爬行类动物最早的祖先可能就是蜥蜴,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为蜥蜴的子孙后代,蛇家族在通常情况下都以蜥蜴为食。 最近,科学家在澳大利布里斯班亚艾萨山附近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蛇骨化石,其长度大约有18英尺,著名的《自然》杂志对它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天蛇”,该名词来源于澳大利亚土著,在一些神话传说中土著人将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归咎于“天蛇”,此物与天上的彩虹关系密切。 由于巨型蛇骨易碎、很难完整保存,因此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内,有关蛇的起源曾是困惑科学家们很久的问题,昆士兰州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杰克·盖隆认为这一完整蛇骨的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蛇是由蜥蜴进化而来,及其进化发展过程。蛇家族远在冈瓦纳大陆时期的古地中海(现在是各自独立的澳洲、南极洲、非洲以及南美洲)就存在,至今已经数千万年。 盖隆他们还曾发现了被严重破坏变形的巨型蛇骨化石,据推测可能比“天蛇”出现的时间还早。科学家指出,远古时期的蛇有着相对坚固并不灵活的咽喉,而不像现代蛇咽喉部结构非常松散可以张大嘴吞下比它们身体大几倍的动物。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区有许多现代动物(例如,袋鼠、袋熊、鳄鱼以及蝙蝠等)远古祖先的化石。 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古生物学家彼得·罗伯芮对盖隆的这项发现表示高度赞赏,认为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联系当今已知的蜥蜴和很久前灭绝的一类蛇家族的很好桥梁。该化石的发现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蛇的进化发展史,因为它们的骨骼结构有许多与蜥蜴相似。

一亿年前的巨蛇的化石

巨蛇的古代巨蛇

本月初,古生物学家曾在哥伦比亚东北部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长巨蛇的化石,这种生活在5500万年前的巨蛇身长在12.8米至13.7米之间,相当于一辆公共汽车那么长。这种巨蛇在恐龙灭绝后的1000万年时间内曾称雄南美洲热带丛林,并且是这一时期最大的陆地捕食者,它以捕食鳄鱼和巨龟为食,能一口吞下一头母牛那么大的动物。 如果马来西亚巴勒河中拍摄到的“巨蛇”是真实的,那么它的长度将比5500万年前的史前巨蛇还要至少长一倍!

一亿年前的巨蛇的化石

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化石?

世界上最多的化石,既不是曾经称霸地球1亿多年的恐龙化石,也不是种类繁多且在地史上繁盛一时的昆虫或三叶虫化石,而是海绵的骨针化石。

世界上最多的化石,既不是曾经称霸地球1亿多年的恐龙化石,也不是种类繁多且在地史上繁盛一时的昆虫或三叶虫化石,而是海绵的骨针化石。为什么海绵的骨针化石会那么多呢?

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一类多细胞动物,由单细胞动物演化而来,没有形成组织和器官,结构比较简单。组成海绵身体的细胞类似于一群分布在胶质内的细胞团,这种细胞团由钙质或是硅质骨针,或是角质海绵丝所支撑。海绵动物是一种由多细胞集合体到多细胞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但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存在演化关系。它是多细胞动物演化的一个侧支,故又称侧生动物。

海绵为滤食性动物,有性生殖后孵化出能在水中浮游的两囊幼虫,成年后营固着生活。海绵的身体多数是呈辐射对称的,并分单体和群体。单体的海绵可以是柱状、杯状、瓶状或球状的。群体的形态则比较复杂,常见的有块状、板状、分枝状和树丛状等。海绵的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型种类的海绵仅高几个毫米,大型种类的海绵高度可超过1米。绝大多数海绵的身体表面都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孔洞,所以海绵又被称为多孔动物。

海绵动物在寒武纪之前就已出现,曾经几度繁盛,在海洋中形成壮观的海绵礁。当海绵动物死后,如果没有被迅速埋葬,软体部分腐烂了,硬体骨骼也逐渐解体,这些散落的骨针保存下来,就会形成海绵骨针化石。它们分布在数亿年间的地层中,形态多样,数量惊人,有的地方甚至形成厚厚的海绵骨针层。只有当海绵死后被迅速埋葬了,才能在地层中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海绵化石,而不是骨针化石。

海绵动物大家族里,有一类动物是最近才“认祖归宗”的。那就是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的层孔虫。层孔虫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它曾被陆续归于腔肠动物门的水螅纲、原生动物门的有孔虫纲、藻类,而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将层孔虫归入海绵动物门的钙质海绵类。

层孔虫的形态变化很大,常见的外形有层状、柱状、枝状等。它们的个体大小差异也很大,小的直径只有几厘米,大的直径可达数米,甚至10余米。层孔虫是重要的造礁动物,其构造骨架主要由虫体不断分泌钙质碳酸盐形成,一层骨架形成以后又继续向上生长,周而复始,常在海洋中形成奇厚无比的礁体。

一亿年前的巨蛇的化石

七鳃鳗化石在哪发现的?

南非金山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日前在南非发现了一块有3.6亿年历史的七鳃鳗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化石。这块化石是在南非东开普省格雷厄姆斯敦附近的沃特山岩石群发现的,它证实了现代七鳃鳗是意义不同寻常的活化石。科学家指出,古代海洋中最先出现无颌类脊椎鱼形动物,后演变为有颌类鱼类,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都是由有颌类鱼类演变而来的。而七鳃鳗是目前仅存的无颌类脊椎动物,所以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七鳃鳗是高度特化的寄生生物,用圆形漏斗状吸盘吸附在活鱼身上,在锉舌的帮助下靠吸食活鱼的血和组织维持生存。知道七鳃鳗何时获得这种特化器官将间接表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古代鱼类。然而,七鳃鳗的骨骼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化石记录——早先只有3种化石标本的相关描述,但无一可见吸盘。这块新发现的化石保存完好,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七鳃鳗化石。化石长仅42毫米,但鳍和最重要的嘴部形态特征都清晰可见。这块化石证实了七鳃鳗是存活了3.6亿多年且几乎没有多大变化的活化石。   消息来源:Nature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证据确凿的翼龙蛋化石出土于中国的哪里?

这枚翼龙胚胎化石在2006年2月13日发现于辽宁锦州义县地区,距今约一亿两千一百万年的早白垩世中晚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科学家曾在这里发现满州鳄、满州龟化石。近几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在这里也发现了很多大型的翼龙类与鸟类化石。由于这一地点是热河生物群最早发现的化石地点之一,出产丰富,因此备受古生物学家的青睐,常常前赴野外考察。

  翼龙胚胎化石是当地老百姓在山中挖掘狼稽鱼化石时偶然发现的,因为从未见过,不知道是否有研究价值,就交到了正在那里考察的汪筱林与周忠和手中。

  令人惊喜的是,标本保存得相当完整。经过研究,胚胎的种种特征显示它毫无疑问属于翼龙。一个几乎完整关联的翼龙胚胎化石骨架全部保存在椭圆形蛋中,蛋的最大长度53毫米,最大宽度41毫米。在显微镜下,翼龙胚胎不但骨骼完整,而且还具有翼膜纤维和皮肤。胚胎化石的两翼展开约有27厘米,比迄今发现的最小的翼手龙幼年个体还要大。据两位古生物学家推断,翼龙胚胎长大成年后,将是一只大型的翼龙,而化石的骨骼和软组织结构更显示出它很快就要破壳而出,出生不久后即可能具备飞行能力、能够自主觅食。

  两位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枚蛋被产在湖边的软泥上,如此精美的软组织和骨架与蛋壳一起保存下来,表明是火山爆发等突发自然灾难导致它突然死亡,而后又被快速埋藏起来。事实上,热河生物群已经识别出很多次生物的非正常集群死亡事件,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有毒气体、有害元素、火山灰以及森林火灾等造成的环境突变是导致生物集群和快速死亡、埋藏的主要原因。

马来西亚发现三十米巨蛇 是真的吗

是的啊。 马来西亚发现三十米巨蛇: 马来西亚河流 惊现30米长“巨蛇” 一架直升机据称航拍到一条长约30米的巨蛇穿梭于马来西亚婆罗洲河道,引发人们有关照片真实性的热议。 这条巨蛇据称现身地位于婆罗洲巴勒河。英国《每日邮报》19日登出这张照片。 30米长“巨蛇”河中游泳 据悉,在马来西亚婆罗洲,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恐怖巨蛇纳布的传说,据称纳布至少长达30米,长着龙状脑袋和7个鼻孔。不过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任何人见过这种像尼斯湖怪兽一样虚无飘渺的怪蛇。 然而日前,互联网上却突然传开了两张照片,它们显示一条30米长的巨蛇正在婆罗洲巴勒河中游泳。照片介绍称,其中一张照片是马来西亚洪水监控人员乘坐直升机在巴勒河上空巡查时拍摄下来的,照片显示,一条长度超过河道宽度的巨蛇正在河中蜿蜒地游泳! 有人质疑照片是电脑制作 怀疑者说,照片中的巨蛇可能是一根圆木或快艇;反驳者认为,照片显示巨蛇形状蜿蜒,不可能是以上两者。另外,有人质疑,照片中河水颜色过暗,可能由电脑编辑制作。 迄今,照片真实性尚未得到确认。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录,现存最长巨蛇为生活在东南亚的网纹蟒,体长最长约10米。而古生物学家考古发现,地球上最长巨蛇长约13米,重约1.25吨,约6000万年前穿行于南美洲。 村民坚称“怪蛇”存在 然而,当地村民却坚称这种怪蛇真的存在,他们声称,这两张照片中的“巨蛇”都是在巴勒河的不同部分拍摄到的。当地村民深信,传说中的可怕生物“纳布”如今又重返到了他们的真实世界中! 本月初,古生物学家曾在哥伦比亚东北部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长巨蛇的化石,这种生活在5500万年前的巨蛇身长在12.8米至13.7米之间,相当于一辆公共汽车那么长。这种巨蛇在恐龙灭绝后的1000万年时间内曾称雄南美洲热带丛林,并且是这一时期最大的陆地捕食者,它以捕食鳄鱼和巨龟为食,能一口吞下一头母牛那么大的动物。 ~~ 航拍下的巨蛇照片

在北极出土最多的恐龙化石是哪种恐龙?

挪威奥斯陆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科学探险队在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发现巨型“海怪”化石。研究人员经电脑复原后判断,化石的主人是侏罗纪时期的上龙。 

  上龙是1.5亿年前统治史前深海领域的“海中霸主”,凶猛残忍。科学家称,据颚骨大小判断,它能够咬碎小汽车,因此昵称它为“妖怪”。 

  “霸主”形象 

  上龙是海洋食肉动物。据研究人员介绍,发掘的化石从鼻部到尾部长约15米,是科学界迄今发现的最大上龙化石。它比此前在澳大利亚找到的上龙化石还要长5米。 

  奥斯陆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约恩·胡拉姆27日对路透社记者说:“这是有据可查的最大上龙。它的下颚长约3米,能装下一辆小型轿车,莫里斯·迈纳车的尺寸刚好合适。”如果以现代海洋生物作比,胡拉姆说,上龙身长相当于虎鲸的2倍。 

  胡拉姆带领的探险队在距离北极点约1300公里的斯瓦尔巴群岛挖掘出这些化石。化石包括一个完整的上龙鳍状肢,以及上龙的口鼻部、几颗牙齿、部分肩骨、大部分颈骨和脊骨。探险队2006年就发现了这些化石,但直到6个月前才结束这具上龙化石的挖掘工作。之后,化石被运往奥斯陆分析研究。 

  经电脑复原,科学家发现,上龙的头颅巨大,颈部短小,长有弯刀般锋利的尖齿。一对鳍状肢和形如长鞭的尾巴帮助它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上龙捕食猎物时更是迅猛绝伦,有“海中霸王龙”之称。 

  习性凶猛 

  路透社说,科学界迄今发现的体型比上龙大的海洋食肉动物是鱼龙。根据找到的鱼龙化石,鱼龙可长到23米。鱼龙生活在2.1亿年前,形似海豚。 

  胡拉姆说:“也许上龙并非最大的水怪,但可能是最凶狠的。它的前鳍状肢就有3米长,颚中长有尺寸如黄瓜的尖齿。” 

  科学家称,上龙处于侏罗纪时期海洋食肉动物顶层,主要以鱼龙为食,也大量捕食乌贼、鱼类和其他水生食肉动物。 

  来自莱斯特的上龙研究专家理查德·福雷斯特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这是强大而可怕的食肉动物。与鳄鱼相比,这种上龙的结构无疑更适合咬啮。它的颚很粗壮,相关肌肉也更有力更大,是鳄鱼的3到4倍。” 

  福雷斯特说,一条大上龙足以衔起一辆小型轿车,一口把车咬成两半。 

  能与上龙的速度、力量和用以攻击的尖牙相抗衡的只有1600万年前生存的某种巨鲨,这种巨鲨现已灭绝。 

  更多发现 

  上龙在正式命名前被称为“妖怪”。挖掘前,科学家估计上龙长约12米,与澳大利亚的长头龙长度相当。但发现的化石样本比长头龙大50%。 

  此次挖掘出的上龙化石是探险队在斯瓦尔巴群岛山上发现的40具海洋生物化石中的一具。参与化石寻找工作、现在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博物馆任职的帕特里克·杰肯米勒认为,上龙化石发现表明恐龙统治地球时期这些巨型动物曾在北部海洋一带生活。 

  奥斯陆自然历史博物馆管理员安杰拉·米尔纳认为,发掘的化石显示上龙统治大海时世界和今天不尽相同。她说:“1.5亿年前斯瓦尔巴群岛离北极点没有现在这么近。那个时期,那里的冰盖尚未形成,气候比今天温暖。” 

  米尔纳说,尽管早先也有人发现过一些散落的巨型上龙化石,但发现大量完整上龙骨骼化石尚属首次。 

  博物馆计划今年年中组织探险队重返北极,挖掘在“妖怪”旁发现的另外一具上龙骨骼化石

蛇的祖先是什么东东?

古生物学界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蛇是由陆地蜥蜴的一个分支进化而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们的脚逐渐退化消失了,而身子则变得越来越细长。另一种流行观点则认为蛇的前身是海蜥蜴,后来海蜥蜴的一支开始在陆地上生活,进化成了今天蛇。这种蛇是由海蜥蜴进化而来的观点在上个世纪已经很盛行了但真正获得能说明问题的证据还是在1997年,古生物学家对在色列出土的大约9千万年前的化石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这些化属于蛇的远祖。据科学家介绍,这块名为“帕奇瑞斯”的化石拥几处与蛇相同的特征:比如细长的身体和独特的头骨等。 在科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海蜥蜴才是蛇的祖先的时候,对在20年前几乎是同一地区发现的另一块化石的分析结果却推翻了这个结论。这块名为“哈斯欧非斯”的蛇化石是根据发现者乔治·哈斯而命名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对它重新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远古蛇类与今天的蛇看起来十分相像。对三英尺长的“哈斯欧非斯”化石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张大嘴巴吞下比自己的头和身体大得多的猎物,这一点与今天的蟒蛇和巨蟒极为相似,但这同时说明化石中的动物或许是蛇,但绝不是原始的蛇。而两块化石之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就是说,如果它们中的一个不是蛇的祖先,那么另一个也不是。对化石的分析结果让人失望地又将争论带回到了起点。 蛇是怎样失去腿的 从蛇的鳞片、卵乃至头盖骨来看,都好像遗传自蜥蜴(lizard),但它们究竟属于“四脚蛇” 家族的哪一类别很难确定。一块1亿年前的带腿的蛇的化石,或许可以澄清这一问题。 70年代末采石工人在耶路撒冷以北12英里处发现了一块长3英尺的厚肋动物化石。1996年,悉尼大学的迈克尔·李和芝加哥野地博物馆的迈克尔·考德威尔专程前往耶路撒冷。他俩更仔 细地研究了这块化石。结果断定,该厚肋动物具备蛇的诸多特征。例如,它的体形长而曲折 ,躯体上有140根椎骨,而蜥蜴属大多仅有25根。蜥蜴属具有敞开式脑壳,而厚肋动物和蛇一样,乃是全封闭式的。其颌特别灵活,下颌不在下巴部位接合,两半均可朝外弯到侧面, 因而可以大口吞食猎物。 厚肋动物化石带有两条后腿,每条长约1英寸。综合观察其特点,类似蛇的近亲沧龙,一种绝嗣的海产大蜥蜴。它们的同一祖先,很可能至少1.1亿年前就分别自立门户。厚肋动物也就是最原始的水栖蛇。化石显示,其尾巴已展平成鳗尾模样,有助于在水中前行。其厚实的肋骨减小了充气肺部的浮力,伸展而无肢的躯干则更便于游动。 总之,李和考德威尔认为,蛇的祖先原先栖生于水里,继而褪化去了腿,终于爬了出来。有些也会回归大海,成为今天的另一分支—海蛇。 新发现:蛇原有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画蛇添足”去形容那些多此一举的人们,似乎蛇本身就不会长脚,但在上周五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就有人提出蛇原本长脚的说法。 提出这一说法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菲尔德博物馆的几位古生物学家。他们在杂志中配发了一幅蛇化石的照片。这条长脚的蛇距今约9500万年,是在约旦河西岸的耶路撒冷附近发掘到的。 古生物学家卡尔德维尔和李培尔对这条被命名为哈西厄菲斯蛇化石的描述为:脚生在蛇身体后部的肋骨处,细小,像今天一些动物爪子,四分之三英寸长。由于该蛇生长的年代与恐龙繁盛时期相当,甚至更早,他们认为蛇的祖先可能与一种名为沧龙的两栖动物有关。也有人认为蛇的脚可再生,后来随着时间演变而进化掉了,它们当时借助这些脚嬉戏、打斗,就像今天的蚺蛇利用它们的未退化完的后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