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别人家的妈妈,从不对孩子大吼大叫
我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景:
你刚刚打扫干净的地面,不一会儿就被孩子弄得乱七八糟;
马上快到上学的时间了,孩子还在家里拖拖拉拉,磨磨叽叽;
等到快要睡觉的时候,孩子还在玩游戏,一会儿要吃的,一会儿喝的,就是不肯睡觉
…………
作为妈妈,在看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忍不住会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情绪失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经常吼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大脑和精神上的伤害,严重的会影响孩子一生。
01 吼叫会让孩子身体觉得痛在绘本《大嗓门妈妈》里描述企鹅妈妈因为小企鹅做错了事,企鹅妈妈对小企鹅怒吼,小企鹅觉得很痛苦,羽毛都散开了。
小企鹅的痛苦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
“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我的尾巴呢? 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我想叫,但没有嘴。我想找,但没有眼睛。我想飞,但没有翅膀。跑啊跑,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相信很多家长读到这里都会泪奔了:原来大吼大叫,对孩子造成这么大的身体伤害!
科学家在很早的时候做过一个叫《冰知道答案》的实现:把两块冰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让两个人分别对两块冰说不同的话,一个使劲夸赞表扬传递正能量,一个进行污蔑诽谤大喊大叫传播负能量,一周之后实验结果出来了:那块被赞美的冰块开出了漂亮的冰花,而另一块冰块变得暗淡无光,更别提开冰花了!
不同的话语能带给人身体不同的感受,温柔的话语能让孩子身体舒服健康,而大吼大叫会让孩子身体受到无形的创伤。
02 吼叫会让孩子产生抑郁,影响一生昨天听到一个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5岁的时候,有一天尿床了,她妈妈很生气,嫌弃她把床弄脏了,对她大吼大叫,吼叫之后孩子表示以后不尿床了;
可是,谁知道,第二天小女孩又尿床了,她妈妈又对她吼叫,她心里很是害怕;
到了第三天,她不敢睡觉了,怕自己再尿床上,自己抱着被子坐了一晚上。
小女孩长大以后,每天晚上睡觉都胆战心惊,经常失眠,睡不好觉,慢慢地变得抑郁了,再后来抑郁到想要自杀逃离,最后她妈妈不得不带着她看心理医生。
一次小小的尿床,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变换一下方式,改变一下语气,结果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表达,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起到的结果完全不同,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家长教育子女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03 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极度不自信我之前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他父母离异,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对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多,而他常常达不到他妈的要求,经常被妈妈大吼大叫,久而久之,他在妈妈面前没有安全感,一提起妈妈就表现出很紧张的样子,在同学面前感觉很自卑,一点也不自信。
而著名的演员陈乔恩也是从小被妈妈打骂,长大后有一次上节目,主持人一提到她妈妈的时候就立马紧张的东张西望,不知所措。
经常被妈妈吼叫的孩子,长大以后都会极度缺乏安全感,很容易自卑,这都是小时候被妈妈教育留下的阴影。
如何做一个对孩子不吼不叫的妈妈呢?第一,教育孩子的时候尽量降低分贝,声音尽量柔和。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曾指出: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降低分贝,让孩子认真听耐心回答,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大吼大叫只会伤害孩子,影响亲子关系。
第二,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先进行“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先让孩子面壁思过或者离自己远一点,给自己一些时间消化不良情绪,避免第一时间对孩子大吼大叫。
第三,做一个心大的妈妈,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不要计较。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开启自己的隐身模式,假装看不见听不见闻不到,保持一颗平常心,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话,就跟没做错事一样,心大了就什么都容得下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大吼大叫,要沉下心来,跟孩子耐心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吼叫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