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野生白蒿野菜图片 野生蒿类包括哪些植物?

2022-12-09 01:34:44孕产
野生白蒿野菜图片,苘蒿有图片吗?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DC%DC%DD%EF&z=0苘蒿又名蓬蒿。原产地中海。我国已有9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属菊科植物,具特殊清香气味. 我国普

苘蒿有图片吗?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DC%DC%DD%EF&z=0

苘蒿又名蓬蒿。原产地中海。我国已有9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属菊科植物,具特殊清香气味.
我国普遍栽培的苘蒿有大叶和小叶雨大形态类型。大叶苘蒿又叫板叶苘蒿或圆叶苘蒿,叶宽大,叶片缺刻少而浅,品质佳,产量高,栽培比较普遍。小叶苘蒿又叫花叶苘蒿或细叶苘蒿,叶狭小,叶片缺刻多而深,香味浓,产量低,栽培较少。
苘蒿喜凉爽,厌高温,春秋雨季都可播种,但以秋播为主,因此秋季生长期长,产量高。11、12和3、4月为最佳消费期。
苘蒿以嫩茎叶供炒食。春秋季正是虫害盛发季节。可基地里,苘蒿具特殊气味,很少生虫,不必打农药。所以农药污染甚少,可以放心食用。
民族传统医学认为,苘蒿性平,能补脾胃,助消化,利二便,去痰湿。脾胃虚弱,气胀食滞,口臭痰多,二便不畅,吃苘蒿有益。
现代营养学研究指出,苘蒿富含胡萝卜素(1.5毫克%)、蛋白质(1.9%)、膳食纤维(2.4%)、维生素C(18毫克%,与番茄不行上下)。可见,苘蒿是一种污染轻、营养丰富的绿野菜。在鸡毛菜、小白菜农药污染严重的多虫害季节(5-10月),不妨适当多消费一些像苘蒿之类的少虫蔬菜。

野生白蒿野菜图片

山上野白蒿中药名叫啥

野白蒿中药名为茵陈,味苦,辛,性寒;入脾,胃,肝,胆经。具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的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湿疹瘙痒等。
祝您生活愉快~!

野生白蒿野菜图片

野生蒿类包括哪些植物?

芦蒿
芦蒿又名蒌蒿、香艾、水艾等,菊科蒿属,有白蒿、青蒿等多种种类,青蒿是芦蒿中的珍品,本基地种植即青蒿。 芦蒿在古代已成为人们食用之菜,在北魏《齐民要术》及明代《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专吃它的茎部。它有一种浓郁的清香味,吃口外脆,里糯、嫩,很少有纤维感。 芦蒿不仅有如此之高的食用价值,同时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许多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其性凉、清热解毒,具清凉、平抑肝火、祛风湿、消炎、镇咳等功效。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C10H100)而具有独特风味。其中抗癌微量元素硒是公认抗癌植物芦荟的十倍。另外,它对降血压、降血脂、缓解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食疗作用,是一种典型的保健蔬菜。

芦蒿,根性凉、味甘,叶性平、味甘,有利膈、开胃行水、解毒等功效。主要以鲜嫩茎秆作蔬菜用,清香,脆嫩可口、营养丰富。

一、生物学特性

芦蒿根系发达,须根着生于地下茎上,须根密生根毛,吸收肥水能力极强。地下茎白色,新鲜时柔嫩多汁,既是繁殖器官,又是养分贮藏器官。入土深15~25厘米,长可达30~40厘米,粗0.6~1.0厘米,节间长1~2厘米,节上有潜伏芽,能抽生地上茎,直立,成株高1~1.5米,茎粗1~2厘米。食用嫩茎青绿色、淡绿色或略带紫色,长25~30厘米,粗0.3~0.5厘米,叶片绿色。叶羽状深裂,叶长10厘米,宽5~6厘米,裂片边缘有粗钝锯齿。叶面绿色无毛,叶背有短密有茸毛,呈粉色。秋初,顶端和叶腋抽生头状花序,直立或下垂,有短梗,多数密集狭长有亚总状花序,有条形苞叶,总状近钟状,长2.5~3.0毫米,宽2.0~2.5毫米,总苞片约4层,外层卵形。黄褐色,被短绵毛,内层边缘宽膜质。花黄色,内层两性,外层雌性,每花序能结蒴果约1个,蒴果细小。果实黑色,无毛,老熟后易脱落。芦蒿性喜冷凉湿润气候,耐湿、耐肥、耐热、耐瘠,不耐干旱。早春气温回升到5℃左右,地下茎上的侧芽(潜伏芽)开始萌芽,日平均气温12~18℃时生长较快,日平均气温20℃以上时茎秆容易木质化。露地野生芦蒿一般春季萌发,5月上、中旬营养生长加快,是露地芦蒿上市高峰期。如采取保护地栽培,上市期能提早到上年12月中、下旬。芦蒿适宜温度范围较广,喜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只是在强光下嫩茎易老化。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宜。只要温度适宜,可周年生长,无明显的休眠期。

二、营养与用途

芦蒿以鲜嫩茎秆供食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每百克嫩茎含有蛋白质3.6克、灰分1.5克、钙730毫克、铁2.9毫克、胡萝卜素1.4毫克、维生素C49毫克、天门冬氨酸20.4毫克、谷氨酸34.3毫克、赖氨酸0.97毫克。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酸性洗涤纤维素。早在明朝,芦蒿与笋同拌肉食之,最为美味,碧如玉针,嫩不须嚼,良于他方所出。芦蒿可凉拌或炒食。芦蒿根性凉,味甘,叶性平,平抑肝火,可治胃气虚弱、浮肿及河豚中毒等病症以及预防牙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根茎含淀粉量高,可为肌体提供热量能源,也可作为神经结构、成分和酶、激素的组织成份。同时也可起保护头脑的作用和充当肝脏贮备肝糖而起解毒的作用。芦蒿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所以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三、品种与特性

1、按叶型分

(1)大叶蒿。又名柳叶蒿,叶羽状三裂,嫩茎青绿色,清香味浓,粗而柔嫩,较耐寒,抗病,萌发早,产量高。

(2)碎叶蒿。又名鸡爪蒿,叶羽状五裂,嫩茎淡绿色,香味浓,耐寒性略差,品质好,产量一般。

2、按嫩茎颜色分

(1)青芦蒿。嫩茎青绿色。(2)白芦蒿。嫩茎浅绿色。

四、栽培技术要点

1、冬、春芦蒿栽培技术

栽种方式

(1)种子繁殖。3月上、中旬将芦蒿种子与3~4倍干细土拌匀直接播种,采用条播即可。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播后覆土并浇水,一般3月下旬即可出苗,出苗后及时间苗、匀苗,缺苗的地方移苗补栽。

(2)无性繁殖。分株栽种。5月上、中旬,去留种田块将芦蒿植株连根挖起,截去顶端嫩梢,在筑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45×40厘米每穴栽种1~2株,栽后踏紧浇透水,经5~7天即可活棵。茎秆压条繁殖。每年7~8月月将半木质化的茎秆齐地面砍下,截去顶端嫩梢,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5~40厘米开沟深5~7厘米,将芦蒿茎秆横栽于沟中,头尾相连,然后覆土,浇足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生根与发芽。扦插繁殖。每年6月下旬~8月,剪取生长健壮的芦蒿茎秆,截去顶端嫩梢,将茎秆截成20厘米长小段,在筑好的畦面按行株距35×30厘米,每穴斜插4~5小段,地上露1/3,踏紧浇足水,经10天左右即可生根发芽。地下茎繁殖。四季均可进行。地下茎挖出后,去掉老茎、老根、剪成小段,每段有2~3节,在筑好的畦面上每隔10厘米开浅沟,将每小段根茎平放在沟内,覆薄土,浇足水。

田间管理

(1)整地施肥。选择前茬在非菊科作物、灌溉条件好、土壤肥沃的砂壤土为宜。栽种前进行耕翻晒(冻)垡,结合施足低肥,每1/15公顷施腐熟猪、牛粪3000~4000千克或腐熟饼肥150千克左右,整地作畦,畦宽1.5~2米,深沟高畦。生长期间,9~10月份进行1次追肥,每1/15公顷用尿素10千克,撒施并结合浇水,以促进芦蒿的营养生长,防止后期早衰。

(2)清除杂草。芦蒿地下茎主要分布在5~10厘米土层内,栽种活棵后,要及时拔除田间杂草,促使根系发育良好,累积更多养分。

(3)浇水。芦蒿耐湿性很强,不耐干旱,高温干旱季节要经常浇水,保持田间湿润,促进生长。

(4)病虫防治。芦蒿生长期间病虫害时有发生,主要有蚜虫、虫瘿、玉米螟、棉玲虫、刺蛾及芦蒿大肚象等害虫,可用抑太保、卡死克、菊酯类等高效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

大棚覆盖

芦蒿地上部被严霜打枯后,应齐地面砍去芦蒿茎秆,清除田间枯枝残叶和杂草,浅松土,每1/15公顷撒施尿素10千克或复合肥80千克,浇足底水,5~7天后扣棚盖膜。一般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进行,同时用地膜直接浮面覆盖在植株上,棚四周压严压实。如土壤湿度过大,则地膜覆盖可推迟进行。晴天中午要在背风处通风换气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芦蒿大棚覆盖技术自1994年发展以来得到迅速推广应用。

芦蒿栽培有露地或设施栽培,设施栽培芦蒿可采用多种不同的覆盖方式,分期分批覆盖,可提早上市,排开上市,均衡供应。大棚覆盖栽培芦蒿,一般覆盖后40~45天,株高20~25厘米时即可采收。露地栽培芦蒿,随着自然界温度变化自行萌发,当日平均气温12~18℃时,嫩茎迅速生长,4月上中旬是露地芦蒿上市高峰。采收时,用利刃平地面在芦蒿基地割下,嫩茎上除保留极少数心叶外,其余叶片全部抹除,扎捆码放在阴凉处,用湿布盖好经8~10小时的简易软化,即可上市。大棚覆盖芦蒿,第1茬采收后,应立即清除杂草、残枝落叶,并追施肥水,每1/15公顷追施5~10千克尿素,覆盖后管理同上。这样再经45~50天,即收获第2茬。一般大棚芦蒿冬春季可收获2~3茬,1/15公顷产量达800~1000千克。
==============================================================
藜蒿是鄱阳湖内的一种野生植物,每年阳春三月,南昌人特别偏爱用藜蒿炒腊肉,俗话说:“鄱阳湖里的草,南昌城里的宝”。

每年阳春三月,也是藜蒿盛产的季节。在《神农本草经》中,藜蒿被列为野蔬上品。用藜蒿炒腊肉,是每个江南人都爱吃的一道家常野菜,一直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其制作也简单,把藜蒿除去根后的嫩茎切成半寸长一段,腊肉切成丝,外加一些葱段。先炒腊肉后加入藜蒿和葱段煸炒,加入汤料片刻起锅淋上小麻油即成。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醇香柔润,且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诱惑着食欲。食后有开胃理气、神清气爽的功效。

它的制作简单,把藜蒿除去根后的嫩茎切成半寸长一段,腊肉切成丝,外加一些葱段。先炒腊肉,后加入藜蒿和葱段煸炒,加入汤料,片刻起锅,淋上小麻油即成,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且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
=================================
茼蒿莱 李时珍云:'九月份下种,冬季及明年春季采食'茎叶肥嫩,微有篙气,故名茼篙。茼蒿又名蓬蒿菜、同蒿、菊花菜、蒿菜,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茼蒿原产我国,其名始见于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撰的《千金·食治》。朝政府颁行《唐本草》作“同蒿”,元代太医忽思慧撰《饮膳正要》称“蓬蒿”,《滇南本草》称“同蒿菜”,《本草从新》称“蓬蒿菜”。茼蒿并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与菊花花的形状似,故有的地方又叫它“菊花菜”、“菊蒿菜”、“春菊”。又因采其上部嫩叶后,下部叶腋便生新芽,春、夏、秋随时可采摘,因而民间又称其为“无尽菜”。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九月份下种,冬季及明年春采食,茎叶肥嫩,微有蒿气,故名茼蒿,花深,状如小菊花。”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茼蒿营养十分丰富,除了含有维生素A、C之外,胡萝卜素的含量比菠菜高,并含丰富的钙、铁,所以茼蒿也称为铁钙的补充剂,是儿童和贫血患者的必食佳蔬。还有促进蛋白质代谢的作用,有助脂肪的分解。在火锅中加入一些茼蒿,可促进鱼类或肉类蛋白质的代谢作用,对营养的摄取颇为有益。
氽烫后凉拌,有利于胃肠功能不好的人。
与肉、蛋荤菜共炒,可提高其维生素A的利用率。
将茼蒿氽烫,拌上芝麻油、味精、精盐、蒜蓉,清淡可口,最合适冠心病、高血压人群食用。
用茼蒿做馅料包成饺子、馄饨,别有风味。
和豆腐同烧,便是餐桌上一道味美可口的素菜。
茼蒿也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由于它含有一种挥发性的精油以及胆碱等物质,具有开胃健脾、降压补脑等效能。常食茼蒿,对咳嗽痰多、脾胃不和、记忆力减退、习惯性便秘等,均大有裨益。

野生白蒿野菜图片

白蒿是什么

  药名:白蒿   别名;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   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头蒿、苦蒿   汉语拼音:bai hao   英文名:Herb of Sievers Wormwood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imia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 [A.maxa DC.; A. korana Nakai; A.chrysolepis Kitag.; Ab-sinthium sieuersianun Bess.]   功效分类:解毒药;补益药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药理作用:从其中分出的倍半萜γ-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在体外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或研末。   出处:《中华本草》   科属分类:菊科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拉丁文名:Herba Artimisiae Sieversianae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滩、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地。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开期采收,鲜用或扎把晾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山东、江苏等地有栽培。

春食野菜:蒸白篙的做法步骤图,怎么做好吃

用料
白蒿 300克
面粉 100克
玉米面粉 100克
花生油 100克
春食野菜:蒸白篙的做法
白蒿择洗干净,控水。春食野菜:蒸白篙的做法 步骤1
撒上面粉,拌均匀。春食野菜:蒸白篙的做法 步骤2
撒上少许植物油,拌匀,再加入玉米面粉拌匀。春食野菜:蒸白篙的做法 步骤3
蒸锅添水,上笼屉蒸10钟就熟了。用筷子挑散开是这样的。春食野菜:蒸白篙的做法 步骤4
炒锅入花生油,放入花椒微炸,捞出。关火,趁着余温放入辣椒和芝麻。炸好的花椒和蒜头,姜一起捣成泥状。春食野菜:蒸白篙的做法 步骤5
蒸好的菜,捣好的蒜泥,和炸好的辣椒油搅拌均匀就可以了。还可以把蒜泥辣椒油放生抽醋,糖,凉开水调成汁水蘸原味的蒸菜,也好吃。春食野菜:蒸白篙的做法 步骤6

这是什么野菜

1、球果蔊菜。
2,3、球果蔊菜、蔊菜或风花菜。
4,5、应该是荠菜,不同生长环境或种不同,所以叶片有差别。
以上几种植物都是十字花科野生植物,均可作为野菜食用,百度可查。

白蒿是药材吗?

别名 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头蒿、苦蒿  汉语拼音 bai hao  英文名 Herb of Sievers Wormwood  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单一,狭纺锤形。茎下部稍木质化,纵棱明显,多分枝,茎、枝被类白色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4cm;下部与中部叶宽卵形或宽卵圆表,长4-8cm,宽3-6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常再成不规则的则羽状全裂或深裂,小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0mm,宽1-2m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及苞片叶羽状全裂或一分裂,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头状花序,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6mm,具短梗,基部常有线形的小苞地,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总苞3-4层,外层、中层背面被灰白色微柔毛或近无毛,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内层膜质;花序托半球形,具白色托毛;雄花2(-3)层,20-30朵,花冠檐部具2-4裂齿,花柱线形,先端2叉;两性花多层,80-120朵,花冠管状,花药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叉形,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长圆形。花、果期6-10月。  资源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山东、江苏等地有栽培。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滩、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地。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夏、秋间开期采收,鲜用或扎把晾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茎类圆柱形,长短一一,直径可达5mm。绿色,表面有纵棱,可见互生的枝、叶或叶基。上部有较密的柔毛。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央有白色髓。叶皱缩或已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两面均被柔毛。头状花序较多,半球形,直径3-6mm,总花梗细瘦,总苞叶线形,总苞片2-3列,边缘有白色宽膜片,背面被短柔毛;花托卵形;边缘为雌花,内层花两性,均为管状。成熟花序可见倒卵形的瘦果。气浓香,味微苦。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多边形。表皮一列细胞,外被丁字毛,细胞多径向,较长。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维管束鞘纤维壁厚木化。韧皮部较宽。形成层不明显。维管束排列成环,导管多边形,2-12个成群,排列成单列。木纤维分布面积大,细胞壁厚化。射线单列,胞腔内有内含物。树脂道散生髓部。髓大,周边的细胞壁厚化。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外被角质层;赤见多数丁字毛或其残基;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但以下表皮较多。栅栏组织1-2列细胞,海绵组织数列细胞。主脉处表皮下具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常为1束。 树脂道散生在栅栏组织。粉末特征:灰白色。①非腺毛甚多,多丁字形,长3-5mm,无色,表面光滑,胞壁微厚。②纤维多碎断,成束或单个散在,直径9-36μm,胞壁厚略弯曲,腔狭,纹孔稀少或缺。③导管少见,以网纹导管为主,赤有螺纹、梯纹和具缘纹孔,直径12-35μm。④结晶甚多,单个,形状不一,大小为23-92μm,不溶于盐酸。⑤薄壁细胞多数,四边形,多边形或类圆形,无色,有少数纹孔。  中药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一第列的倍半萜类衍生物,内有:白蒿素(sieversin),4-羟基-8-乙酰氧基-8-乙酰氧基-1(2),9(10)-愈创木二烯-6,12-内酯[4-hydroxy-8-acetoxyguaia-1(2),9(10)-dien-6,12-olede][1],洋艾内酯(artabsin),洋艾内酯(artabsin),洋艾素(sbsinthin)[2],白蒿宁(siev-ersinin)[3],11-表洋艾素(11-epiabsinthin),11,10,11-表洋艾素(11,10,11-epiabsinthin),10,11-表洋艾素(10,11-epiab-sinthin),大籽蒿素(artesiversin),11α-二氢墨西哥蒿素B(2β-hydroxy-8-desoxy-11α,13-dihydroxrupicolin B),11α,13-二氢汉菲林[11α,13-dihydro-4(2)-hanphyllin],异戊酸,-(8-异戊酰氧基)橙花醇酯(8-isovaleryoxy-nerylisovalerate),2α,3α-环氧-11α,13-二氢去氢木香内酯(2α,13-dihydrodeth-drocostrslactone),大牻牛儿烯(dermacetene)D,右旋姜黄烯(cur-cumene),异戊酸橙花醇酯(nerylisovalerate),4-去羟亚菊素(4-de-hydroxyajadin,ludartin),安洋艾素(anabsinthin)[4],球花母菊素(globicin)[5],兰香油薁(chamazulene),兰香油精(chamazuleno-gen)[6],蒿萜内酯(artemolin)[7]等。还含木脂体类分合物:芝麻素(sesamin),e,a-阿斯汉亭(e,a-ashantin),e,e-蒿脂麻木质体(e,e-sesartemin),鹅掌楸树脂醇B二甲醚(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B),鹅掌楸树脂醇A二甲醚(epi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A)[4]。又含黄酮类化合物:艾黄素(artemisetin),猎眼草黄素(chrysosplenetin)[8],芸香甙(rutin),异槲皮甙(isoquercetrin)[9]以及马栗树皮素(escul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8]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精油(essential oil)[10]等。 

药性 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功效分类 解毒药;补益药  主治 肿热咳嗽;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热痢;淋病;风湿痹痛;吐血;咯血;外伤出血;疥瘌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或研末。

白蒿如何做好吃

白蒿两蒸 一菜两吃味不同

第一步,将白蒿去掉黄叶、老叶和根后,用清水洗净。
第二步,用淘菜筐将白蒿沥干水,然后裹面,蒜蓉白蒿只需裹白面即可,红枣白蒿则需要在白面里加入少量黄面,并与洗净切片的红枣裹在一块儿。
第三步,将拌好的野菜分别上笼蒸,蒸至五六分钟时,用筷子翻搅一次,然后继续蒸10分钟即可出锅。
红枣白蒿出锅即食,蒜蓉白蒿出锅后还需加入蒜蓉调料,蒜蓉调料由蒜泥、酱油、香醋、小磨香油、味精、盐、纯净水调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