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乳糖不耐受,喝完奶就腹泻、腹胀?
经常有宝妈咨询说,我们家宝宝只要一喝奶,就腹泻、腹胀,好像身体很抵抗这种食物。是因为乳糖不耐受吗?如果宝宝出现了乳糖不耐受,是否就意味着不能再喝牛奶甚至食用奶制品呢?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不耐受症,又称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是指人体内不产生分解乳糖的乳糖酶的状态。它是多发在亚洲地区的一种先天的遗传性表达。由于患者的肠道中不能分泌分解乳糖的酶,而使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为人体所用。
婴儿从出生起以乳类为唯一食物的来源,等到小婴儿渐渐长大后,开始加入了副食品如一些水果泥、米麦粉、马铃薯泥……等等;而传统国人的饮食中奶制品并不是主要食物,随着年龄渐长,乳制品摄取量通常也逐渐下降,所以很多人就会出现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当宝宝出现乳糖不耐症时,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腹泻。通常在吃下含乳糖的食物30分钟到2个小时之间产生,会有小肠痉挛的现象,下腹部感到腹痛、腹胀、腹鸣以及水泻。也因为肠道受到刺激而造成蠕动过快,相对食物通过肠道的速度也加快,最后会造成体内水、电解质以及营养素快速、大量流失,长此下去,会造成宝宝免疫力下降。
乳糖不耐受症解决方法
1、母乳喂养
为了避免乳糖不耐受,妈妈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因为婴幼儿的肠道乳糖酶的活性较高,同时摄入的母乳量也较少,所以发生乳糖不耐受的几率很小。
随着宝宝摄入乳量的增加,肠道乳糖酶的量和活性也会相应增高,因此母乳喂养的宝宝很少会发生乳糖不耐受。
2、喝特殊配方奶粉
如果宝宝天生乳糖酶缺乏,可在医生指导下喝 “免敏奶粉”或“止泻奶粉”,是一种特殊的婴儿配方奶粉,适用于少数先天对牛奶蛋白或乳糖过敏的,因乳糖无法耐受而引起腹泻的婴儿。
这种特殊配方的奶粉主要是将普通奶粉中的乳糖以麦芽煳精或葡萄糖聚合物取代,且在蛋白质上做了调整,由于这些奶粉在营养上与其他婴儿奶粉并无差异,是婴儿腹泻期可以放心食用的特殊配方奶粉。
依其水解成分特性可分为:部分水解奶粉,适用于较轻度的腹泻或过敏的婴儿。完全水解奶粉,适用于严重的腹泻、过敏的婴儿。
3、少量多次饮用
每一个乳糖不耐受者表现出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喝一杯奶出现腹胀、腹泻,而有的孩子喝了半杯奶出现反应。这就是说,在一定程度对牛奶还是可以耐受的。所以,如果把一杯奶分成2次喝,或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也可以化解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4、配合谷物同吃
一般来讲,乳糖不耐受的孩子空腹喝奶,就会有较重的症状。但在混合膳食时,牛奶的乳糖浓度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稀释”。
胃肠中的乳糜作用和消化运动的进行,可以提高乳糖的吸收率。比如,让孩子在喝奶前或喝奶时吃一些饼干、面包,就会减少肠道排气和不舒服的感觉。
5、喝酸奶
酸奶是加入一定乳酸菌后经过发酵而生成的。发酵过程使原奶中的20%~30%的乳糖分解成了乳酸,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了小的组分,钙、铁、锌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也从大的分子中解离出来,使其更易消化吸收。所以,酸奶对饮用牛奶后常常有腹胀、腹鸣甚至腹泻的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最为适宜。
6、加一片乳糖酶或含乳糖酶的奶粉
发生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缺少乳糖酶所引起,如果喝奶时吃一片乳糖酶,就能预防不舒服的症状。因为,外源性的乳糖酶也可以提高乳糖的消化和吸收。目前,市场上有含乳糖酶的奶粉了,可以给孩子试一试。
乳糖不耐症需要和牛奶过敏区分开
虽然它们的症状类似,但是它们完全不同。乳糖不耐受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而过敏是免疫系统的问题。因此,乳糖不耐受虽然会让宝宝不舒服,但是不会危及生命。而牛奶过敏只是暂时的,因为宝宝的消化系统并不成熟,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牛奶过敏的症状会减轻或者消失。但是乳糖不耐受在我们成人时期还会发生。
相关文章
- 宝宝腹胀10多天,有肠鸣,多屁,拉奶瓣,会是乳糖不耐受吗,吃母乳?
- 宝宝腹泻如何家庭护理?腹泻奶粉、益生菌、乳糖酶,哪一种更靠谱
- 乳糖不耐受宝宝最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 乳糖不耐受宝宝最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 宝宝腹泻原因多,喂养不当、过敏、肠炎、乳糖不耐你能分的清吗?
- 宝宝出现吐奶,腹泻等不适该怎么办?四个原则,五个应对
- 宝宝喝完奶,剩余的奶不吸出来会发炎?3种情况,建议吸奶器移除
- 宝宝腹泻、呕吐、便秘或过敏,可能是转奶“惹祸”,你都了解吗?
- 宝宝腹泻喂奶次数应不减反增
- 医生:提醒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如果宝宝在喂奶后腹胀一定要重视
- 新手妈妈母乳不足,宝宝喝完奶粉直接被送医院,你还这样泡奶粉吗
- 母乳喂养,一天拉一次,但是有奶瓣,是不是乳糖不耐受?
- 宝宝一直腹泻怎么办
- 宝宝患了秋季腹泻该怎么办?可以预防吗?
- 宝宝经历四季更替注意什么?入秋后,宝宝这样穿衣不感冒不腹泻
- 宝宝肚子着凉易引起腹泻
- 宝宝腹泻“补液盐”怎么用?最靠谱的攻略来啦
- 宝宝腹泻了,宝妈可别掉以轻心,可能不是普通的腹泻
- 宝宝腹泻后,晚上一直没有尿尿是怎么回事
- 宝宝腹泻就一定需要止泻?分清致因是关键,提前预防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