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妈妈对着来,不是任性瞎闹,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在发展
超市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宝宝购物。妈妈看到宝宝平时爱吃的零食,拿了两袋放进购物车。宝宝看到了,又把零食取出来,放回物架原处,然后从物架上面重新拿了两袋放进购物车。妈妈见了宝宝的行为,笑着说道:不是一样吗?瞎闹!
宝宝真的是瞎闹吗?其实,宝宝还真不是瞎闹,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人,他要自己来,他可以自己挑选,他有独立的意识了。
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发展是成长的必然孩子1岁以后,开始知道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的不同,知道自己身体是特别存在的,开始以对你摇头等方式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类似举动会不断增多。
快2岁的时候,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建立“我的”概念。对大人反抗的形式会升级为发脾气、尖叫、用拳头打底板等,这些都是他试着独立的表现方式,他在经历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阶段,不要强行制止,要讲究些策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2岁开始,宝宝的自我独立意识开始出现,很多事情,他都要尝试着自己来,自己动手摸摸试试,这是宝宝成长的正常表现。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抓住时机,用对方法,宝宝的独立自信的意识就会加强,乐观开朗的性格也会埋下良好的伏笔。
有研究认为,2-4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这阶段的孩子对顺序、生活习惯、自己的东西等都表现敏感,往往在对自己熟悉的生活节奏或顺序发生变化后,一时无法适应,会出现脾气大增的现象。
孩子在3、4岁左右,自主能力越加发展,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多,自我意识、独立的愿望也越发强烈。比如:一定要自己倒水、自己洗澡、自己选择要穿的衣服等等,不希望被大人监护。
有的时候,孩子出现与父母争吵、赌气、责怪、甚至动手打人等行为,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想做的,他是要自己完成一些事项而被大人阻碍。如果家长不予理解,干涉过多,就会使孩子加大情绪波动,产生反感,易发脾气。
心理学的经验表明,在3、4岁时表现出反抗倾向的孩子,长大后,心理反而会更加健康,独立面对一些挫折时,也能更快地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反之,此阶段表现安静老实的孩子,成人后往往心理比较脆弱,面对困境容易退缩,或是犹豫不决,抱怨消极。
5、6岁的孩子更是在家待不住,他们更愿意跑出去和伙伴们疯闹玩耍,不愿意被约束,更愿意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投入精力,寻求自己的特别喜好。开始有“好我”“坏我”的区分,有时故意做出违规行为,以测试大人的限度。喜欢和特别的伙伴建立特别友好的关系,独立和伙伴玩耍时,不希望被大人打扰。
美国心理学家G..W.Allport研究认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孩子1岁——对自己身体的自我感觉阶段;2.孩子2岁——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阶段;3.孩子3岁——自我尊重的意识阶段;4.孩子4岁——自我意识扩展阶段;5.孩子5-6岁——自我意象的形成阶段;6.孩子7-12岁——理性运用自我的形成阶段;7.孩子青春期 ——追求自我的形成阶段;8.孩子成年——理解自我的形成阶段。
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是自我独立意识的教育前提孩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成长的特殊规律,面对孩子独立人格的成长,我们所要做的,是要了解这些规律,这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比如,2、3岁的孩子玩积木,好不容易搭起的积木忽然倒塌了,他伤心地哭了起来。你好心地过去帮他很快地重新搭好,还不停地安慰他:你看,又搭好了。结果,他哭得更厉害了,甚至用小手边哭便捶打你。你莫名其妙,觉得孩子不讲理啊!其实不然,不要以为宝宝是在和大人作对,是在执拗任性,他哭是因为自己搭的积木倒了伤心,但并不是让你帮他重搭,他还是要自己搭起来的。
这个时候,你只需安慰并鼓励他就好,诸如:相信宝宝可以搭一个更高更好的哟!然后,鼓励孩子重新自己动手,再次搭起来就可以了。这样,不仅让孩子平静心情面对失败,而且在鼓励信任中重新开始,潜移默化中,独立自信的教育就有效进行了,而影响孩子未来的乐观开朗的性格也在无形中塑造。
我们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耐心陪伴疏导,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鼓励引导,减少心中对孩子的不满或是抱怨,更自然地给予孩子恰当适合的陪伴态度,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静待花开,特别对6岁以下的宝宝尤其如此,教育得当,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糟糕的家长就是无视孩子的这些成长规律,在他的独立意识形成初期给予无情的制止,看似爱护的包办,实则打击着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逐渐感到自己不行、不能、不可以,为自卑、怯懦等性格的形成打下基础,最终毁了孩子的一生。
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有研究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了三种:专制型——强调规则,希望服从;放纵型——一味服从孩子的愿望,很少要求,很少惩罚;权威性——有要求也有回应,不仅通过制定规则 与强迫强调控制,而且会解释原因,尤其对稍大的孩子会鼓励公开讨论,制定规则时也允许有例外。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认为,对于强调孩子的社会能力和自理能力的人,权威且开放的教养方式才是可取的。
权威型的父母,既能够热情地对待孩子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而且能够尊重孩子的意见,平等对待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的回应,同时对孩子的要求明确,纠正不良行为时也会严格按规则,以说服教育为主,既不随心所欲地支配限制孩子,也不失去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控制,真心的支持与肯定还使孩子感到情感上的温暖亲切与信服,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养方式。
总之,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会让孩子增加自信和使命感,让孩子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父母不强迫,不包办,不限制,给孩子空间与时间,给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难题的机会,无条件地相信孩子,持续鼓励并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相关文章
- 6岁以前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期,形成积极的自我的概念
- 婴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的?
- 妈妈的“经济独立”能够带给孩子什么?这些理由很现实
- 孩子“自控力差”,家长帮孩子正确看清“自我”,树立规则意识
- 孩子上小学前,自我保护小知识必须普及,爸爸妈妈一起来学习一下
- 孩子常把“不喜欢”挂嘴边,是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家长要正确引导
- 孩子缺乏独立意识父母有责任,懂得“狐狸法则”,孩子长大更优秀
- 孩子胆小怕事,不敢和别人比赛?妈妈可用四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 孩子自我独立不粘人,父母别以为可以少操心,“隐形孤独”才可怕
- 孩子过于自我,从几岁开始能产生协商意识?
- 独立思考、独立批判,拥有这两大意识的孩子,不会盲目跟风
- "妈妈,你还爱我吗?",孩子说完这句话,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错
- 16岁女儿深夜跳楼,妈妈彻底崩溃:放弃自我的爱,对孩子最深的害
- 2岁孩子特叛逆,天使变恶魔?那是宝宝自我意识在萌发
- 4胞胎妈妈3年没买衣服,没有自我的妈妈,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 5个月宝宝频繁夜醒,和孩子无关,主要是妈妈下意识的动作引起的
- 5岁孩子“不哭不闹不纠缠”的独立入睡经历,妈妈做对了什么?
- “你别动,让妈妈来”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是这样帮没的
- “你是老大,要让着弟弟”,孩子下意识反问,妈妈瞬间感到愧疚
- “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不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