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跟妈妈对着来,不是任性瞎闹,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在发展

2022-01-14 14:48:25孕产
超市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宝宝购物。妈妈看到宝宝平时爱吃的零食,拿了两袋放进购物车。宝宝看到了,又把零食取出来,放回物架原处,然后从物架上面重新拿了两袋放进购物车。妈妈见了宝宝的行为,笑着说道:不是一样吗?瞎闹!宝宝真的是瞎闹吗?

超市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宝宝购物。妈妈看到宝宝平时爱吃的零食,拿了两袋放进购物车。宝宝看到了,又把零食取出来,放回物架原处,然后从物架上面重新拿了两袋放进购物车。妈妈见了宝宝的行为,笑着说道:不是一样吗?瞎闹!

宝宝真的是瞎闹吗?其实,宝宝还真不是瞎闹,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人,他要自己来,他可以自己挑选,他有独立的意识了。

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发展是成长的必然

孩子1岁以后,开始知道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的不同,知道自己身体是特别存在的,开始以对你摇头等方式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类似举动会不断增多。

快2岁的时候,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建立“我的”概念。对大人反抗的形式会升级为发脾气、尖叫、用拳头打底板等,这些都是他试着独立的表现方式,他在经历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阶段,不要强行制止,要讲究些策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2岁开始,宝宝的自我独立意识开始出现,很多事情,他都要尝试着自己来,自己动手摸摸试试,这是宝宝成长的正常表现。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抓住时机,用对方法,宝宝的独立自信的意识就会加强,乐观开朗的性格也会埋下良好的伏笔。

有研究认为,2-4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这阶段的孩子对顺序、生活习惯、自己的东西等都表现敏感,往往在对自己熟悉的生活节奏或顺序发生变化后,一时无法适应,会出现脾气大增的现象。

孩子在3、4岁左右,自主能力越加发展,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多,自我意识、独立的愿望也越发强烈。比如:一定要自己倒水、自己洗澡、自己选择要穿的衣服等等,不希望被大人监护。

有的时候,孩子出现与父母争吵、赌气、责怪、甚至动手打人等行为,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想做的,他是要自己完成一些事项而被大人阻碍。如果家长不予理解,干涉过多,就会使孩子加大情绪波动,产生反感,易发脾气。

心理学的经验表明,在3、4岁时表现出反抗倾向的孩子,长大后,心理反而会更加健康,独立面对一些挫折时,也能更快地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反之,此阶段表现安静老实的孩子,成人后往往心理比较脆弱,面对困境容易退缩,或是犹豫不决,抱怨消极。

5、6岁的孩子更是在家待不住,他们更愿意跑出去和伙伴们疯闹玩耍,不愿意被约束,更愿意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投入精力,寻求自己的特别喜好。开始有“好我”“坏我”的区分,有时故意做出违规行为,以测试大人的限度。喜欢和特别的伙伴建立特别友好的关系,独立和伙伴玩耍时,不希望被大人打扰。

美国心理学家G..W.Allport研究认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孩子1岁——对自己身体的自我感觉阶段;2.孩子2岁——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阶段;3.孩子3岁——自我尊重的意识阶段;4.孩子4岁——自我意识扩展阶段;5.孩子5-6岁——自我意象的形成阶段;6.孩子7-12岁——理性运用自我的形成阶段;7.孩子青春期 ——追求自我的形成阶段;8.孩子成年——理解自我的形成阶段。

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是自我独立意识的教育前提

孩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成长的特殊规律,面对孩子独立人格的成长,我们所要做的,是要了解这些规律,这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比如,2、3岁的孩子玩积木,好不容易搭起的积木忽然倒塌了,他伤心地哭了起来。你好心地过去帮他很快地重新搭好,还不停地安慰他:你看,又搭好了。结果,他哭得更厉害了,甚至用小手边哭便捶打你。你莫名其妙,觉得孩子不讲理啊!其实不然,不要以为宝宝是在和大人作对,是在执拗任性,他哭是因为自己搭的积木倒了伤心,但并不是让你帮他重搭,他还是要自己搭起来的。

这个时候,你只需安慰并鼓励他就好,诸如:相信宝宝可以搭一个更高更好的哟!然后,鼓励孩子重新自己动手,再次搭起来就可以了。这样,不仅让孩子平静心情面对失败,而且在鼓励信任中重新开始,潜移默化中,独立自信的教育就有效进行了,而影响孩子未来的乐观开朗的性格也在无形中塑造。

我们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耐心陪伴疏导,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鼓励引导,减少心中对孩子的不满或是抱怨,更自然地给予孩子恰当适合的陪伴态度,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静待花开,特别对6岁以下的宝宝尤其如此,教育得当,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糟糕的家长就是无视孩子的这些成长规律,在他的独立意识形成初期给予无情的制止,看似爱护的包办,实则打击着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逐渐感到自己不行、不能、不可以,为自卑、怯懦等性格的形成打下基础,最终毁了孩子的一生。

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

有研究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了三种:专制型——强调规则,希望服从;放纵型——一味服从孩子的愿望,很少要求,很少惩罚;权威性——有要求也有回应,不仅通过制定规则 与强迫强调控制,而且会解释原因,尤其对稍大的孩子会鼓励公开讨论,制定规则时也允许有例外。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认为,对于强调孩子的社会能力和自理能力的人,权威且开放的教养方式才是可取的。

权威型的父母,既能够热情地对待孩子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而且能够尊重孩子的意见,平等对待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的回应,同时对孩子的要求明确,纠正不良行为时也会严格按规则,以说服教育为主,既不随心所欲地支配限制孩子,也不失去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控制,真心的支持与肯定还使孩子感到情感上的温暖亲切与信服,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养方式。

总之,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会让孩子增加自信和使命感,让孩子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父母不强迫,不包办,不限制,给孩子空间与时间,给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难题的机会,无条件地相信孩子,持续鼓励并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