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焦虑之本源 VS 养育真相

2019-09-20 05:26:05孕产
焦虑之本源 VS 养育真相
"

我们身处一个教育专家百花齐放的年代,随处可见的鼓吹夸谈该「怎么教育孩子」,斩钉截铁地「这么教孩子,当心毁了他的一生」,「这样教得不够,照我这样才够」等等教养焦虑。


父母被煽动地不得不教,甚至被恐吓地隔三岔五变着花样去用力地养孩子。


尤其是主流社会的意识观念对父母一职过于苛责,仿佛只有顺利通的过层层质变考验的人,才是够好的父母?仿佛错过了什么都能耽误孩子的一生?仿佛只要以孩子的名义,我们牺牲一切也值。


孩子的养育,如今成了一种时时被他人凝视,不能犯错的道德考验。在努力对抗教养焦虑的这件事上,大多数父母都感到彻底的无能为力。

一直觉得父母、教育者、孩子大家目标感一致,共同朝着前方的“彼岸”所努力,彼此坚定而有力,那么焦虑、徘徊与质疑都会缓解不少。

事实上,在教育场里,三方很难达到一种平衡对话的状态,要么父母行使了过大的权力,要么教育者调动了太多的权威,要么孩子极力反抗父母的为其预设的路径。


如果我们能试图节制权力过大的一方,那么在这样动态平衡的教育场里,是否能多保有一份理性和温柔?

教育者如同园丁,播撒种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耐心浇灌适当的水分和养分,静静地守护小树苗的生根发芽,唯有深埋在土地下的树根,积聚足够的能量,才能强而有力地支撑起一颗屹立不倒的参天大树。


我们需要留住的是孩子单纯质朴的心,让一个个幼小的个体都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对每件发生的事都有知其所以然的动力,并且常保让世界更美好、更进步的热情。


作为一个母亲,在陪伴孩子和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让我不断找寻自己人生的真正角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的含义,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

回顾自己养娃路上的这些努力,究竟怎么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到底是孩子难教,还是我们的教法出了问题?

说到这儿,我思考了几点与大家共勉。

01

能量积累>知识积累

让孩子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


孩子在幼儿阶段父母需不需要刻意去给他们灌输技能教育?


客观来说,如果纯粹考虑到面试的成功率,这些成体系的精细化育儿机构,还是有相当大的市场。毕竟国内对学术能力的开发格外重视,特别对于拼私立的孩子,把学习进度拉快在面试中必定会出众。


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家长配合机构作有效的投入,父母一方大概率要脱产,对精力也是极大的考验,效果未必能最大化,还得看他们本身的可塑性。

从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来看,每个孩子都是个隐形的天才,父母要踩准自己的育儿节奏,有些事情,并不是对所有孩子都是越早越好。

可惜现在的育儿焦虑,就似乎是人群中一个人突然跑起来了,其他人也立马不明究竟身不由己地狂奔。

最好的育儿方式,父母对自己孩子养育天然地自信,懂得给孩子赋能。不需要像专家一样去养育孩子,而是自己要成为养育孩子的专家。

血脉相连的亲情,陪伴支持鼓励他们最爱做的事情,帮助孩子让他们独立地成为他们自己,活出自己感到幸福的人生模式。

6岁之前是帮助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灵魂塑造的关键期,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如果有短板的话,那可能会限制孩子一生的发展。

如果失去了持续稳定受保护的成长环境,今后在社交上是否会被孤立、被霸凌?是否有碍其天赋的发展?

只有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足够的容忍度来教育孩子,收了别人的礼物要说谢谢;要学会排队;懂得合理的情绪表达;认知事物要先观察;与外界环境互动中建立学习品质…

还有,父母不能忽视多和孩子在户外寻找乐趣,不仅强身健体,保护视力,还能让孩子接受到大自然的能量,这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养分。

亲近自然才是遵循人类最原始的智慧发展路径,建立强大精神内核的根源。

如果你的孩子缺乏想象力,不懂得与人分享,或是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有忧郁、躁郁倾向,那么他们可能患了“大自然缺失症”。

此外,孩子的天赋潜能不同,适合孩子的学习环境也有差异。

尤其对于自主能力很强,精力旺盛好动的孩子,让他们静下来接受家长或老师主导的学习效果远远不及鼓励自由探索来的好,这种情况下,探索大自然以玩为主的方式就更适合。

自然界有潺潺的流水,艳丽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丛,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美的乐趣和遐想,让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观察力更敏锐。

多样化的情景,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在自然中亲子互动的过程,大脑也会得到了锻炼,变得更聪明。

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步行20钟,会比在嘈杂的街道步行表现出更持久的注意力。所以想要孩子变得更坚韧、更有毅力,专注力更强,不妨多带他们去亲近亲近自然。

幼儿阶段与大自然亲近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内心强大,开朗乐观,逆商与智商兼备的人。


02

注重孩子心灵关怀

一切从孩子的感受出发


孩子的到来,可能让你弥补了生命中缺失的那一角,也可能了你的苦和丧。正如教育的作用力永远都是相互的,而不是父母单项的输出。

可是,我们习惯于占据绝对的制高点,带着自己的认知去施教,预设孩子与自己处于同一能力水平,很多事想当然觉得容易。


孩子不理解,一发脾气,家长就容易陷入对抗模式,最终我们所坚信的道理很快就会被淹没在孩子的哭闹声中。

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当下的感受,或许他们只是在向我们发出“求助”信号,他们内心也是渴望被理解,渴望自己能做成我们所期待的事。

只不过,我们需要适当地将自己的认知清零,站在孩子思考维度,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让孩子明白、理解。

说实话,这些道理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明白,但涉及到具体情景,很多时候我们都只会用批评怒斥来解决。

这次草莓面试遇到的突发情况,让我沉下心思考了很多,一位宝妈给我分享了当孩子面临挫折和大哭大闹时,父母如何帮助他们从这些情绪中解放出来一文。

以下五点我琢磨了很久:

01

共情


共情并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尝试从孩子的感受出发,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你现在觉得很难受沮丧,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遇到这件事我也会很难受,妈妈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类似此类的话术,看似有点矫情,但是真的很管用。

02

帮孩子复述事实


让孩子冷静下来后,帮助他们开启大脑理智的部分,理清自己发生的事,用启发式的提问来引导孩子复述“你刚才在XX方面表现的不错,妈妈很开心。可能这件事太难了,在XX情况下,是不是有另外的解决方法。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看下次怎么克服它…”这种复述在晚上入睡前安静的时刻,效果会更好。

03

鼓励与赞美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海量的正向反馈,我们可以用显微镜寻找优点和进步,多多夸孩子,鼓励这一次比之前更进步了。

夸奖不会让孩子心灵脆弱,变得骄傲,只要父母不要片面注重结果,平时多肯定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反而会让孩子变得坚强。同时,把控好自己的边界感和原则,一旦逾越,需要强有力的拒绝。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讲到国外的育儿方式,提到了“尬夸教学法”,孩子做了一丁点事就会被赞美无数遍,虽然看着好像不对劲儿,可是对激发孩子潜力和兴趣真的很有效。

国外幼儿教育学者认为,孩子们应当是浸泡在彩虹屁的气息中长大的,各种称赞和鼓励的话语,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他们一刻都离不开的成长必需品。

虽说在我们纯中式的环境中全谈西化教育理念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育儿本身就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模式,我们不妨做些批判性地思考和选择性的吸收。

04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往往习惯追究原因,这是因为找到原因能让人安心。而忽略了过分追究原因的结果,并不有利于解决问题。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做得好。


如果孩子在一种注重追究责任的家庭中长大,他们会更戒备,更倾向于自卫、指责和攻击,而不是承担责任。

对了,还有一种正面管教方式的方式分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三明治谈话法”,是指对某个人先表扬、再批评、接着再表扬的一种谈话方式。

用在批评、激励方面,效果显著。在心理学中批评,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可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承认孩子有一定的优点,帮助孩子解决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而不是批判孩子的缺点,面对2-6岁不断夹杂于各种敏感叛逆期的孩子,他们时刻想着用自己的想法来整合这个世界。

孩子的性格和情绪教育更多的依赖于原生家庭,这时候,父母需要帮助孩子逐步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情绪,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懂得想要什么,以此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

03

孩子的教育

该不该一路奔跑?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这样满负荷的教育压力究竟是为了什么?

不少宝妈哭诉自己带娃辛酸史,甚至焦虑自责,教育也成了机械化、模式化的流水线产品,可是我们凭一己之力却无力阻止,兴许一声叹息之下一起滚入这场车水马龙…

当妈的谁不是白天顶着上司的白眼研究各种早教方案,下班凭着一口仙气陪娃学习绘本两眼抹黑。



各方流派,各路情报汇集的“教育秘方”,让你无数次的心里设防尽数崩溃。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做筛选,什么是对于自己孩子最有利的,不妨静下来做减法,自己去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孩子的,结合家庭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始终认为在育儿这条任重道远的路上,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平和的心,不要太过用力地试图塑造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从小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

现阶段需要做到的,也许就是你一次次耐心科学地重视解决回答孩子的提问,抓住孩子对世界感兴趣的契机点,来营造适合自己孩子特性的教养模式,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无异于邯郸学步,无非就是再被收一轮轮的智商税。

此外,孩子成长需要家庭成员之间达成互相信任和扶持的同盟关系。否则内耗严重会使原本就不轻松的育儿过程更加艰难。

引用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家庭等边三角关系」模式,等边指的是每一位家庭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家庭直接彼此相爱紧密联系,各自诉求。彼此之间即有爱又有张力。

父母若能充分洞察孩子的需求,通过「理解」孩子获得尊重与爱戴,那么你的孩子将来某一天也会依靠这种高情商来赢得他人的肯定,进而获取领导力,这才能让孩子跑的更远更自信。

最好的父母不是完美的精英,而是乐天派的父母,温柔的接纳孩子与生俱来的一切才是最好的爱。

我们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才相信孩子,而是相信孩子了,才能看到希望;不是孩子有责任了我们才放手,而是放手了孩子才有责任。

写到这里,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了女儿这段时间经常在我耳边腻歪的一句话:妈妈,你看你生个宝宝多开心呀!



看到这个治愈系的笑容,只想给个大大的拥抱:宝贝,妈妈有你好幸福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