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7例新冠肺炎 什么是炎症风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19年12月
武汉首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患发病时间为2019年12月12日,之后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经过各种相关病毒检测,于2020年1月7日检测出了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1月10日完成了病原核酸检测,1月12日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20年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时间轴:
2019年12月12日:首位病患发病;
2019年12月29日:发现了27名类似未知病毒肺炎患者;
2019年12月30日:专家组奔赴武汉;
2019年12月31日:发布第一次公开通报:27例病例中,其中7例病情严重,其余病例病情稳定可控,调查华南海鲜城(开始怀疑野味),此时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同日,武汉开展全市流行病学调查。
2020年1月3日:第二次通报,表述仍为病毒式肺炎,患者增至44例,其中重症11例。第一次提到病因溯源工作开始,并排除流感、禽流感、腺病毒感染等常见呼吸道疾病;
2020年1月5日:第三次通报,患者增至59例,其中重症患者7例。排除非典(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提示市民可佩戴口罩,如有发热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2020年1月7日:第四次通报,第一次将病毒式肺炎的表述改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部分信源指出,病毒的确认是1月11日),病例41例,其中已出院2例、重症7例,并出现了首例死亡。此时涉及的419人医护人员仍未有被传染案例;
2020年1月11日:晚上20点41分,财新发布特稿《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直指“冠状病毒”的描述,并透露死者是61岁的患者,其他媒体的反应速度大概滞后1-2天;
2020年1月13日:通告海外第一例确认患者,一名从中国武汉前往泰国旅游的游客1月8日在泰国被确诊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并于当天被送往泰国的医院;
2020年1月16日:在此前的1月10-15日,武汉均无新增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包括整个A股市场也非常平静。但是在后面通报提到,16日当日,武汉新增4例病例,同时日本也确诊了一例病例,居住在日本神奈川县的三十多岁中国籍男子,此前曾前往武汉,并出现发烧症状,但是——他没有去过那个海鲜市场;
2020年1月17日:新增17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再度引起了公众关注,鲁抗医药当天大涨5.4%。值得注意的是,这17个病例是因为采用了新型检测试剂盒才确诊的,这一点上确实体现了中国速度。此时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62例,已治愈出院19例,在治重症8例,死亡2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17个病例中,60岁以下9例,60岁及以上8例,年龄最小的30岁,年龄最大的79岁——间接说明体弱者可能更容易感染该病毒;
2020年1月18/19日:18日新增病例59例,19日新增病例77例,两日共新确诊病例136例。数字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爆发迹象,首次不提“有限人传人”与“持续人传人风险较低”的说法;
2020年1月20日:经周末的持续发酵,鲁抗医药以及一系列相关标的一字涨停。韩国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此前,泰国2例,日本1例。国内已有北京、广东深圳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并在浙江温州、舟山、台州、杭州陆续发现5例武汉来浙并出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患者但未确诊;
2020年1月20日晚,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直播采访,提到:1、确认病毒有人传人现象;2、病毒较大可能来自于野味;3、戴口罩预防很重要,一般外科口罩也可以阻挡大部分粘在飞沫上的病毒进入呼吸道;4、第一次承认,出现了14名医护人员的传染;5、病毒感染正在爬坡阶段,但是相比SARS传染性没那么强。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车暂停运营,没有特殊原因市民不能离开武汉,同时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
根据最新新冠防疫要求,怎样判定密接者?
《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密切接触者判定: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对于通过多次核酸检测方式(如高风险职业人群的定期核酸检测)发现的病例,其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时限为从最后一次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起至隔离管控前。由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活动轨迹等大数据信息,依据以下原则判定密切接触者: 1.共同居住生活人员; 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3.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4.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5.在办公室、会议室、车间、班组、宿舍、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6.密闭或通风不良环境下共用卫生间、共乘电梯、共餐(同桌/邻桌/频繁经过)、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具体判定原则见附件5-1; 8.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 9.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密切接触者判定时,优先判定和管理与病例接触频繁、持续时间长等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对于较为复杂的病例活动场所(如餐厅、娱乐场所、超市等密闭空间场所),需结合场所监控录像、消费记录、场所类型、环境状况、通风情况、个人防护情况等综合研判,基于研判结果,可适度扩大密切接触者判定范围。
什么是炎症风暴?
炎症风暴在临床上也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医学上普遍认为其是促炎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或过度释放,使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干扰素等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
2020年2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指出,“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危重症转化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什么是“炎症风暴”,会给身体造成哪些伤害?面对“炎症风暴”有哪些应对措施?
“炎症风暴”伤害免疫系统
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孔继昌介绍,所谓“炎症风暴”,临床上也称之为“细胞因子风暴”,医学上普遍认为其是促炎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或过度释放,使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干扰素等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
“细胞因子的日常工作是清除感染、控制感染,相当于在人体内作战的士兵。正常情况下,各种兵种协调作战,保卫机体。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反馈的信息为体内释放的细胞因子太少,从而体内会派出更多士兵作战,过多的士兵在杀伤敌人的同时,也会对自身造成极大的损伤。”孔继昌解释道。
孔继昌指出,出现“炎症风暴”后,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感染性休克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孔继昌表示,“炎症风暴”损害的主要是免疫系统,其次为肺、肾、心肌、肝脏等。
以并发症支持治疗为主
“目前,新冠肺炎还没有特效药,面对‘炎症风暴’,以针对其并发症进行支持治疗为主。”孔继昌介绍,首先,抑制“炎症风暴”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激素治疗,例如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也可以应用自由基的清除剂如维生素C进行治疗;其次,进行抗休克治疗,因为患者往往会出现合并感染性休克,临床上通常通过容量评估、容量复苏,必要时加用升压药物等手段来维持患者血压,从而维护患者各脏器的血液灌注;再次,进行呼吸支持治疗,例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ATERM、CRT等治疗。此外,还需对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以及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针对危重患者筛选药物
周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危重症患者如何抑制炎症因子、细胞因子风暴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布局了几个项目,研究如何让机体不识别或者阻断“炎症风暴”因子,如何从免疫调控和炎症的压制角度获得一些更新的治疗手段。
同时,也正筛选一些药物抑制“炎症风暴”出现,比如在风湿病领域有效的药物,部分经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的药物已进行临床试验。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对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进行临床试验,年龄最大82岁,这几例病人的结果看起来都是令人鼓舞的。现在正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有100余位病人入组,其中治疗组94例,对照组94例。如果初期结果证明是有效的,可能会加速推动,对重症患者以关怀同情和人道的角度尽快给予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土确诊几例以上是中高风险地区?
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标准实施精准管控措施的通知》的要求,病例长期停留地区(如其居住的居民小区、自然村等),14天内发生不超过10例的本土确诊病例,该地区划定为中风险地区;若出现10例及以上本土确诊病例则会被划定为高风险地区。
老人今年74岁得了小细胞肺癌,现已化疗7次,已消失,但咳嗽时仍肺部巨痛,怎么办?救命呀!
肺癌不是我的主攻专业,我查了一些书,希望对你有一些帮助。
化疗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法,有较多的化疗药能提高小细胞肺癌的缓解率,但是化疗获得缓解后,约25%~50%出现局部复发。因此,化疗缓解后局部治疗亦很重要。化疗结合局部治疗后,尚残存微转移灶,因此继续全身化疗有其重要性。(书上给了这样一组例子:一组59例小细胞肺癌化疗缓解后作手术切除,术后11例未用化疗,均于13月内死亡,而余48例术后化疗者5年生存率达33.2%。)
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辅以手术和放疗。
祝老人早日康复!
黄码怎么申请变绿码?
以江苏省公布的《“苏康码”黄码赋码和转码办法(试行)》为例:黄码人员赋码满14天且近7日内三次核酸检测阴性的自动转为绿码。符合转码条件未能自动转码的黄码人员,凭相关证明向所在地街道(乡镇)申请黄码转绿码。公众发现黄码赋码不准确,可向所在社区报告等。
黄码如何转成绿码?(苏康码)
2021年8月,为进一步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及早管控和彻底排查涉疫风险人员,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苏康码”黄码赋码和转码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该办法就黄码人员定义、赋码、黄码转绿码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该办法规定:
(一)黄码人员赋码满14天且近7日内三次核酸检测阴性的自动转为绿码。
(二)符合上述转码条件未能自动转码的黄码人员,凭相关证明向所在地街道(乡镇)申请黄码转绿码。
(三)对于在省外符合转码条件的黄码人员申请转码时,可由在苏的亲友办理,将当事人符合要求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提交给当事人或其亲友居住的社区(村),街道(乡镇)应及时审核材料并提交转码申请。
(四)公众发现黄码赋码不准确,可向所在社区报告,逐级报送至省疾控中心转交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核实,如确定误判则转为绿码。
《在一起》张汉清原型是谁?
《在一起》张汉清原型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虽然身患渐冻症,但他临危不惧、守土有责,在疫情最早打响的地方支撑起了一切。
张定宇院长在疫情初期,凭借多年来的经验发现新冠肺炎不是普通感染病,他临危不惧,勇敢站在第一线,救治了许多病患。张定宇院长自身有渐冻症,走路迟缓,步履维艰,在抗击疫情的时候,他承受着巨大的疼痛为病患送去希望,有他在就觉得安心许多。张定宇是武汉抗疫一线的一位医护人员,他似乎在按倒计时的方式与生命和时间进行着搏斗。
在这次疫情期间,张定宇同时进行着两场“战争”,一方面,他要与新冠肺炎做斗争,另一方面,他要与自己罹患的“渐冻症”做斗争。今年以来,因为渐冻症的原因,张定宇的动作已经有些迟缓,但疫情当前,张定宇没有时间去“珍惜”自己的身体。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很费劲的事,对于张定宇来说更是如此,每次防护服刚穿上,他就已经汗涔涔的,一天下来,里面的衣服湿得可以拧出水来。让张定宇感到欣慰的是,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金银潭医院600 多名职工全部坚守岗位,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的护士也是年轻的女孩子,他们也爱美的,但为了抢救患者他们付出了很多。”
在张定宇主导下,金银潭医院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比如大量补充氧疗设备,在病房里尽量多地匹配氧气面罩、高流量氧疗、体外膜肺氧合等手段。张定宇表示,医院的很多医生护士甚至“以车为家”,白天上班,晚上就睡在车里,至今已经快一个月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张定宇和他的战友,用最大努力和最小牺牲,为保护这座城市尽了全力!张定宇,已近三个月没有休息了。3月下旬之后,他偶尔回归原来的节奏:晚上7时下班。他,终于可以回家了。家里,有妻子热腾腾的饭菜和甜蜜蜜的微笑。
陶俊医生原型是谁?
《中国医生》里由朱亚文饰演的陶俊医生原型是桑岭。 桑岭是2020年第一位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广东医生。 武汉“封城”首日,他独自出发,从广东经湖南辗转到达武汉,进驻疫情“风暴眼”武汉金银潭医院76天。
《中国医生》是根据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它讲述的中国各地的白衣逆行者在这场浩大战役中纷纷挺身而出、争分夺秒、浴血奋战在武汉前线,不顾自身安危守护国人生命安全的震撼故事。这样的一部体现祖国大爱,医生大爱的群体性电影里,朱亚文饰演的是广东援鄂医疗队医生陶俊,陶医生,一出场就给人个性鲜明,痞帅痞帅的医生形象。
陶俊医生原型就是桑岭,桑岭是2020年第一位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广东医生。武汉“封城”首日,他独自出发,从广东经湖南辗转到达武汉,进驻疫情“风暴眼”武汉金银潭医院76天。他说去武汉不是逆行,是因为病人在哪他就应该在哪。2020年他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中国医生》里当陶俊医生接到马上赴武汉的电话,没有表现得伤春悲秋生离死别的那种情绪,他第一时间到最喜欢的烧鹅店买了一只烧鹅,带到了武汉。陶峻在病区里的超凡表现,足以说明他绝对是个医术高超的大夫:无论是多病床抢救时的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还是迅速判断危重病人致命要害时的干净利索,一针见血,都让人有种放心的感觉。
由于全片大多数时候,演员都是需要全套防护,在几乎无法辨识脸部身份的条件下,其实更考验演员对于角色的塑造能力。朱亚文可谓是从细微之处入手,将陶峻这个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医生角色演出了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