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出现几例新冠肺炎 沈阳肺部阴影检查怎么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19年12月
武汉首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患发病时间为2019年12月12日,之后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经过各种相关病毒检测,于2020年1月7日检测出了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1月10日完成了病原核酸检测,1月12日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20年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时间轴:
2019年12月12日:首位病患发病;
2019年12月29日:发现了27名类似未知病毒肺炎患者;
2019年12月30日:专家组奔赴武汉;
2019年12月31日:发布第一次公开通报:27例病例中,其中7例病情严重,其余病例病情稳定可控,调查华南海鲜城(开始怀疑野味),此时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同日,武汉开展全市流行病学调查。
2020年1月3日:第二次通报,表述仍为病毒式肺炎,患者增至44例,其中重症11例。第一次提到病因溯源工作开始,并排除流感、禽流感、腺病毒感染等常见呼吸道疾病;
2020年1月5日:第三次通报,患者增至59例,其中重症患者7例。排除非典(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提示市民可佩戴口罩,如有发热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2020年1月7日:第四次通报,第一次将病毒式肺炎的表述改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部分信源指出,病毒的确认是1月11日),病例41例,其中已出院2例、重症7例,并出现了首例死亡。此时涉及的419人医护人员仍未有被传染案例;
2020年1月11日:晚上20点41分,财新发布特稿《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直指“冠状病毒”的描述,并透露死者是61岁的患者,其他媒体的反应速度大概滞后1-2天;
2020年1月13日:通告海外第一例确认患者,一名从中国武汉前往泰国旅游的游客1月8日在泰国被确诊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并于当天被送往泰国的医院;
2020年1月16日:在此前的1月10-15日,武汉均无新增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包括整个A股市场也非常平静。但是在后面通报提到,16日当日,武汉新增4例病例,同时日本也确诊了一例病例,居住在日本神奈川县的三十多岁中国籍男子,此前曾前往武汉,并出现发烧症状,但是——他没有去过那个海鲜市场;
2020年1月17日:新增17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再度引起了公众关注,鲁抗医药当天大涨5.4%。值得注意的是,这17个病例是因为采用了新型检测试剂盒才确诊的,这一点上确实体现了中国速度。此时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62例,已治愈出院19例,在治重症8例,死亡2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17个病例中,60岁以下9例,60岁及以上8例,年龄最小的30岁,年龄最大的79岁——间接说明体弱者可能更容易感染该病毒;
2020年1月18/19日:18日新增病例59例,19日新增病例77例,两日共新确诊病例136例。数字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爆发迹象,首次不提“有限人传人”与“持续人传人风险较低”的说法;
2020年1月20日:经周末的持续发酵,鲁抗医药以及一系列相关标的一字涨停。韩国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此前,泰国2例,日本1例。国内已有北京、广东深圳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并在浙江温州、舟山、台州、杭州陆续发现5例武汉来浙并出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患者但未确诊;
2020年1月20日晚,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直播采访,提到:1、确认病毒有人传人现象;2、病毒较大可能来自于野味;3、戴口罩预防很重要,一般外科口罩也可以阻挡大部分粘在飞沫上的病毒进入呼吸道;4、第一次承认,出现了14名医护人员的传染;5、病毒感染正在爬坡阶段,但是相比SARS传染性没那么强。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车暂停运营,没有特殊原因市民不能离开武汉,同时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
新冠肺炎发病前两天已有传染性了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中心研究员向妮娟2月21日晚在接受央视《新闻1+1》节目采访时称,目前观察到的疫情变化是新冠肺炎病人在发病前两天已经有了传染性。 向妮娟称,新冠肺炎病毒的潜伏期是14天,根据上述流行病学观察到的变化,目前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也有了变化。原来的标准是病人发病后接触的对象为密切接触者,但是现在的标准是病人发病前两天接触的人也是密切接触者,需要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 疫情防控阻击战仍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成为阻击战的重中之重。作为疫情防控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疾病感染来源,探索疾病特征和判定密切接触者。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中心正在开展相关工作。 现阶段全国各地纷纷出现聚集性传染的情况,向妮娟指出,聚集疫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管是在家庭内发生还是在公共场所,发生的这种聚集疫情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所导致的,因此建议大家要增大社交距离。 从流行病学调查的角度来说,如何帮助数字变得更加准确?向妮娟解释称,报告源头首先来自于医疗机构对于病例初始接诊的调查,如果这个病人刚开始给出的信息不准确,则需要去早期就诊的机构进行信息的核实,有时候还需要去找到身边关键的知情人进行核实,这都是为了保证关键变量和信息的准确性。 向妮娟还说道,武汉流行病学调查目前最大的难点是每天新增的病例数量还比较多,由此带来的密接判定的工作量很大。相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完成工作量,还要提高工作质量,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作为正确决策的依据。 来源:中国新闻网
沈阳肺部阴影检查怎么做?
X光,CT都可以,不过会有辐射,不能经常使用。
可以在东北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做,设备比较齐,而且还有TTm检查,能扫描全身上下。
新冠病毒阴性和阳性的区别是什么?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化验结果通常用阴性和阳性来表示,阳性代表着异常、有病变,阴性代表着正常。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出阴性是指人的体内现在没有,以前也没有感染过冠状病毒。而阳性是指人体内现在存有或者是曾经感染过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阴性通常是指患者的咽拭子、痰液或血液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检测为阴性的时候,有时也可对其呼吸道分泌物或血液进行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的测序为阴性的时候,患者可能无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但此项实验有一定的假阴性的效果,部分患者需要经过多次的检测可以变为阳性。
部分患者还需要通过流行病学史,即患者近期前往过疫区或接触可能被感染的患者时,肺部CT又有病毒性肺炎改变时,此时亦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有新型肺炎的形成。故临床上通常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检测,联合临床症状、既往史、胸部CT来综合诊断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
为何核酸检测结果会出现假阴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程京表示,这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首先,试剂盒研发需要十几种关键化学原材料,比如酶、合成DNA等。不同企业选择的原材料供货方不同,酶的活性、DNA的纯度就会有差别,这都会影响到核酸检测试剂的准确度。”程京说。
“而在试剂盒产品研发过程中,原材料制备、生产工艺选择、研发人员能力、技术手段使用,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偏差,误差累计起来也会导致试剂盒产品灵敏度出现差别。”程京说。
再者,取样过程不规范也会影响后续的分离和测定结果。以使用最普遍、操作简单的咽拭子采集为例,由于咽部的新冠病毒含量少,所以有可能造成漏检。“虽然只是在咽部拿棉签划几下,但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实操技能,样本的采集部位和手法可能不符合规范,就可能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程京表示,此外,刚被感染的病人因体内带毒数量有限,也可能出现检测结果为阴性。
送样本时必须采取冷链运输,如果在运送过程中样本受损,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的问题,一度引发用CT影像代替核酸检测试剂确诊新冠肺炎的呼声。近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在“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之外新增了一个“临床诊断病例”,并将“疑似病例具备肺炎影像特征者”作为其诊断标准(只限于湖北省之内),这也意味着CT影像结果成了“临床诊断病例”的判定依据。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张敏鸣教授曾指出,CT影像结果阳性也存在误诊可能。他还提到,如果都去做CT检查而忽略防护,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专家表示,无论是CT检查还是核酸检测,都不能保证绝对的准确性。
“尽管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问题,但核酸检测是病原诊断的一个依据,也是目前确诊的最重要依据。”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
新型冠状病毒的命名是什么?
SARS-CoV-2
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在生物学论文预印平台BioRxiv上发表声明,其委员会的冠状病毒小组(CSG)根据系统名、分类学和惯例,正式将该病毒命名为SARS-CoV-2,全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并认定这种病毒是SARS冠状病毒的姊妹病毒。SARS-CoV-2是病毒名称,COVID-19是疾病名称,也就是说由SARS-CoV-2感染引起了COVID-19。
近一个多月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然而引发这场疫情的病毒,其实还没有一个正式又合适的名字。
最早这种病毒被称作冠状病毒,然而这只是它所属的病毒大类的统称。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这个最新发现的冠状病毒暂时命名为2019-nCoV。其中2019是病毒被发现的年份,CoV为“冠状病毒”,n则代表“new”,意为“新”。
近日,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在生物学论文预印平台BioRxiv上发表声明,其委员会的冠状病毒小组(CSG)根据系统名、分类学和惯例,正式将该病毒命名为SARS-CoV-2,全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并认定这种病毒是SARS冠状病毒的姊妹病毒。
2020年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
2020年2月11日,世卫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其中CO(COrona)代表冠状、VI(VIrus)代表病毒、D(Disease)代表疾病、19代表疫情爆发年份。
COVID-19是指疾病名称,SARS-CoV-2是指病毒名称,也就是说由SARS-CoV-2感染引起COVID-19。
什么是炎症风暴?
炎症风暴在临床上也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医学上普遍认为其是促炎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或过度释放,使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干扰素等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
2020年2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指出,“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危重症转化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什么是“炎症风暴”,会给身体造成哪些伤害?面对“炎症风暴”有哪些应对措施?
“炎症风暴”伤害免疫系统
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孔继昌介绍,所谓“炎症风暴”,临床上也称之为“细胞因子风暴”,医学上普遍认为其是促炎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或过度释放,使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干扰素等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
“细胞因子的日常工作是清除感染、控制感染,相当于在人体内作战的士兵。正常情况下,各种兵种协调作战,保卫机体。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反馈的信息为体内释放的细胞因子太少,从而体内会派出更多士兵作战,过多的士兵在杀伤敌人的同时,也会对自身造成极大的损伤。”孔继昌解释道。
孔继昌指出,出现“炎症风暴”后,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感染性休克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孔继昌表示,“炎症风暴”损害的主要是免疫系统,其次为肺、肾、心肌、肝脏等。
以并发症支持治疗为主
“目前,新冠肺炎还没有特效药,面对‘炎症风暴’,以针对其并发症进行支持治疗为主。”孔继昌介绍,首先,抑制“炎症风暴”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激素治疗,例如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也可以应用自由基的清除剂如维生素C进行治疗;其次,进行抗休克治疗,因为患者往往会出现合并感染性休克,临床上通常通过容量评估、容量复苏,必要时加用升压药物等手段来维持患者血压,从而维护患者各脏器的血液灌注;再次,进行呼吸支持治疗,例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ATERM、CRT等治疗。此外,还需对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以及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针对危重患者筛选药物
周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危重症患者如何抑制炎症因子、细胞因子风暴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布局了几个项目,研究如何让机体不识别或者阻断“炎症风暴”因子,如何从免疫调控和炎症的压制角度获得一些更新的治疗手段。
同时,也正筛选一些药物抑制“炎症风暴”出现,比如在风湿病领域有效的药物,部分经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的药物已进行临床试验。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对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进行临床试验,年龄最大82岁,这几例病人的结果看起来都是令人鼓舞的。现在正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有100余位病人入组,其中治疗组94例,对照组94例。如果初期结果证明是有效的,可能会加速推动,对重症患者以关怀同情和人道的角度尽快给予有效的治疗手段。
例2 1.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
细菌内有一些自己的DNA片段可以进入其他细菌,导致其他细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但DNA片段进入其他细菌需要穿过该细菌的细胞壁,是小几率事件,所以变异种不会过多。
非典全国死了多少人?
829人(截止2003年8月7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止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计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自7月13日美国发现最后一例疑似病例以来,没有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全国因非典死亡人数829人(中国内地死亡349人,中国台湾死亡180人,中国香港死亡300人)。
非典,学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非典是一场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疫潮。
SARS在2002年11月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河源市最早出现(世界卫生组织指源头是在广东顺德)。由于病者出现肺炎病症,所以当时将之归入非典型肺炎。该病经由旅游、商贸、移民人群迅速由广东省扩散到香港,并再扩散至越南、新加坡、台湾及加拿大的多伦多。2003年5月间,北京和香港的疫情最为严重。2003年11月,广州再次出现零星病例,自7月13日美国发现最后一例疑似病例以来,没有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本次非典过程基本结束。
2004年3月,北京再次发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疑似病例,疑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研究该病毒时受到感染,但都没有再次演变成疫潮。直到2004年4月15日,一名24岁的中国女性在一列从布拉戈维申斯克开往莫斯科的列车途中因为严重肺炎死亡,俄罗斯基洛夫州政府担心她可能是患上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致命。与她同行的53名中国人,亦被送往医院隔离观察,而她所在的车厢进行分离并进行消毒。其后经解剖后证实死者只是肺炎,引发肺水肿和脑水肿导致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7月31日期间病例汇总:
注:
(1)死亡病例仅包括死于SARS的病例。
(2)自03年7月11日以来,台湾共有325起病例经核查与SARS无关。135个病人的实验室资料不足或不完整,其中101人死亡。
(3)包括在其他地区患病的医务工作者。
(4)表格基于截至2003年7月31日的数据,之后有所调整。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最新统计数字,截止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计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自7月13日美国发现最后一例疑似病例以来,没有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最新统计显示:中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于其它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数中);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非典临床表现
潜伏期1~16天,常见为3~5天。起病急,传染性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有畏寒,体温常超过38℃,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多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起病3~7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略有活动则气喘、心悸,被迫卧床休息。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病程进入2~3周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改变的吸收和恢复则较为缓慢,体温正常后仍需2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恢复正常。轻型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症患者病情重,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儿童患者的病情似较成人轻。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鉴别诊断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诊断必须排除其他可以解释患者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经过的疾病。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部感染、军团菌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非感染性间质性肺疾病、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呼吸系统疾患。
权威发布
2018年2月,世卫组织公布了本年度病原体名录,列出了十种对人类健康造成“紧急”威胁、需开展密切追踪的致命病毒,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