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关于舌战群儒的诗句 关于舌战群儒课文里的典故有哪些

2022-10-25 08:23:11孕产
关于舌战群儒的诗句,三国演义舌战群儒的诗你好楼主,诗一般就是古代说的话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我浓缩了一点,望能提供些帮助吧。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

三国演义舌战群儒的诗

你好楼主,诗一般就是古代说的话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我浓缩了一点,望能提供些帮助吧。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关于舌战群儒的诗句

关于舌诗句

1.描写唇 齿和舌的句子 诗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生气的时候,两片薄薄的红嘴唇微微向上翘,活像个熟透的小樱桃。

两片薄嘴唇,特别富于表情,似乎随时准备张开,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他灰白的嘴唇,全无血色,像两片柳叶那样微微地颤动着,好像急得有话说不出的样子。

她的小嘴线条分明,牙白唇红,巧舌如簧,说话像唱歌一样动听。

那红润的两唇,像两片淡红的、正在开放的花瓣,说起话来妙语联珠。

孩子灵巧的小嘴紧紧地抿着,好像要保守什么重要秘密似的。

她只好张着嘴,不停地呵着气,红润的嘴唇变得又紫又青,牙齿咯咯地响。 。展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生气的时候,两片薄薄的红嘴唇微微向上翘,活像个熟透的小樱桃。

两片薄嘴唇,特别富于表情,似乎随时准备张开,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他灰白的嘴唇,全无血色,像两片柳叶那样微微地颤动着,好像急得有话说不出的样子。

她的小嘴线条分明,牙白唇红,巧舌如簧,说话像唱歌一样动听。

那红润的两唇,像两片淡红的、正在开放的花瓣,说起话来妙语联珠。

孩子灵巧的小嘴紧紧地抿着,好像要保守什么重要秘密似的。

她只好张着嘴,不停地呵着气,红润的嘴唇变得又紫又青,牙齿咯咯地响。

嘴唇极薄,透着机敏和灵气。

嘴角边绽出两个小酒窝,花一样美。

嘴巴一会儿鼓,一会儿瘪,有节奏地吹着气。

脸上一张匀称的嘴,嘴唇在牛乳一样白的牙齿上优美地张开。

她嘴唇紧闭,下颏稍显尖削。

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儿曲线,牙齿雪白。收起

2.带舌带舌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瞠目结舌、口干舌燥、唇枪舌剑、巧舌如簧、七嘴八舌、鹦鹉学舌、张口结舌、舌尖口快、贫嘴薄舌、油嘴滑舌、舌战群儒、三寸之舌、驷不及舌、舌敝唇焦、摇唇鼓舌、笨嘴拙舌、金口木舌、美女破舌、缚舌交唇、齿亡舌存、齰舌缄唇、枉口拔舌、舌桥不下、鸮心鹂舌、多嘴多舌、耳目喉舌、慧心妙舌、钳口结舌等。

一、瞠目结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释】: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出自】: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46334君,细君结舌瞠目。”

【译文】:根据耳语的原因,公子害怕,入舱隐敲细君,细君张口结舌瞪大眼睛。

二、唇枪舌剑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解释】: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出自】:金·丘处机《神光灿》:“不在唇枪舌剑,人前斗,惺惺广学多知。”

【译文】:不在辩论激烈,言词锋利,人前斗,而是依靠惺惺广学知识

三、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释】:形容人多口杂。

【出自】:清·袁枚《牍外余言》:“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译文】:所以晋国的大夫七嘴八舌,热嘲冷讥,都取决于心的大公的

四、齿亡舌存 [ chǐ wáng shé cún ]

【解释】: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出自】: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译文】:在舌的生存,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没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刚强吗?

五、缚舌交唇 [ fù shé jiāo chún ]

【解释】:闭着嘴,不敢说话。表示恭顺。

【出自】:唐 孙樵 《逐痁鬼文》:“复有司马安 者,攘义盗仁,缚舌交唇,柔声婉颜,狐媚当权。”

【译文】:又有司马安的,偷义盗仁,捆绑舌交唇,温柔的声音婉转颜,狐精当权。

3.形容含舌的成语

张口结舌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摇唇鼓舌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虚嘴掠舌 比喻花言巧语。

咸嘴淡舌 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咂嘴弄舌 形容贪馋的样子。

油嘴滑舌 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鹦鹉学舌 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拙嘴笨舌 拙:笨。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

一口三舌 比喻唠叨、话多。

贫嘴贱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贫嘴薄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钳口结舌 钳口:闭口。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三寸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不烂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一簧两舌 比喻胡言乱语。

舌挢不下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舌剑唇枪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舌锋如火 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舌端月旦 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

舌敝耳聋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舌敝唇焦 敝:破碎;焦:干枯。说话说得舌头都破了,嘴唇都干了。形容费尽了唇舌。

饕口馋舌 比喻贪吃的人

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口杂。

妄口巴舌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枉口拔舌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甜嘴蜜舌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驷不及舌 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

口轻舌薄 形容说话刻薄尖酸

口干舌燥 非常干渴。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弄口鸣舌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

两面二舌 比喻在两方面挑拔。

酒入舌出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欢唠叨。

轻嘴薄舌 指说话轻率,言语随便。也比喻人爱说俏皮话。

巧舌如簧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豁口截舌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戟指嚼舌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

乖嘴蜜舌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好人的甜言蜜语

鸱鸮弄舌 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比喻小人。会叫的鸱鸮卖弄口舌。比喻能力不高也要逞强

缄口结舌 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金口木舌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笨嘴拙舌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笨嘴笨舌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多嘴。

赤舌烧城 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赤口毒舌 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赤口白舌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齿亡舌存 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鼓唇弄舌 鼓动嘴唇,搬弄是非

金舌弊口 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

4.描写舌头的成语

鼓舌扬唇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鼓舌摇唇 鼓动嘴唇,摇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出处: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豁口截舌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戟指嚼舌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

出处:鲁迅《华盖集·“碰壁”之余》:“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结舌杜口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金舌弊口 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

出处:《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巧舌如簧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5.说出带舌的成语(十个)

百舌之声 辩口利舌

搬唇递舌 闭口捕舌

笨嘴拙舌 闭口藏舌

闭口结舌

长舌之妇

瞠目结舌

齿亡舌存

赤口毒舌

赤舌烧城

唇焦舌敝

唇枪舌剑

掉三寸舌

掉舌鼓唇

钉嘴铁舌

膏唇试舌

鼓唇弄舌

缄口结舌

尖嘴薄舌

金口木舌

金舌弊口

酒入舌出

两面二舌

弄口鸣舌

贫嘴薄舌

贫嘴贱舌

七嘴八舌

钳口结舌

巧舌如簧

轻嘴薄舌

三寸之舌

舌敝唇焦

舌敝耳聋

舌端月旦

舌锋如火

舌剑唇枪

舌挢不下

驷不及舌

甜嘴蜜舌

调嘴弄舌

调嘴学舌

枉口拔舌

妄口巴舌

咸嘴淡舌

虚嘴掠舌

摇唇鼓舌

一簧两舌

一口三舌

鹦鹉学舌

油嘴滑舌

咂嘴弄舌

张口结舌

6.舌的成语,形容信口胡说

舌战群儒 百舌之声 搬唇递舌 搬唇弄舌 搬口弄舌 笨嘴笨舌 笨嘴拙舌 闭口捕舌 闭口藏舌 闭口结舌 辩口利舌 裁心镂舌 长舌之妇 瞠目结舌 鸱鸮弄舌 齿弊舌存 齿落舌钝 齿亡舌存 赤口白舌 赤口毒舌 赤舌烧城 唇敝舌腐 唇尖舌利 唇焦舌敝 唇枪舌剑 瞪目结舌 瞪眼咋舌 调唇弄舌 调舌弄唇 调嘴调舌 调嘴弄舌 调嘴学舌 掉三寸舌 掉舌鼓唇 钉嘴铁舌 斗唇合舌 杜口结舌 多嘴多舌 改口沓舌 膏唇贩舌 膏唇岐舌 膏唇试舌 膏唇拭舌 鼓唇弄舌 鼓唇摇舌 鼓唇咋舌 鼓舌掀簧 鼓舌扬唇 鼓舌摇唇 鼓吻弄舌 乖唇蜜舌 乖嘴蜜舌 慧心妙舌 豁口截舌 戟指嚼舌 尖嘴薄舌 坚额健舌 缄口结舌 焦唇敝舌 焦唇干舌 结舌杜口 金口木舌 金舌弊口 金舌蔽口 噤口卷舌 噤口卷舌 酒入舌出 口干舌焦 口干舌燥 口轻舌薄 两面二舌 满舌生花 摩口膏舌 目瞪舌强 目瞪舌挢 目瞪舌强 南蛮鴂舌 南蛮鴃舌 弄口鸣舌 弄嘴弄舌 贫嘴薄舌 贫嘴恶舌 贫嘴滑舌 贫嘴贱舌 七舌八嘴 七嘴八舌 钳口挢舌 钳口结舌 钳口吞舌 强嘴拗舌 巧舌如簧 青口白舌 轻口薄舌 轻口轻舌 轻嘴薄舌 饶舌调唇 三寸不烂之舌 三寸之舌 舌敝唇焦 舌敝耳聋 舌端月旦 舌锋如火 舌尖口快 舌剑唇枪 舌挢不下 舌桥不下 舌战群儒 使嘴使舌 是非口舌 驷不及舌 糖舌蜜口 饕口馋舌 恬言柔舌 甜嘴蜜舌 铜唇铁舌 徒费唇舌 枉费唇舌 枉口拔舌 枉口嚼舌 枉口诳舌 妄口巴舌 咸嘴淡舌 鸮心鹂舌 虚嘴掠舌 摇唇鼓舌 摇嘴掉舌 一簧两舌 一口三舌 龈齿弹舌 鹦鹉学舌 油嘴滑舌 油嘴油舌 有嘴没舌 咂嘴弄舌 咂嘴咂舌 齰舌缄唇 张口掉舌 张口结舌 张嘴挢舌 拙嘴笨舌 足趼舌敝 嘴尖舌头快 嘴快舌长 嘴清舌白。

7.关于舌的成语

舌敝唇焦

敝:破碎;焦:干枯。说话说得舌头都破了,嘴唇都干了。形容费尽了唇舌。

舌敝耳聋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舌端月旦

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

舌锋如火

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舌剑唇枪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舌挢不下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关于舌战群儒的诗句

关于舌战群儒课文里的典故有哪些

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关于舌战群儒的诗句

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的古诗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

  “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

  孤近承帝命,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

  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

  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唯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

  “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

  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

  “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

  “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时,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

  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间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

  “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唯无君,亦且蔑祖;不唯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陆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平生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南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唯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

  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瑾曰:“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

  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瑾曰:“贤弟见过吴侯,却来叙话。”说罢自去。

  鲁肃曰:“适间所嘱,不可有误。”孔明点头应诺。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须,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

  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

  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诈乎?”孔明曰:“非诈也。

  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兵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

  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依。”权曰:“愿闻高论。”

  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今曹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

  “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汝不问我,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

  肃闻言,便入后堂见孙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

  “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

  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唯将军裁之。”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张昭知孙权欲兴兵,遂与众议曰:“中了孔明之计也。”急入见权曰:“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抚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谓负薪救火也。”孙权只低头不语。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孙权沉吟未决。张昭等出,鲁肃入见曰:“适张子布等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自为谋之计耳,愿主公勿听也。”孙权尚在沉吟。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

  权曰:“卿且暂退,容我三思。”肃乃退出。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

  且说孙权退入内室,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吴国太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正是:

  追思国母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

舌战群儒出自哪部诗?

出自《三国演义》
情节:诸葛亮应鲁肃邀,游说东吴群臣联刘抗曹,舌战群儒,最终说服了孙
权。
人物:诸葛亮胆识过人,口才超凡,镇定自若,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