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是哪个人物的故事 诸葛亮舌战群儒-群儒指的是哪些人?
舌战群儒是什么时候的事
三国时期【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三国演义》第43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什么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陆绩出场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作为和诸葛亮舌战的群儒之一,问诸葛亮说:“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诸葛亮驳斥为小儿之见。
诸葛亮舌战群儒-群儒指的是哪些人?
群儒就是很多志同道合的文人在一起,形成一个群。
舌战群儒 来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 。
舌战群儒的策略:
1. 先守后攻。面对诸儒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是为守,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
2. 语带双机。诸葛亮以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使整个论辩过程精彩纷呈,于有限的语句中蕴含极深的意味,嚼之余香满口。
3. 各个击破。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击败对方,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又一大特色。
4. 语势磅礴。整个论辩过程中,诸葛亮语势磅礴,使对方慑服于他的语言威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的反问语气的运用上。
舌战群雄的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
舌战群儒 ,为联吴抗曹而出使江东,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外堂,其中张昭等多数文臣主张降曹,知诸葛亮来意,故意挠起论争,欲使诺葛亮知难而退。谁知诺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使得孙刘联盟,公抗曹兵。
诸葛亮的经典典故舌战群儒
1、【故事出处】舌战群儒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2、【故事背景】舌战群儒是赤壁之战的前奏,当时吴国的文臣主张吴王向曹操投降,吴王虽不欲战但也不想降,诸葛亮是蜀国派去吴国说服吴王与蜀国联盟共同抗曹的人,所以诸葛亮要舌战群儒第一为了想吴王表明联合的决心和好处,第二激起吴王不想投降的意愿。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3、【故事】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呢。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哑口无言。
4、【赏析】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诸葛亮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源自他的博学多闻和为民天下的胆气。
舌战群儒的背景资料
刘备自称皇族后裔,为此得到很多人的信赖.
舌战群儒 这个故事背景犹为复杂.
当时曹军带领80W大军南伐,蜀,吴如不联合对抗曹军,则不久将被一一吞并,惟有两国联合,才能降伏曹军.
而当时吴国是避战心理,一心求和,诸葛亮深知这必为大患,以危及蜀.
于是 诸葛亮赶到吴国,舌战群儒.
为什么一再强调刘备的仁义? 也就是要强调,曹操是叛军,而刘备是顺应历史的正派人物,以此呼唤吴人 不能向 叛军 求和,应当联合绞杀.显得更合乎情理. 诸葛亮为劝说东吴迎战曹军,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东吴,在宫中舌战群儒,打消了东吴降曹的主张,于是才有孙刘联手大破曹操的赤壁之战。
“舌和群儒”那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现在,此词已经成为褒赞能言善辩者的口头词汇。
【释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故事】: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舌战群儒"的情节出自一部名著,知道的人进来一下
天,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里的,百度一下就有答案了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答案
情节:诸葛亮应鲁肃邀,游说东吴群臣联刘抗曹,舌战群儒,最终说服了孙
权。
人物:诸葛亮胆识过人,口才超凡,镇定自若,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