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单亲家庭带不好娃?看2300多年前的硬核孟母,咋养出的亚圣孟子

2021-12-12 06:49:09孕产
欢迎关注,曼陀说育儿,以史为鉴,以科学为本,育儿路上的那些坑,我们一起面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欢迎关注,曼陀说育儿,以史为鉴,以科学为本,育儿路上的那些坑,我们一起面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必讲的两个经典育儿案例,不过相比孔融长大后展示出的一系列教育翻车事件(上篇《四岁让梨的孔融咋成了自大的毒舌“杠精” 可能是夸出来的毛病?》里有分析。)

孟母教育孟子的种种行为,直到今天来看,对于家长们依旧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在翻阅完孟母教子的一系列相关事件后,我发现我们对孟母的教育方法过于低估了。

现如今,不同版本的孟母教子流传下来共计5个故事,“杀豚”“三迁”“断机”“休妻”“忧齐”,前三个故事,是孟子童年时发生的事情,后两个是孟子成年后的事情。观其一生,如果教育界有终生成就奖颁发的话,她就是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大拿。《孟母断机祠赞》就说:“有母若孟,厥子乃贤。有子若孟,母德著焉。”

杀豚不欺子对孩子保持始终如一的姿态

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邻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dàn)汝。"既而母悔失言,自言曰:"吾怀妊(rèn)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买邻家之豕肉而烹之,明不欺也。
——《韩诗外传》

大意是说,孟子幼年时问孟母邻居为啥杀猪?孟母随口答了一句:为了让你吃猪肉。话一出口孟母就后悔了,自省自己怀孕时席子不正不坐,肉割得不正不吃,现在孩子有点懂事了却欺骗他,是在教孩子不诚信。随后,买了邻居家的肉做给孟子吃,不欺骗孟子。

与这个故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也是讲为人父母,不应该欺骗孩子,要拿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态度。但相比《曾子杀猪》的故事,我更喜欢孟母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更为真实。

相比曾子的践诺举动,孟母更有一丝人味,孟母的教育不是一开始就绝对正确,孟母“祸从口出”之后,立刻反思自己孕期时的胎教行为,与之相比察觉到自己行为不专,立刻改正。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为人父母,我们犯错后是否具有反省精神,是否有足够的坚守保持对孩子始终如一的姿态。

只有不欺骗孩子的父母,才能在孩子年幼时种下诚信的种子,让孩子愿意用真善美的内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同时内心拥有坚定的信念感与安全感,孩子知道即使世界再善变,还有父母作为他的港湾。

同样,孩子也会成为一个践行诺言的人,在成长路上的一步步,父母可以和他一起树立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将目标变为现实,优秀自然而然。

孟母三迁尽可能地把世界带给孩子看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列女传》

这段话,就是孟母三迁完整版故事。现在,有部分网友把孟母三迁喻为购买学区房的过程,而孟母是最早的“鸡娃妈妈”。这种认知,我认为有些片面。三个地方的迁徙,从近墓至近市再到学宫旁,实际上是一个孩子从孤独到热闹到成长的过程。

紧邻墓地的房子,一般而言都是偏远且少人家,毕竟没多少活人愿意与死人为邻。除非一种情况,即为亲人“结庐守孝”,孟子三岁丧父,小小年纪的孟子住在墓室旁边,很可能就是孟母带着孟子在为父守孝。

环境的单一性,以及小孩子的新奇劲和好奇心让孟子不可避免地注意到了当时的丧葬文化,以此打发时间。

孟母搬家去闹市街区,许是她注意到孟子身上缺乏人间烟火气,用热闹去一去孟子的暮气,了解正常孩童应该知晓的生活的样子。

随后,搬去学宫旁边,则是为了让孟子在了解生活之后,正式进入吸收知识的阶段,并且从不讲规矩嬉戏玩闹变为晓礼仪懂进退的好学生。

我们常说,孟母三迁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代表性故事,讲述环境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还暗含着孩童发展规律的探索,让孩子在什么年龄段就做什么事,并没有揠苗助长。

如果,孟子没有幼时对环境的自由探索,跳过闹市的住宿,直接住到学堂旁,也许孟子就无法理解礼仪规矩知识的重要性,无法将所学与所见结合,也就无法成为未来的亚圣。

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定义这样说到:“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

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孟母正是懂得这个道理,才会有了这三迁的辛苦路,搬家纵然辛苦,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世界放在孩子眼前让他看见更为重要。

孟母断机杼孩子不见得懂道理但看得见事实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列女传》

自家孩子逃学,搁谁身上都觉得难以忍受,有些家长或许会选择对孩子上一盘“竹板炒肉”好好地用暴力教育教育不成器的娃,有些家长或许会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然后引经据典地向孩子讲述一大串的道理,结果呢?以上两种方式收效都不怎么样。

对此,孟母选择的是用事实说话,将孟子的废学比喻为断掉的织布,一剪刀咔擦先让孟子疑惑母亲为何突然将家中赖以生存的布匹废掉,随后的阐述才能让孟子明白自己的作为有多可怖,不好学的后果有多严重。

无法学好的人=废掉的布匹,小小的孟子脑子里自然地将学本领,有本事,有价值联想在一起,渐渐明白好好学习,才能扛起养家重责,避免家人遭受生活的祸患。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样一个概念,就种进了他的心中。

用事实说话的教子智慧,于我们现在的父母们而言,值得学习。孩子长歪与否,懂事与否,重点在于当父母的如何引导,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环境,家长时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父亲和母亲)及其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将产生长期的、直接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后三种教养类型下的孩子,其人格特点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做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这样的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是自信、自控能力强、心境乐观积极、勤奋努力。

孟母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权威型父母的代表。正是这种权威的持续性,即便孟子在成年成婚之后,孟子依然愿意听从孟母的教导。

“休妻”“忧齐”这两个故事,更让人跳出孟母的身份,看到一个闪闪发光的人是什么样的。

“休妻”的故事里,孟子认为妻子在家中的行为不得体想要休妻,被孟母批评有错的人不是妻子,而是孟子自己。最后,孟子放弃休妻的念头,这简直就是为什么叫好婆婆打了个样,后世当婆婆的学到这层为人处世的哲学,必将少很多怨侣。

“忧齐”的故事里,主要是孟子在齐国不受重用,想要远行却又担忧孟母的养老问题,在对儿子志向的支持上,孟母选择的是放手让儿子去干。说出了,这段千古名言:“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她教养出了亚圣孟子,她更重要是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同时让世人看到,家长做到了言传身教这个家庭教育的关键后,孩子能达成怎样的成就。

你是好样的,你的孩子才会大概率是好样的,育儿路其实也是重新认识自己,反省自身毛病,自律的人生重启。

欢迎关注,曼陀说育儿,以史为鉴,以科学为本,育儿路上的那些坑,我们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