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什么人物”
赵括和诸葛亮到底谁是舌战群儒的主人公?
我晕了赵括是战国的人, 诸葛亮是三国的人, 怎么可以是诸葛亮在前面呢,我晕了,``` 怎么什么好事都是他的我晕``
诸葛亮舌战群雄的故事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什么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陆绩出场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作为和诸葛亮舌战的群儒之一,问诸葛亮说:“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诸葛亮驳斥为小儿之见。
谁能简述一下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主要情节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详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舌战群懦与谁有关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现在,此词已经成为褒赞能言善辩者的口头词汇。
"舌战群儒"出自一部名著,"舌战群儒"这个故事情节讲了什么?其中主要人物应该怎样评价?
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2113讲的是诸葛亮来到江东吴国,力5261说东吴与曹操抗衡,当时东吴的众多谋士主张归4102降,所以诸葛亮就据理力争与他们舌战,不仅1653维护了他们蜀的尊严,还说得那些谋士哑口无言。主要人物:诸葛亮,专临危不惧,爱国,有才能,属能言善辩。众谋士,贪生怕死。
相关文章
- 舌战群儒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 历史上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 绘本阅读:让孩子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好主意
- 东山再起主人公
- 东山再起主人公刘明强
- 东山再起主人公名单
- 管鲍之交的主人公
- 故事思维和理性思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00后孩子与80后妈妈的故事
- 10个经典教育小故事,值得收藏
- 15个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最精华的教育妙招
- 16则经典道德小故事,睡前讲给孩子听,孩子礼貌有修养,家长收藏
- 1个月的宝宝听什么故事?
- 1个讲给优秀孩子的小故事: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这样学习更高效
- 3岁以下的宝宝能听懂简单的童话故事么?
- 5个经典的胎教故事
- 65、晨读夜诵,英语小故事(中英对照)“初次尝试”
- 9个幽默小故事:让孩子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
- “为什么听了100遍的故事,孩子还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