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竭尽全力对付问题行为,却不知道反而成了“帮凶”
问题行为,在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自闭症孩子更为突出,甚至屡教不改,成为陈年旧疾。家长对此非常头疼,绞尽脑汁地对付孩子的问题行为。
但实际上,很多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加强都和父母的某些错误做法密切相关,可能为人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辛苦的付出,反而成了孩子问题行为的帮凶。
下面给大家讲四个真实的故事,读完之后或许你能恍然大悟。
小丽是位16岁的重度自闭症女生,她很喜欢往地上吐口水,父母大多数时间都依着她,并不理睬她的吐口水行为,有时在公共场合又觉得孩子这种行为确实有悖社会规范,就会用语言喝止:“别老往地上吐口水,不文明。”但是,这种公共场所的偶尔制止并没有效果,女儿依然我行我素,不分场合地想吐就吐,父母无奈作罢。而小丽的吐口水的行为却愈演愈烈,现在已经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程度——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吐几口口水。
分析:小丽爸妈这种时管时不管的教育,不仅不会改善孩子的问题行为,还会加重其状况。
在应用行为分析里有一个重要原理——强化,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用语言制止相当于强化了问题行为,有时孩子的问题行为得到制止,没有得到制止的时候,就是这种问题行为恰恰“得逞了”,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得逞”的结果就强化了吐口水的问题行为。
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时时刻刻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进行强化,即有时强化有时不强化,这就是间歇强化,间歇强化又分为按固定期间和固定比率,比如每天一次叫醒孩子,固定期间就是一天;间歇强化还可以分为可变期间和可变比率强化,比如在孩子吐口水的时候才说,而且不是每次都说,那么这中间间隔的时间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间期的间歇强化塑造的行为更加不容易被消退。
有时管有时不管,其实就是一种按照可变比率或可变间期进行的间歇强化。
父母对小丽吐口水的行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她实在吐得次数太多便说一下(按可变比率的间歇强化),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一周说一下(按可变间期的间歇强化),这样其实是在不断强化孩子吐口水的行为,所以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会越来越严重难以消退。
建议:正确的做法是不去关注她吐口水的行为,而是在她吐口水之前就跟她说话(用说话来抵制吐口水的行为),假如小丽确实不肯讲话,父母可以尝试其他的方法来让小丽分散注意,不要想着吐口水。如果真的想不到该在她吐口水前后干什么,那就不要去关注,也不要说她,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也会慢慢消退这种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有时候管有时候不管。
2、负面的刺激,其实是在强化3岁的小勇是位轻度自闭症儿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站着的时候他喜欢用右脚踩左脚,每次出现这种行为时,爷爷总说:“瞧瞧你,怎么又踩啊?把鞋都踩脏了。”爷爷送小勇上幼儿园时都要嘱咐一下:“小勇,听话,不可以踩脚记住了吗?”爷爷边嘱咐边表演右脚踩左脚:“小勇,看一下,不可以这样的。”经过爷爷一年的“干预”,小勇非但没有纠正踩脚的行为,反而左边鞋被右脚踩出了一个大窟窿。
分析:听起来很滑稽可笑,但是能够把鞋面踩破这也能说明孩子的问题行为多么频繁和严重。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这些小问题经常因为成年人的过分关注而变得严重,这些关注包括眼神表情的异样、负面语言和体罚等,请记住,反面的刺激也是一种强化!负面的刺激有害且费力。
建议:如果孩子出现的行为没有自伤,也没有打扰到别人,我们其实可以用消退的办法,也就是说不去关注;遇到必须介入的问题行为,要使用替代或者抵制的策略,不动声色地进行干预。
以小勇踩脚为例,这其实并非原则性问题,消退就可以解决。如果真要干预,那家长则应当选择其他行为来替代踩脚的行为,例如在小勇踩脚之前就安排他走路、蹦床等活动,若小勇已经有了踩脚行为,可以不动声色的带他做一些用脚完成的活动,让他没有机会踩脚。这样久而久之,他就不会再踩脚了。
3、不停纠缠,不如不回应放学的时候,老师要跟小辉的妈妈聊一聊,聊的过程中小辉不停插嘴:“去吃麦当劳,去吃麦当劳。”老师并不理睬继续谈话,妈妈却时时回应:“你听话就带你吃麦当劳,你安静坐在那里……你不要再说了,你再说我可就生气了……你再说,一会儿就不能去吃麦当劳了。”说到“不能吃麦当劳”的时候,小辉情绪有些激动,使劲儿拉扯妈妈,妈妈边左右扭动来回躲闪边回应:“别拉我,跟老师说完话就吃麦当劳。”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老师跟家长的谈话根本无法进行下去,以妈妈被孩子拉拽走而告终。
分析:跟孩子纠缠实际上是回应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回应本身就是一种强化,所以孩子会没完没了的跟家长纠缠,直到家长妥协,而孩子却获得了关注、满足了需要、逃避了任务。
建议:对于孩子的纠缠,最省力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回应,我们依然若无其事做自己的事便可,孩子得不到回应也就不会继续纠缠。
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纠缠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有的孩子为了逃避练习,他会用跑掉、赖在床上不起、或者怪言怪语讨价还价来逃避拖延,家长可能就会在这些事情上跟孩子纠缠,纠缠到最后家长精疲力尽,练习或者没做,或者打了折扣。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去注意他的跑、赖床、或者语言纠缠等逃避行为,而是直接帮助孩子到完成任务的轨道上来,练习过程当中无论孩子有任何逃避行为,家长都不予理睬,专注于辅助孩子完成练习。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一些强化物帮助孩子脱离逃避状态,效果是很好,但是一定注意选用适当的强化物,不要过分使用物质奖励。
4、吓唬有一个四岁的高功能小男孩,小时候没有养成去公共厕所小便的习惯,而是在大树底下小便。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觉得这个行为应该去纠正,可是准时带他去厕所时,他因为没法立即看到厕所,就会因为憋不住而哭闹,一定要在树下小便。于是爸爸吓唬道:“你如果再在外面撒尿,就会有人拿剪子剪掉你的小鸡鸡。”结果这个孩子在公共场所撒尿行为不但没有被纠正,反而会在小便的时候大哭,说:“有人要剪我小鸡鸡!”家长拗不过孩子,只得妥协,边哄边允许他在树下小便。
后来孩子的妈妈果断及时制止爸爸了继续吓唬孩子的做法,每次临出门前先要求孩子上厕所,估计好下次小便的时间,看到公共卫生间时便及时带孩子去小便,逐渐养成去公厕小便的习惯,孩子小便时不再大哭,更不会在公共场所小便。
分析:孩子爸妈的做法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言语吓唬,结果问题行为加重了,但妈妈未雨绸缪,有效避免了孩子在外面发生小便或者小便的时候找不到卫生间的情况,很好地帮助孩子克服了问题行为。
日常生活中家长吓唬孩子的事情屡见不鲜,“再不听话让用警察来抓你”、“让医生来给你打针”、“有老妖怪吃小孩”……吓唬孩子不仅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而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会使孩子害怕警察,真的遇到事情时不敢找警察求助,会害怕医生,带孩子看病时见到医生就会哭。所以,吓唬孩子可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
建议:我们常说父母俩人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是说一方面要吓唬这,要经常批评,另一方面要哄着,要帮助。其实,这么做是违背教育的一致性的。父母吓唬孩子通常是因为黔驴技穷,不得已才选择如此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都有他们的原因,每一个哭闹的孩子都有一个未满足的愿望,作为父母应当细心体察孩子的需求,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用具体行动切实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改善问题行为,而不是吓唬了事。
以上这四个故事,家长们看完之后有没有反省或者有没有中招呢?中招的家长们赶快行动起来,积极改变教育策略,这样星宝的康复效果会更好哟!
图片来源:摄图网正版图库
编辑排版:觅健星小编
文章来源:王建丽
相关文章
- 13年连生9个孩子,为生儿子拼尽全力,这位妈妈有没有感动你?
- 面对外界的质疑,家长不该成为“帮凶”,而要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 对付“好奇宝宝”,“炒菜式教育”是妙法,掌握“火候”很关键
- 对付不爱喝奶的娃,你正好需要这款点心!补充奶量,还能调理肠胃
- 对付家中的“淘气宝”,这样做比惩罚管用
- 对付感冒的12偏方
- 对付老公出轨最狠招 对付老公出轨只需要这5招
- 对付老公晚归的妙招 聪明女人会这样做
- 对付阴道炎怎么办
- “不写就收起来”对付磨蹭不爱写作业,该怎么和孩子好好交流?
- 不打孩子的家风有啥用?对付熊孩子,盛怒之下的家长使出祖传大招
- 亲测有效!对付撒泼打滚的孩子,只需要“四不”搞定
- 你一定没有全力以赴!
- 冬季“流感”别让孩子又中招,对付病毒虽说有疫苗,更狠的在这里
- 如何对付孩子让人头疼的行为?
- 孕妈5小妙招,对付初夏蚊虫叮咬
- 孕妈5小妙招,对付初夏蚊虫叮咬
- 孕期便秘?有招对付它
- 孩子在学校到底该不该打扫卫生?家长:全力支持,别拉上我就行
- 孩子学会了顶嘴?三招教你"对付"爱顶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