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200元的玩具换回个20元的,吃亏不?孩子间的不等价交换怎么管?

2020-02-23 13:00:05孕产
文 | 维尼妈妈沐滢阅读需5分钟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孩子用价值200元的玩具拿去和小朋友交换了一个价值20元的。家长觉得只要孩子觉得开心就可以了,但是家里人却认为孩子吃了亏,一定要让孩子把玩具换回来。这个问题在多个平台上都引发了热烈讨论。

文 | 维尼妈妈沐滢

阅读需5分钟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孩子用价值200元的玩具拿去和小朋友交换了一个价值20元的。家长觉得只要孩子觉得开心就可以了,但是家里人却认为孩子吃了亏,一定要让孩子把玩具换回来。

这个问题在多个平台上都引发了热烈讨论。

很多网友一致认为,只要孩子彼此觉得满意,那就皆大欢喜嘛!

不过,200元和20元的差距,的确是有些大。

这件事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许我真的要做一番心理活动了。

毕竟,我们成年人的思维里,有着“不能吃亏”,“别占便宜”的意识,而这些意识都是与价格与价值相挂钩的。

我的朋友小柱子妈妈也经历过一件孩子交换物品的事。

小柱子读小学一年级,是个小书虫,有一天他看同学书包里的课外书有趣,便问同学能不能跟他换,他的交换代价是一根香蕉。

同学欣然答应,小柱子把两本课外书拿回家跟妈妈展示,我的朋友觉得欣慰又不安。

欣慰的是小柱子爱书如命,不安的是觉得对方孩子亏了。

毕竟,对于爱书的人来说,两本书的价值可比一根香蕉大多了。

朋友赶紧找了两本好看的童书,嘱咐小柱子第二天到学校送给同学。

抛开“不等价”一事闹出的各种笑话,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的角度来看,孩子们之间的交换所涵盖的意义,其实值得每个父母欣慰的。

孩子的交换行为是人际关系发展的里程碑

孩子在4-5岁时,会逐渐发展出人际交往的需要。

我们通常会对2-3岁的孩子产生头疼,是因为他们看到什么东西都认为是“我的”,“我的”东西不能拿走,更别提“分享”。这是孩子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随之而来的强烈的物权意识。

但很多父母会发现,到了3-4岁以后,孩子的物权意识没那么强烈的,随着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开始渐渐地能够学会协作、分工,分享意识由此产生。

我们大多认为,分享意识是基于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集体生活的因素自然而然学会的,但其实不然。

在孩子由“物”转向“与人接触”的初期,他们并不是“打成一片”,而是与人一对一地交流和产生链接。

孩子要维系与他人的这种链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物品来维系。

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介绍儿童的“人际交往的敏感期”时曾提及:

孩子从一对一的交换玩具和事物开始,到开始寻求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相互依恋。

可以这样认为,孩子通过物品的交换,逐渐发现建立或者结束和另一个小伙伴的关系,从这些发现和感受中获得的喜悦、难过,失望等,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种构建应当是自己完成而不应当受父母控制的,孩子有权利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相处解决问题的答案。

不要强迫孩子做“等价交换”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们的交换通常是不等价的,因为他们的心智发育还尚未达到能够理解什么是“等价交换”的程度。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经研究发现,得出了一系列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2-7岁的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还没有获得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运算的图式,也不能体会“守恒”等概念。

例如,把两个杯子里都倒满水,孩子会直观地认为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

但是如果把其中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一个盆里,孩子就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或许会认为杯子里的水比盆里的水多。

也正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用逻辑思维来进行具体运算(7-11岁),所以,孩子在此阶段还不能意识到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不会像我们成年人一样以金钱为标准来为它估价。

在孩子的眼里,好玩的东西价值是相等的,价值不菲的手办和几元一张的贴纸,在他们眼里价值是相同的。

因为,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在尚未认知到的年龄去做等价交换。

我们常说静待花开,也是需要拥有十足的耐心等待孩子步入下一个认知发展阶段,慢慢地理解金钱的含义,认知什么是等价交换。

如果孩子进行了不等值交换,父母可以怎么做?

1、不过分干涉孩子的交换自由

曾经有位妈妈分享过她的育儿经验。

孩子经常会和小伙伴进行不等价交换,用很好的玩具或者崭新的绘本换回了一些破旧的,价格差距很大的东西。

这位妈妈并没有干涉孩子的行为,只是问了孩子拿原来那些玩具交换的原因,孩子说“只是玩腻了,觉得别人的玩具好玩”,没想太多就交换了。

对于孩子的理由,妈妈也只是笑一笑没发表别的意见。

但是她发现,过了一段时间,孩子自己也开始意识到有些交换自己“吃亏了”,会找各种理由把原来的玩具换回来,或者在交换的时候会掂量一番,明显觉得差距太大的,孩子便主动拒绝交换了。

成长的感受有时是孩子自内而外的萌发,如果父母实在觉得心疼昂贵的玩具被换掉,可以让孩子拿稍微便宜一点的玩具到幼儿园去。

2、和孩子明确物品的所有权

昨天维尼的幼儿园举办跳蚤市场活动,我家维尼把好多不想玩的玩具拿出来打算在跳蚤市场上售卖。

这其中包括我刚给她买了不久的小马宝莉手办。

全套玩具好几百,单匹小马的价格也不便宜,不过,在跳蚤市场上,顶多能卖个2元钱。

出于对自己赚的钱的心疼,我自然舍不得这么新的玩具被拿去卖,于是我和维尼展开了一场讨论。

维尼认为,玩具是她的,她有处分权。而我认为,玩具是我花钱买的,维尼只有使用它的权利,但是没有处分它的权利。

维尼被我这么一说,一时无法反驳,把重点转向其他旧玩具去了。

我想,孩子在卖二手或者交换的时候,是不会去考虑这个东西是父母花多少钱买的,他们只会去考虑好不好玩了、别人喜欢不喜欢。

所以,我和孩子明确了所有权,问题变得相对简单了些。

当然,这个办法并不十分推荐,但像我这种考虑到非常现实的钱的问题,有必要做以参考。

3、不当下要求换回玩具,培养孩子的财商

在4岁以后,孩子会出现对数数的热爱,也会逐渐到了数学的敏感期。

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方式中,可以用很直观的拿现金买东西的方式,让孩子认知。既实践简单的加减,又让孩子对金钱有些概念。

最后想说,不管孩子进行了怎样的不等价交换,父母是否能够接受,都不要在这一次的交换后立刻要求孩子把东西换回来。

更不能苛责孩子“你是不是傻?!”、“脑子是不是坏掉了。”

如果真的想去干预一下,可以在日常的教育和循循善诱中,让孩子逐渐了解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不要给孩子制造紧张的心理压力,让他觉得在这件事上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过错。

说真的,若真的有一天,孩子明白了他所交换的东西与金钱挂钩时,我或许会有些许的失落,因为成长的代价,就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