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人来疯”,有客来就闲不住?父母正向引导,让孩子乖乖配合

2020-02-14 11:00:07孕产
01前两天去闺蜜家做客,她4岁半的儿子成成格外热情,一声声“叔叔”、“阿姨”叫得就跟小嘴抹了蜜似的,跑前跑后的比妈妈还要忙。我们聊天期间,成成拿出了饼干,说要和大家分享。没两句他又跑过来,”阿姨,你看我的超级飞侠”。

01

前两天去闺蜜家做客,她4岁半的儿子成成格外热情,一声声“叔叔”、“阿姨”叫得就跟小嘴抹了蜜似的,跑前跑后的比妈妈还要忙。

我们聊天期间,成成拿出了饼干,说要和大家分享。

没两句他又跑过来,”阿姨,你看我的超级飞侠”。

等一下子,又从茶几里搬出了一个大大的柚子放在他的小三轮车里推了过来,“来,你们吃。”

闺蜜可能觉得它“出场”的频率太高了,便对他说,“好了,宝贝。我和阿姨说会儿话,你去旁边玩一玩。”

成成极不情愿地走开了。

没几分钟又拎着他的早教故事机跑了出来,还把声音开得大大的:“阿姨,我给你放故事!”。

然后还会跟着故事里的某些情节“演”动作,一会儿假装摔在地上,一会儿又做出各种搞怪的表情。

闺蜜一脸无可奈何的看着我:“看吧,这就是我之前跟你说的“人来疯”。一个人带他的时候最乖,我和他爸在的时候也都还好,但只要家里除开他以外,超过了三个人他就开始兴奋了。”

说实话我觉得,成成的人来疯还“挺可爱”的,只是我和闺蜜最近好久没见,想好好聊聊天。却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回应成成的行为。

很多孩子也会有这样“人来疯”的表现。他们平时乖巧、懂礼貌,即使十分活泼,也不会去刻意做出很夸张的行为迎合别人,但一旦家里来人,就开始了各种“展示”。

02那么,“人来疯”是怎么产生的呢?

1.孩子的“人来疯”行为,是在求关注。

闺蜜还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天,她急需一份第二天要用的文件,而这份文件正好在另一个同事手里。

同事说自己要顺道路过这边,可以帮闺蜜把文件拿过来,顺便把孩子带来玩一玩。

成成一看家里来人,还带着个小哥哥,又开始忙起来。

闺蜜,叫成成带着小哥哥去一边玩,可成成总是在他们面前晃悠,还带着小哥哥在家里疯跑。

闺蜜和同事都提醒了孩子们几次,并没怎么见效。

这同事一急,就给了自己孩子一巴掌。成成顿时愣在那儿,不说话了,缓了缓神跑过来,悄悄问妈妈,“哥哥怎么了”。

闺蜜看着同事那孩子,憋着眼泪又不敢发声的委屈模样,觉得既尴尬又抱歉。

忙给成成说:“你们太闹腾了,阿姨都生气了。快点,和哥哥到房间里去好好玩。”

像成成这样一反常态的、过分活跃的表现,很多时候是为了引起在场之人的注意。

在有的家庭里,平时大人总是围着孩子转,孩子习惯了大人们以他为重心,一旦发现这种重心有所偏移,他们就可能产生“我要把他们都吸引回来,我才是主角”的想法。

特别是同时有其他孩子在场时,自我意识特别强的孩子,就会出现“争夺主场”的行为,想要把大人的赞扬、关注都收归自己的囊中。

另外,有一些父母平时对孩子关注较少,但客人的到来让孩子找到了一个获得关注的契机,可以随性的表现自己。

表现得好,他们感觉就能得到父母的赞许。

但有时候却表现得过了头,可父母要顾及场面,往往都采取的包容的态度。即使父母指责,客人也会碍于主人面子,充当和事佬的角色。这些都给到了孩子“发挥”的条件。

2. 孩子的交往欲需要被满足。

现在的城市生活,高楼大厦,一扇铁门,减少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机会。

从学校回到家,孩子能接触到的沟通对象,往往就只有父母或祖辈,

客人到来,孩子的交际范围突然得到了扩宽,对于孩子来说,新鲜的面孔刺激了他们的交往欲望:他们需要朋友(尽管客人并不是孩子)。这些孩子渴望分享和游戏,因为客人往往面带微笑,即使为难也很少拒绝,孩子感到了被尊重和满足,他们因客人的“配合”而欢欣雀跃。

但这时孩子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自我管控能力还在不断发展,所以他们常会表现得过于活跃,又“刹不住车”。

3.讽刺性反弹,让孩子渴望得到表达的机会。

小景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小景常说:“女孩嘛,气质最重要。”

为了培养女儿的气质,她要求女儿弹钢琴,学舞蹈,平时的坐姿、站姿也会严格的要求,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小淑女。

可是家里一旦来了客人,这个“小淑女”就不再“淑女”了,音量也大了,还会在沙发上上窜下跳。不管小景在期间怎么提醒,孩子仍然继续自己的表现。

一些父母在平时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给孩子设定了很多“条条框框”,希望他们能表现的中规中距。

孩子总是被限制,让他们缺少了表达的机会。

怕父母生气的想法,也让孩子不敢表达。

但是这些被抑制住的表达或表现欲望,就可能在客人来时,那种和谐、包容的氛围之中,集中表现出来。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被称作“讽刺性反弹”,是指当人们试图摆脱或抑制某种想法时,却更容易反复产生这个想法。

所以当家长在平时,压制住了孩子的表现欲时,他们就会在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释放自己。

03

面对孩子的“人来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做出调整。

1. 事前做准备。

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和自己一起为迎接客人的到来,做整理和布置。比如准备水果,准备礼物。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身份是主人,那么作为主人需要怎样接待客人,需要注意哪些礼节,更容易让客人欣赏到自己好的一面。

人来疯孩子既然喜欢表现自己。父母则可以顺势而为,给到他们合理的表现机会。

2. 安排人陪伴。

当客人来时,孩子在现场,有时可能会忘记了和父母之前的约定,甚至忽视父母中途的暗示。

那么,我们可以专门安排一个家人陪伴孩子,主动给到他足够多的关注,减少孩子自己去客人处寻求关注的次数。

我们也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孩子花时间和心思去完成的活动,再让他把“成品”作为展示,比如画画、搭乐高。这样我们既能得到和客人相处的时间,又满足了孩子表现的愿望。

3. 不当众对孩子贴标签

有的父母为了缓解在客人面前的尴尬,会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这孩子就是多动。”“我家孩子是个人来疯。”父母看似是在解释孩子的行为,却在无意之中为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标签。

心理学上把标签效应也叫做暗示效应。这会不断强化孩子对自己“人来疯”行为的认同,产生“他们说我就是这样”的想法。

4. 过后强调表扬孩子好的行为

我们父母往往会在客人走后对孩子不合时宜的行为进行数落,但是父母总是在反复强调他所做的不好得一面,这反而会让孩子对之前的负面行为加深印象。

其实,如果这时父母更强调孩子在之前过程中表现的好的地方。孩子就会受到父母的指引,去回想自己之前的正确行为。

父母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好的行为同样会受到关注。那么,在下一次客人到来时,他们会更乐于把这次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待客之道中。

在一次一次的积累中,孩子就能用”好的经验”慢慢去抵消之前的那些不合理表现。

归根结底,孩子的“人来疯”并不可怕。父母可以多从正面给到孩子引导,并在日常多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行为也会逐渐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