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孩子在12岁之前不要离开父母
6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时父亲不要离开孩子……昨日,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昨日走上成都金沙讲坛分享“心理抚养”。
6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时父亲不要离开孩子……昨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走上成都图书馆金沙讲坛,为家长们提供了许多家庭教育的具体建议。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在对大量个案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孩子出现行为或心理问题多在12岁至18岁,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由此,李玫瑾提出了“心理抚养”的概念,即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
家教最佳期是12岁以前
“心理抚养比物质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家长。”一开场,李玫瑾便提出,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李玫瑾说,这样的孩子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份爱又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她介绍说,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
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可是,现在很多家长不太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身的隔阂,而且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很难管教。”李玫瑾建议孩子出生时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如果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这类孩子到了18岁心理就可能会出现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问题。
“我认为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亲,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李玫瑾说,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比如,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保姆换尿布是机械式的。“6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她认为,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需要父亲的影响。而对父亲的依恋,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
相关文章
- 李玫瑾教授:呼吁立法保护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尤其在孩子6岁前
- 孩子出生前就被断定为畸形,母亲却坚持生子,医生:太自私
- 孩子突然说:“妈,我不想上学了!”这位5岁孩子的母亲这样做
- 孩子考试没进前十,母亲责罚其不吃饭致昏迷,别让分数害了孩子
- 10岁男孩吃了这些小零食,永远离开父母,孩子食品安全要上心
- 4岁女娃怪味缠身,去医院检查,才知是母亲偷懒导致孩子患病
- 4岁宝宝荔枝核卡喉,母亲果断用海姆立克急救帮助孩子,医生夸赞
- “妈妈,你吓到我了!”4岁孩子犯错,被母亲当着外人大声批评
- “跟孩子计较什么”,6岁男童高铁乱窜,母亲却理直气壮护短?
- 两岁男童独自在家,母亲外出买菜回来后,发现孩子“不见了”
- 为哄宝宝入睡,美国一母亲给1岁孩子牙龈抹海洛因,导致其死亡
- 以前没有奶粉,当母亲不能哺乳时,孩子吃什么?
- 十岁网瘾少年母亲自述:孩子成长除言传身教外,环境更重要
- 孩子5岁前是否看电视,对其影响其实挺大,有3方面的差距
- 孩子5岁前有这些表现 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会不孝顺
- 孩子7岁前,家长要做3种受挫教育,别让悲剧成为孩子"自尊保护伞"
- 孩子9个月,老婆不愿辞职,年迈的老母亲一个人照看孩子越来越吃力,怎么办?
- 孩子9个月,老婆不愿辞职,年迈的老母亲一个人照看孩子越来越吃力,怎么办?
- 孩子三岁前,家长要教会他这两件事,对他的未来很有帮助
- 孩子上完幼儿园大班后再上一年学前班,七岁半上小学,这样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