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放弃事业,全职带娃,却遭孩子埋怨:“你只爱你自己”
一、妈妈放弃事业全职带娃,却遭孩子埋怨:"你只爱你自己"
两年前认识一位妈妈,牺牲自己的事业,换来充足的时间陪伴儿子。儿子上小学,妈妈靠自己经历积累,私下做了很多陪读攻略,文化补习、兴趣培养、习惯培养、时间管理等等。
开学便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考试排名一直学校前列,家长会经常少不了妈妈上台分享,很多家长对于妈妈的悉心管理赞不绝口。期中考试,儿子一反常态出现了史上最差排名,只在校名次中游水准。
妈妈无疑是火冒三丈,回家准备收拾儿子。喋喋不休的说教催发了儿子压抑不住的委屈,大声哭喊:"您,一天就知道逼我学习;就希望别的家长表扬你教育孩子很成功;就知道让我考名牌大学,圆你的梦;从来也不考虑我自己的想法,不给多的时间休息,不关注我的兴趣爱好......"你说你辞职都是因为我,你这样逼我,你最爱的是你自己。
但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处处安排到位,反而排挤了孩子的自由成长空间。正如《哈佛教子课》中提到的二十码法则,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给孩子一定的独立成长空间。
关于爱和成长仅仅依靠父母观念和方法的强加,是不能完全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正如《人格心理学》一书中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言:
"拥抱自由的关键是自发性 —— 经历并表达出我们真实的欲望。当我们知道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别人期望我们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表达出了内在的感情。"
放下陈旧观念破除思维定式,爱孩子需要学习,学习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取代过去生活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后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
二、无视二十码法则,对孩子发展的危害
1. 父母潜意识拒绝孩子具有独立意识
理解孩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但在孩子真正有了独立意识,和父母的意志产生矛盾。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
比如,小孩子打疫苗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大多数场景都是哀嚎一片。但在峰峰幼儿园有一尝试性的举动,提前组织孩子们进行参观,要求不破坏医药用具。有的孩子专注的看操作过程并不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注射之后将手臂举得很高......医生说:"场面显得太乱了,别的幼儿园不这样做,但是你们的孩子对这样的事情不抗拒"。
孩子不抗拒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了"打疫苗"的全过程,适应了医生的工作,在他们自由观察和交流之间,已经形成自己正确的思维意识并消除了恐惧,这是他们心理成长学习非常好的机会。这样的效果是按住孩子强制进行注射而无法达到的,恰好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孩子害怕着进去恐惧着出来。
2. 从未获得过自由的家长,不认为自由可以发展孩子的潜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老师认为:"孩子失去发展自己的自由,也学会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压制和控制他人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发展自由潜能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的认为自由是有害的。"
比如,一个特别害怕洗头的小孩,每次洗头都会哇哇大哭,妈妈觉得这是孩子洗头的次数还没有达到,等他习惯了就不会这样。一次,两个小孩一起玩耍,男孩将盆里的沾水往小孩头上淋,玩的不亦乐乎,被小孩妈妈看见后,呵斥,吓得两个小孩娃娃大哭。
小孩玩水不亦乐乎,这一过程正是小孩对洗头感觉的重新认识。而恰好被妈妈强制打破,她认为孩子害怕洗头,洗多了就自然消除,强制改变就可以,这样放任孩子自己尝试,没有好处,还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打湿衣服或者孩子生病之类。
3. 成人的错误认识压制孩子审美观的发展,审美观和道德观互为补益
《爱和自由》一书认为,孩子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他的审美要求远远超越成人。
比如,一次去动物园,一个孩子哭闹着要吃小摊上的煎饼,妈妈拗不过买了一个两人一起分,可这孩子不依不饶硬是要一整个才罢休。但家长怕孩子积食,掰掉一大块在给孩子,这时候孩子就满地打滚,大哭大闹,妈妈认为孩子自私吃独食。
儿童时期是孩子审美观形成和构建的时候。小孩哭闹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审美观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审美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比如,欣欣在"追求完美"敏感期时,一次妈妈给了她一个蛋挞,她同意和妈妈一起分享,在妈妈掰下一块之后伤心大哭。然后妈妈安慰着拿了一块新的给她,她说妈妈你要这么吃,妈妈在蛋挞上轻轻的咬掉一块。她呵呵的笑着,这下对了,并用稚嫩的手指触摸着蛋挞饼的边缘。
孩子的心思是,要用咬,而不是掰,掰就破坏了整体的完美,咬一口就不断破坏。
三、怎样破除父母强加式教育带来的伤害
1.保持父母与子女之间合理的爱与教育范围
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二十码法则",这个"二十码"只是一个象征,意思是要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私人空间。这个空间既是指生活中的物理空间,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空间。
其实,家长应该放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让他们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做一些决定。过分的关心照顾会成了束缚甚至是控制了。
比如,贝贝来自于单亲家庭,自小落后于班里所有孩子的发展,始终被数字游戏困扰,妈妈无数个日子陪着孩子玩"鸡兔同笼游"戏,变着方式直到孩子能够掌握。即使面临小升初也尊重孩子弹钢琴,在升学目标上妈妈一直引导孩子自己拿主意,后来考上市里最好的初高中连读。
初中开始母女计划每年2次旅游,开始是辅助女儿策划,直到后来完全放手,妈妈负责跟着孩子执行,经常被女儿抱怨妈妈太粗心。高考女儿顺利走进了北师大,17年在台湾做了交换生,毕业之后被作为研究型人才留用,享受国家津贴。
教育应注重大的方面,教育方式、方法和策略都应该跟着孩子同步发展,根据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包括语言也要有所不同。
对于年幼的孩子,生活学业需要比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但记住一定要留适当的空间给他们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烦家长事无巨细不停地询问、唠叨。这个年龄的孩子非常敏感,既在乎自己又矛盾也不愿意表现出来。这只是孩子阶段性具有的性格特征,家长只需要抓住合适的机会正确引导,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些现象自然会消失。
所以,要出现在他需要你的时候,要消失在他需要你消失的时候, 因为他也需要自由。
2. 真正的爱来源于潜意识,警惕自己的意识
简单的说,潜意识的爱让孩子能够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行为意识,而意识性的爱让孩子失去这种能力。
比如,都是两位家长陪着孩子在公园里玩,一位爸爸家长总是站在1米开外的地方,注意着孩子的安全,让其自由发挥。另一位妈妈,总是抱着孩子的肩臂,让其尝试超出能力范围之内的运动设施。两个小孩玩的都很开心。一个小时过后,传出哭声最多的是妈妈带的小孩。
爸爸通过让孩子自己尝试,能掌控自己可以尝试的运动范围,培养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而妈妈这种替代行为,让孩子不能清楚的判断自己的行为意识,这种误判的行为给孩子心理造成错觉。这两种爱的行为最终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截然不同,然而也是不自知的。
蒙特梭利说:人类的发展进步就在于如何把潜意识变为意识,其中包括孩子的教育。警惕自己的潜意识,把潜意识提升上来,才叫真正的爱。
3. 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满足孩子心态需要,不以现有经验为判断
在孩子6岁之前,有一个精神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完全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
比如,小男孩在玩火车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它拆散,家长看见这一行为是会阻止的,他们觉得拆坏了可惜了,就会换一些不易拆散的玩具给孩子玩,然后把火车藏起来,等孩子长大之后再拿出,发现他们不在喜欢。
孩子在最需要玩具火车的时候,被剥夺了认识火车的机会,更可怕的是孩子失去了宝贵的探索精神。
4. 科学意识取代经验意识,形成正确的潜意识
爱孩子需要学习,学习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取代过去生活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后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一个人可能会因为意识上的认识造成一生的不幸。
比如,到了一定年龄之后父亲和女儿之间会保持一定距离,父亲会变现得比较严肃,这是一种观念驱使。然而有资料研究表明,如果女孩子在童年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和夸赞,她长大可能经历一段不幸的婚姻,原因是他会依赖一个男性,而不是爱,如果男性离开他会变得非常痛苦,必定要想法设法得到这个人的肯定。如果是生活在一起就会一直在爱和不爱之间纠缠,她最终需要的仅仅是肯定,而得不到爱。
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老师认为,家长要学会爱孩子,就要和自己的潜意识作斗争。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发现主观意识之外的东西。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并且为这个生命成长过程提供他所需要的定西。
家长的生命状态越好,也能理解孩子,当我们了解一个人时,我们通过他对待孩子的态度,就能知道他的状态。人格状态越是统一的人,他的思想、言语、行为三者才能融为一体。
相关文章
- 宝妈在家全职带娃,孩子却和妈妈不亲近,反而更依赖爸爸
- 生了孩子要放弃自己的事业?也没有,每个妈妈都是超人
- 高知妈妈:为了养育孩子,选择全职带娃,真的就是浪费吗?
- 全职妈妈做到这4点,老公和孩子会更爱你
- 全职带娃,孩子刚上幼儿园,家庭条件一般,爱人挣的钱勉强维持生活,心里非常苦,有解决方法吗?
- 全职带娃,孩子刚上幼儿园,家庭条件一般,爱人挣的钱勉强维持生活,心里非常苦,有解决方法吗?
- 16岁女儿深夜跳楼,妈妈彻底崩溃:放弃自我的爱,对孩子最深的害
- 5岁孩子有“手机瘾”,妈妈粗暴制止后却遭埋怨:谁让你不陪我玩
- 全职妈妈们,孩子上了幼儿园你们都在干什么?我儿上幼儿园了,我想工作,又不想老人带?
- 全职妈妈们,孩子上了幼儿园你们都在干什么?我儿上幼儿园了,我想工作,又不想老人带?
- 全职妈妈和在职妈妈有多大差别?两个4岁孩子的性格足以证明
- 全职妈妈就该被瞧不起,女人只有事业/家庭兼顾才算成功?
- 全职妈妈把孩子养成“仇人”,有谁看见她满身伤痕?
- 全职妈妈接送孩子后哪里也不想去只想在家,是什么心理?
- 全职妈妈接送孩子后哪里也不想去只想在家,是什么心理?
- 全职妈妈没出路?上班带不好娃?网友:两个孩子把我困的死死的。
- 全职妈妈,你在为自己孩子不懂事烦恼吗?
- 全职妈妈,你的标签不只是“孩子他妈“
- 妈妈学会一招,轻松带娃,收获"嗯哼"式懂事乖巧的完美孩子
- 妈妈带娃坐地铁,孩子忍不住自己“解决”,网友:妈妈太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