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小孩总粘着父母?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综合征”,得给孩子“设限”

2019-12-03 20:26:03孕产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接触到这样的现象。孩子总是粘着父母,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比如学习的时候,孩子希望父母能够陪着自己写作业。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和父母一起吃,出去玩的时候,也不喜欢独自一个人行动。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接触到这样的现象。

孩子总是粘着父母,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比如学习的时候,孩子希望父母能够陪着自己写作业。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和父母一起吃,出去玩的时候,也不喜欢独自一个人行动。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这些表现还算是正常的。有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得比较懒惰和没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早上还是要让父母叫孩子,孩子才会起床;一些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全权交给父母处理,自己就在一边玩耍。

孩子也会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比如说,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父母哄着孩子,自己才能睡着;当父母与自己的想法相反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得情绪化和闹脾气。

当然还有很多个例子,对于孩子总是粘着父母这一件事情,多数父母认为这是一种正面的行为。虽然有时候,父母也会感觉到烦恼,但是,大多数时候,父母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成就感。

毕竟,孩子与自己亲近,这也说明了孩子对父母产生了信赖感,父母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然而,孩子总是粘着父母,这未必是一件好事。总是粘着父母的孩子,未来容易患上"彼得潘综合征"。

"彼得潘"的故事以及带给我们的启发

《彼得·潘》是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小说。

这本小说写的是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经受不住由空中飞来的神秘野孩子彼得·潘的诱惑,很快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永无岛"所发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他有想象力、有好奇心,还懂得飞,但是他也心智不成熟;需要搞破坏获得被需要的感觉;追求绝对的公平,无法接受自己占上风的战斗;为了不让温迪回家想暗中使坏。

彼得潘是一个勇敢可爱的孩子,但同时也是一个受过委屈和打击无法飞回家的孩子。他也曾尝试飞回家里,可是发现窗子已经被关上了,他感觉到自己被抛弃了一般。

在这个故事中,彼得潘和很多孩子一样都非常依赖父母,总是有小孩子心性,像是永远都长不大似的。

曾经我认为,我们应该让孩子保持童心,让孩子保持纯真,于是便无限制地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一个个的新闻告诉我们,这些一味粘着父母的孩子,最后都会成长为一个个"巨婴"。

对于行事幼稚、拒绝长大、"想永远扮演孩子而拒绝扮演父母"的人,心理学家也将其称为"彼得·潘综合征"。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的童话人物,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通俗点说就是像彼得潘一样永远也不想长大的人,特点是依赖心强、不想负责任、情绪化任性、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身上都有这些缺陷

孩子一味地粘着父母,父母帮助孩子解决了许多孩子原本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会大大降低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从小就喜欢粘着父母的孩子,大概率会患上"彼得潘综合征"。

那么,那些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身上有说明缺点呢?

情绪任性化,易形成矛盾人格

这是"彼得潘综合征"患者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的特点。他们往往非常地情

绪化,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也就是说,外界的事物可以轻易地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以及精神状况。

这种类型的人还特别容易陷入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害怕自己被其他人拒绝。彼得潘患者的情绪任性化,也有这种矛盾心理有关。

没有责任心,习惯于依赖别人

没有责任心是彼得潘患者的第二个鲜明特点,他们特别习惯于依赖别人,遇到什么事情,也不会先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尤其依赖于父母,也倾向于寻找父母的帮助。

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大龄男子或者女子,整日赖在家里,不肯去上班。这就是一种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他们的思想仍然停留于小孩子的思维层面,不愿意面对现实,逃避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并把这份责任理所应当地推卸给特他人。他们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人负责。在婚姻和家庭,以及自己,都是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没有抗挫力,无法接受打击

彼得潘患者就像是一个巨婴,虽然身体是成人的模样,但是心理仍然是一个婴儿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遇到困难,应该想得是如何去解决,如何快速度过难关。但是,彼得潘患者却先顾及自己的情绪,他将所以的精力都集中在安抚自己。

彼得潘患者不喜欢挫折,并且会放大自己经历的挫折。他们总觉得自己很可怜,很委屈,运气极差,才会遇到这种挫折。被挫折打倒了,也不会怪罪自己。相反,他们会同情自己,觉得自己运气太差,而不是没有实力。

父母要给孩子"设限",防止孩子患上"彼得潘综合征"

那些习惯性粘着父母的孩子,将来有很大的几率患上"彼得潘综合征"。父母应该要放弃"包办"的原则,给孩子"设限",让孩子真正地避开"彼得潘综合征"。

关于如何"设限"问题,这里有三个步骤:

确认孩子的感受、愿望和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里的"设限"就是给孩子找点事做,不完全满足孩子的全部需求,让孩子也必须学着自己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也就是一个简单的"设限"过程。

当父母给孩子设限时,孩子会表现出情绪化的一面。这个时候,父母必须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走出限制。

那么,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呢?其实也不难。父母要做到先是确认孩子的感受,明白孩子的愿望,以及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们的,是与孩子站在同一边的。

这样,孩子才能平复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理性地表达出限制

在确认了儿童的感受、愿望和需求之后,父母要理性地表达出限制。对于孩子来说,这一步在能否让孩子接受父母为他设置的限制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父母直接表达限制,孩子可能会感觉到有一些强硬。甚至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不爱他了。

比如说,父母想要让孩子独立地完成作业。当孩子提出要父母陪伴在他的身边时,父母不能说:"你自己写吧,不会了再问我。"这样说,很容易让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距离感。

父母可以表现地温和一点,但是要坚定地说:"宝贝,你先自己写,也要学会自己检查,因为你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帮助你检查。所以,你要学会自己独立完成功课。"

这么解释,孩子就更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标示出可以被接受的代替行为

因为孩子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在完成父母给孩子突破限制之前,父母要给孩子一些提示。不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一些迷茫和焦虑。这时,父母必须要给予孩子一些帮助。

其实,孩子内心是有一些想法的,但是孩子可能会不太确定。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确定自己要做的。就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吃早餐的时候,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这时,孩子很有可能向父母求助。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要做的事情的步骤,"你先把杯子扶起来,然后再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听了父母的指示,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然后就去执行。

父母要谨记彼得潘的故事,给孩子设限,并且把握好设限的度,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与父母对立的。这样,不仅能够维持亲子的良好关系,还能避免孩子患上"彼得潘综合征"。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