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
今年笔者访问30多位成年聋人和10多位聋儿家长后发现:最近20年中国聋儿康复事业和助听器技术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但是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家长对聋儿的期望值普遍来说相当低,不了解手语对聋儿获得语言和知识经验的作用。在50-70年代家长送聋孩子去聋校上学是为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本领长大以后自食其力,而且他们愿意和聋孩子使用手语,为的是交流方便;然而现在的家长通常送孩子去康复中心为了学说话,能喊出爸爸妈妈就满足了,还害怕聋孩子学了手语就不学开口说话。结果很多全聋的孩子听懂的东西很少,又不会看手语来接受知识,引起智力和语言发展滞后,尤其是社会交往技能、独立意识和心理情绪发展的比听力好的孩子和从小学手语的聋孩子差一大截。 一些聋孩子幼时受父母的支配学说话而没有学手语,但是他们长大成人有了选择交际语言的自由和权利,绝大部分人选择使用手语和手语翻译服务。这是因为聋人用手语交流没有障碍而且使他们充满自信、轻松和愉快。因此,让聋孩子早接触包括手语在内的双语是必要的。
二、双语:中国手语和汉语
操双语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两种民族语言自如地交流。对聋人来说,双语指掌握一种聋人手语和一种民族共同语。这个概念应用到聋教育领域,首先应看到:聋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有自己的语言----手语,还有与这种语言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聋人群体相信"除了听,聋人可以做任何事",世界各地有聋人协会,每年9月第四个星期天是国际聋人节,聋人还有专用的设备如助听器,聋人电话和手机,震动闹表,闪灯铃等,聋人与聋人结婚也是由于他们有共同语言----手语交流。因此,手语作为聋人的语言有存在的社会基础。 中国聋人掌握的双语是指中国手语和汉语。中国手语是中国聋人通用的交际语言。沈玉林从语言学角度下定义:"手语是聋哑人交往的重要工具,是形式(手的形状、位置和运动)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一般来说,手语包括手势语和手指语,中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聋人群体都有自己的手势语词汇集和手指字母表。中国聋人协会编撰的《中国手语》一书只是收集部分中国手语词汇。
中国手语的手势语可以分为两类:(1)以模仿动作、形象、事物的形状等为主的自然手势;(2)在自然手势基础上加上部分代码手势、模仿汉字和拼音字母形状的指式而形成的人工手势。聋孩子凭视觉完全无障碍地接受手势语,且容易模仿,也学得快,看多了自然就会创造手势和表达自己的意思,尽早和尽快与父母和其他人直接交流,早开发智力。特别指出的是,聋孩子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比如:他们的父母经常用手语交谈,周围有人常常用手语和这些聋孩子对话,孩子和父母一起看手语图和手语电视录像节目)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手语,并很快使用手语来与人交往,学习知识和识字读书。
中国手语的手指语也分为两类:(1)按照《汉语手指字母表》用一只手比划每一个字母,一个字母一个指式,连续变换指式来拼打出音节或词,就是单拼字母指语;(2)同时用两只手,右手比划声母指式和左手比划韵母指式,一次就看到一个完整的音节或词,就是双拼汉语音节指语。它是沈家英和周有光在《汉语手指字母方案》的基础上补充设计的并在1975年提出的。它符合汉语音节声韵结合的特点,使用者一次用双手(右手声母和左手韵母)直接快速有效地拼出一个有意义的音节,配合看口形,能准确地把讲话人说的每个词用双拼汉语音节指语同步传译出来。
汉语一般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对于聋人来说,掌握书面语是重点;而口语教学以掌握汉语拼音来知道字词的大概读音为基本点,发音训练是次要的,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聋人掌握好书面语就在使用汉语方面扬读写技能之长来补(避)听说技能之短。语言是人们通过听/说口语、看/比划手语、和读/写书面语等不同渠道来沟通外界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工具。 多掌握一种语言就是多一条与世界交流的渠道。如今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本族语还要学习所在国家的多数民族的共同语,这里有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扩大交流和分享信息资源的需要。聋孩子要和其他聋人交往以获得聋人自强自立的经验,也要和健听人交往(利用手语翻译服务),通过交往来扩大知识面和增强自我意识,因此,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有必要提倡聋孩子早接受手语和书面语的双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