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成了养育孩子最现实最主流的方式,隔代抚养利弊大PK
“隔代抚养”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现象。
【观点碰撞】
隔代抚养的利弊之争
尽管“隔代抚养”成了养育孩子最现实最主流的方式,但近几年来,关于“隔代抚养”的利与弊的讨论却从未停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专家和市民旗帜鲜明地分成了反对和支持“隔代抚养”的两大阵营。
反对派
老人带孩子的方法不利于孩子成长
专家:“隔代抚养”易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虽然“隔代抚养”是很现实的选择,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问题:
1、抗挫折能力差。老人对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长期下去,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为所欲为的性格,也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2、产生暴力倾向。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替代的。即使老人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入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其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等问题。
3、心理老龄化。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对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耳濡目染,极容易加速孩子的成人化,严重时会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4、交际恐惧症。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不喜欢运动与外出,这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窄,缺乏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培养孩子开阔的胸怀和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长大的孩子,心胸狭窄,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赞成派
带孩子能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专家:“隔代抚养”对三代都有益处
1、抚养孩子让老人感觉“老有所用”
人们往往把清闲安逸当做老人享受生活的惟一标准,其实不尽然。实际上,“流水不腐,盖因动也。 ”老年人照看孙辈也是一种有益的劳作。人到老年,如果一味地清闲少动,思想上首先会越发无聊,身体也会慢慢衰弱。加之我国自古就推崇“天伦之乐”,有个孩子在身边,会让老人感觉自己老有所用,满足情感需求。
2、“隔代抚养”让父母无后顾之忧
孩子还小,此刻的年轻父母往往面临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少在孩子身上花些时间,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其他方面,从而精神饱满地去承受更多更有意义的“负担”。把老人交给孩子也可以让年轻的父母有“喘息”的机会,多享受二人世界,这对承受多方压力的“80后”也是心理上的极大需要。
3、孩子可学习老人优秀品质
目前“80后”、“90后”成长起来后,普遍被质疑过于自我,鲜有爱心,家庭意识淡薄。很多父母带大的孩子往往对祖辈鲜有爱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之间有限的接触造成的。隔代抚养有利于孩子尽快与祖辈建立起亲情感受。
另外,祖辈身上诸如“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通过耳濡目染让孩子学习,这些在年轻父母身上体现得不太明显的品质可能对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帮助。
如何让“隔代抚养”使三代都受益
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隔代抚养”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抚养孩子的主流方式,这是目前无法回避的事实。怎样在这样的抚养方式中尽量减少弊端并对三代人都有益处呢?本报专家、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为广大市民支招。
1、闲暇时间父母应多陪孩子
年轻父母平时工作忙,但是下班或者假日里,应尽量陪在孩子身边,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和其他小朋友交朋友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孩子情感上对父母之爱的需求,更能弥补老人外出少、限制孩子活动等缺陷。
2、老人也要学学“早教课”
“隔代抚养”最突出的矛盾无外乎老人养育孩子的方法守旧、不科学,可能造成孩子在人格、性格、能力、智力等方面得不到好的培养。因此张思宁建议老年人在养育孩子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守着老一辈的传统养育方式,而是要开阔眼界,多学习科学的早教方法,力求在观念上与年轻父母保持一致,一起努力“既养又教”。
3、年轻父母常怀感恩
很多年轻的父母觉得老人帮忙带孩子是“天经地义”,其实老人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初为父母的年轻人应该“养儿方知父母恩”,常怀感恩之心,对为儿女操劳又要养育隔代人的老人要更加孝顺,哪怕意见不一致也要好好商量,让老人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家人其乐融融,老人开心,小夫妻少操心,孩子在这样其乐融融的家庭中成长,家庭观念也会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