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黄磊应对女儿尿床为何获高赞?童年的羞辱我们都经历过

2019-11-14 11:26:04孕产
前不久,黄磊5岁的女儿尿床了。他发了一条微博,一下子收获了27万个点赞。为啥这条微博这么火爆?大概因为,尿床这件小事,戳到了广大网友的笑点和痛点吧。谁小时候没尿过床呢?之所以黄磊的做法获高赞,更多是因为大家在尿床后得到的是一顿打或者骂吧?1.

前不久,黄磊5岁的女儿尿床了。他发了一条微博,一下子收获了27万个点赞。

为啥这条微博这么火爆?大概因为,尿床这件小事,戳到了广大网友的笑点和痛点吧。谁小时候没尿过床呢?之所以黄磊的做法获高赞,更多是因为大家在尿床后得到的是一顿打或者骂吧?

1.

早两天,一进办公室同事就跟我嚷嚷:“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女儿昨晚尿床了,都5岁多了哦,还尿床!”我劝慰:“5岁尿床也很正常啊。”“可是她已经很久没尿床了,她哥哥3岁多就没尿过床呢……”

我明白,同事是要发泄发泄她的情绪,也就没多说,默默地听着。不一会,又进来一个同事B,这位妈妈又像同事B絮叨了一遍。这做法真是恨不得嚷嚷到全世界人都知道她女儿尿床了啊!

孩子尿床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谁小时候没尿过床呢?然而尿床时,我们绝大部分是收获了一顿责骂或者鞭打。家长们会大声责骂孩子:“你这孩子羞不羞呢?还尿床!”;或者觉得麻烦——清洗被褥床单确实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抱怨着:“你看你又给我惹麻烦了!”;或者觉得丢人,于是将孩子贬得一无是处,“你都这么大了,夜里要尿尿自己都不知道啊!”

更有不少妈妈像我这位同事一样,四处散播孩子尿床的事情。(顺便说一下,虽然黄磊的做法我也很欣赏,然而发微博让全国人民知道妹妹尿床了——当然这非他本意,这事他的考虑确实欠周全。)

2.

在教养研究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耻感教育”。这种教养方式是说通过令孩子产生羞愧和内疚来达到教化的目的,它广泛为我们东方父母所使用。

有些父母,喜欢通过让孩子感觉羞愧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目的是让孩子更听话,让自己更省心。他们误认为这是在教育小孩。让孩子感觉羞愧,从而不那么轻易犯错。或者有些大人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也通过让孩子感到羞耻的方式,期望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力。

我曾经听一位班主任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孩子的爸爸总是通过让孩子丢脸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期望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一次七岁的儿子因为考试不及格,被爸爸罚跪孩子在大太阳底下,孩子光着膀子,一边跪一边背书。他的爸爸则在一旁踱步监督。从那以后孩子见到邻居都要躲着走,再后来孩子考试不及格,便偷偷把试卷藏起来。

之前有新闻报道过这样一个事情:重庆一位11岁的男孩不愿写作业,被父母在公交车上当众扒光了衣服,只剩下短裤和袜子,被全车人拍照嘲笑,最后有乘客报警,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这样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也时常有所耳闻。

除有意识的“耻感教育”外,更为常见的是大人们无意地对孩子羞辱。

妈妈们聚在一起聊天时,总会说些这样的话:“我家那孩子到现在还不会背九久乘法口诀表。”“我的孩子讨厌刷牙,全口牙都蛀掉了。”“我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还不会自己大小便。”“我儿子说话老是结结巴巴的,真是糟糕。”……而且妈妈们说这些话时一般孩子也都在身边。妈妈们丝毫不会顾忌孩子的颜面,甚至在她们看来小孩子要什么颜面?!

大人们从来不知道,这样的话,他们只是听了、笑了,孩子们却让会因这些话而受伤。

事实上,偶发的羞愧和内疚感,能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正并重新获得家人的肯定,但是如果耻感的力度过强,或者孩子沉浸在“耻感教育”中,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根据艾里克森发展心理学理论:婴儿后期一个重要的成长任务就是让孩子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幼儿期成长的一个主要任务则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而“耻感教育”明显与此相对。

3.

孩子们对这些羞辱的话真的不具有什么免疫能力。

同样是尿床,我们小区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女孩八岁了还尿床。爸爸妈妈带去看了很多医生,医生们都认为孩子身体上没有问题。但是孩子还是总是尿床确实给大人增添了不少麻烦,于是让奶奶每天半夜起来叫孩子尿尿一次。然而奶奶说叫孩子起床尿尿的时候,孩子总是说没有尿、尿不出。然而,第二天起床发现又尿床了。奶奶们都对此十分伤脑筋。后来我只我跟她妈妈聊天。妈妈透漏了一个信息。其实孩子4岁左右的时候有过好一段时间不尿床,后来突然有一天尿了床,那一次奶奶狠狠把孩子训斥了一顿,还抱着湿漉漉的被子说了一句:“这么大孩子了还尿床,晒到外面让别人看到,真是丢人。”。从那以后。孩子就会时不时尿床。

我分析,就是奶奶那次斥责与羞辱,让小小的她有了羞耻感。她可能刚开始总想着不要尿床,于是紧张,前半夜睡不着,然而毕竟还是孩子,后半年睡沉了,就尿床了。

于是我跟妈妈建议:不要再让奶奶叫孩子起床夜尿。如果孩子没有尿床,就给与肯定表扬。如果孩子尿床了,就选择忽视不见。这样过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妈妈突然跟我说,孩子再也没有尿过床呢!我想,是大家都不在意这件事了,孩子也就奇迹般地好了。

4.

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没有很凄惨,然而却或多或少有被羞辱的经历。

我小时候有次迟到,老师罚我站讲台旁整整一节课,那次也真是不巧,全部竟然只有我一人迟到。我永远记得站讲台边的那种感觉,同学们眼光看过来,我总以为那是在看我出丑;同学们笑,我也觉得那是在嘲笑我。

直到后来,我一直不太敢于上台讲话,大学毕业实习,第一次站上讲台,我简直是战战兢兢,后来花了很多精力才克服。

有网友分享:

6 岁的时候,因为个子小的关系,经常在一堆小孩里充当“马屁虫”的角色。本来没什么大事,但父母总爱在朋友饭桌上、家庭聚会中开玩笑。渐渐地,他真的以为大家都不喜欢自己,怕被嫌弃,只要有人愿意和他玩,他都会使劲讨好别人。

羞耻感是让孩子丧失欢乐和活力的两种情绪之一(另一种是恐惧)。格森·考夫曼在《羞耻:关怀的力量》中说到:“羞耻感是一种尊严被伤害、觉得自己被击垮、有罪过、不如人、与人疏离的感觉。这是一种远远比内疚更加负面且具有杀伤力的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David R. 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能量等级从0到1000;200以下为负面,200以上为正面,你猜猜对人体最有害的情绪是什么?

不是愤怒、悲伤,也不是恐惧,而是羞愧!(难怪古今中外总有人因羞愧而死)羞愧的能量级几近死亡,它犹如意识的自杀行为。羞辱感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变得不自信,而且还让孩子不敢尝试去做。在羞愧产生时,我们往往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情绪,产生自我厌弃,我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够隐身。

而与“耻感教育”相关的另一种情绪:内疚,则是具有第二强杀伤力的情绪。内疚感以多种方式呈现,比如懊悔、自责等。无意识的内疚感会导致身心的疾病,以及带来意外的自杀行为。

5.

日本教育家鹿沼景阳先生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有自己的个性,个性里有天意和神性,外力压迫反而降低他本身的努力和意愿,所谓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定不能建立在摧毁孩子心灵的基础上。孩子犯错时,我们需要:

第一:包容、接纳孩子的过错 有些错误或者过失并非孩子的本意,或者孩子已经尽力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需要我们父母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接纳孩子。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向上力,只有接纳了孩子,他才会主动去思索、去改进。

第二:倾听孩子,发现问题的所在 孩子做了一些父母认为错误的事情,可能有他自己的动机,我们需要听听他的理由,只有先倾听,我们才能够看见事实的真相,也才能够搭建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第三:信任孩子有改正的能力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 孩子犯错后,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如何来改进,确定方法后,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会去依照执行,并在孩子提出请求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耻感教育”或许能改变当下的行为,却让孩子这生都逃不脱被羞辱的阴影。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位父母,都能给孩子多一份关爱、少一句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