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的,是“为你好”的心态
如今,“留守儿童”的问题的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大多数人为了生活在外工作,还是留给家中父母或者保姆帮带。孩子的成长缺少父母的陪伴,等孩子长大后依然用“我是你父母,就该听我的”心态与孩子相处,最终陷入彼此不理解的境界而出现各种亲子矛盾。
“为你好”不过只是强加自己想法的借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作为家长普遍的心态,没有一个家长想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但大部分“中国式”家长从自己成为家长之后,就开始给孩子谋划各种出路。
他们也是第一次父母,总想着透过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孩子规划安排一条他们认为比较好走的路。他们认为的“为你好”的所有行为,初衷确实是好的,但想法却是错误的。
真的“为你好”,是看清你的不足,还能心甘情愿为你擦屁股;是即使发现对方走的路与自己的认知有所不同,但仍能给予支持。
拿自己最近的经历来讲,我和我弟弟都是90后,相差6岁。弟弟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聪明赚钱,但因自身懒惰吃不了多大的苦,工作总是随心而变。随心变的雪糕还是甜的,他的“随心变”总是让我们差点打起来。
我认为一个20岁的小青年,应该去挑战一些有难度的又得钱的工作,但是他总是找一些简单不需要用脑的器械式工作。如果他认真还好,但就是自己找的又坐不下去,我给找的有嫌弃。因为我自己在工作上吃了没有专长的苦,所以想让他学一门技术或者锻炼出一个技能。但他从来不听。
都是90后,思想还能差一个阶级呢,何况隔了几个代沟和时代的人呢?
过来人都会用经历告诉没经历过的人,应该走那样的路。可很多人都没有问,那个人愿不愿意走我们认为好的那条路。
“为你好”不过是容忍不了孩子的个性化在如今这个早熟、多变、奔放的互联网时代,70、80的人与自己的孩子存在很大的思想鸿沟。孩子获知消息的渠道,早已从学校这单一的渠道变成了互联网各种风口的直接消费者。
各种思想通过互联网文字、视频进入孩子的生活,孩子看到的世界纷繁复杂。会过滤的人可以在其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反之,容易被影响。
而家长的观念早已形成几十年,要想一朝改变,不是说说就可以的。学识、经历、见识以及接触移动互联网的程度,都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成长发展。在如今的时代,孩子与家长的思想差异愈加明显。特别是在当下追求各种精致生活的思潮下,孩子认为的好与家长认为的好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
孩子想要的不过是得到家长支持的生活和梦想,那些“为你好”的想法都是掺杂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打算。
家长想要孩子根据自己的安排稳稳当当地走向万千众人都走的路。读书、谈恋爱、结婚成家带孩子,人生最常见的系列,也是家长认为我们始终都要的走的路,为什么非得要拖呢?他们认为这是逃不过的人生轨迹,就不应该徒生波折让自己走那么多弯路。
就像当下热播剧《遇见幸福》里的萧晴和春泥,剑拔弩张的母子情感一点就炸。一个空姐见过太社会,想要自己的孩子春泥按部就班的学习和生活;一个没有母亲陪伴的孩子,想要坚持的自己音乐梦想。萧晴却直接把春泥的吉他卖了,二人不在一个频道的观念被狠狠撕开。
“为你好”不是毁掉一个人个性的理由。
春泥想要有自己音乐梦想的生活,而不是被母亲安排、限制的日子。
总有人说: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就没有资格参与她的人生。确实如此,你都没有经历过我经历的生活,有什么资格对我的选择和人生指手画脚?
自90后出生之后,宣扬追求个性和自我的趋势,逐渐成为了如今21世纪一种社会特点,而现在的孩子,不论小学还是中学,很大程度上将这个特色“发扬光大”。他们追求自我的意识更加深刻,而家长的对孩子的养育观却仍有停留在原地阶段。
“为你好”的想法,不是让对方成为自己思想的执行者,而是他顺势而长、你为他适当拨乱反正的平等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