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妈妈,怎么从细节上提升对孩子爱的质量?

2019-11-03 11:00:02孕产
作为一个妈妈之前买过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读下来发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这一本比较通俗易懂,也比较容易操作。

作为一个妈妈之前买过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读下来发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的这一本比较通俗易懂,也比较容易操作。作者通过很多实际案例(大多是自己教育女儿的经历)做了思考、总结,最后给出解决方案,值得我们借鉴。

书中主张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做到“有心”但“无痕”,家长爱的质量都在细节和小事上。

父母之爱都深入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打针有些疼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自己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把他们的痛苦降到最低。

就打针这件事,一辈子会遇到很多次,如何让孩子学会面对?大人应有的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焦虑。如果大人首先焦虑,孩子就觉得问题很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这样做,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他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才能治病。

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不夸大也不过分缩小。不要说“一点也不疼”,那他下次肯定不会上当了。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给他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多半能够接受。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和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

儿童应该学会从小理性的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这样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不要捉弄孩子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概念。逗孩子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是成年人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包含着童心、快乐、幽默和智慧。比如跟孩子玩捉迷藏等。这是很好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而“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着急、害怕,目的是逗大人开心,却给孩子带来羞辱担忧和失落。比如,大人手里拿个东西,提条件满足条件,比如说甜言蜜语后,才给孩子等。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而博得大人哈哈一笑,慢慢孩子就会不信任他人和增加说谎的坏习惯。

给小板凳揉揉疼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他对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也不会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他日后人生不吃大亏。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玩耍或走路不小心摔倒或磕碰,疼得哇哇大哭。这时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举起手打“肇事者”,责怪桌子椅子或板凳甚至地板。孩子可能会因此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满意。

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说到底是教给孩子“报复行为”。这只会教孩子遇到不痛快去责怪别人,教给他性格里的不宽容和报复。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认为,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时间,儿童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发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那碰到孩子磕碰哭泣,家长应该怎么安慰?一方面,我们要非常注意他今后的安全,另一方面当事情发生后也不必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的心情相对,这样孩子也减少了紧张恐惧。同时我们要善待给孩子造成伤害的“对方”,假如小板凳碰疼了他,我们不要去打板凳,而是轻轻的亲吻他的疼处,等他平复一些再去带着他一起给板凳揉揉疼,告诉他板凳也不疼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责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加自如,人际关系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怎么看待孩子口中的“要和谁谁结婚”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人暗示行为端正、友善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否定自我,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而如果你的孩子上了幼儿园,然后某天回家对你说,我长大要和谁谁结婚,我喜欢谁谁(异性),或者在初高中的时候真的有“早恋”倾向,你会怎么办?

小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句话其实根本谈不上什么“早恋”倾向,家长完全可以以轻松的方式对待,孩子过后就忘,说的喜欢谁谁也不过是“合得来”。

而初中高中的“早恋”倾向应该怎么应对?

在“早恋”的问题上,家长主要有两种功能:疏导平息和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现实中许多家长都用错误的方法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

其实,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会成为一种负罪感。这种负罪感不但不会减少对异性的兴趣,反而会刺激增长。孩子还会觉得喜欢异性是不对的,不道德的,然后孩子会在内心彷徨自我鄙视。

有一位妈妈在面对女儿早恋时,是这样做的。她跟女儿谈的时候,首先肯定孩子,告诉女儿,在这个年龄对异性有好感是很正常的,说明你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是同步的,妈妈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另外,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优秀可爱的女孩,你对男孩有好感,说明你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有自己的眼光。接下来她告诉女人,初中生对异性开始有好感只是刚刚开始,作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这些人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人,他们身上也有不同的优点。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气质和能力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看,如果像这位妈妈一样,这样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孩子一定会懂得合理的处理自己的内心和与异性相处的感受,不会做出出格的事,也不会影响到学习。

所以说,悟出一个道理:给孩子好的暗示,只有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阳光。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教育,只有成人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理念理解孩子,孩子才不会差。

诗词滋养孩子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和音乐性的特点。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独特的节奏感、韵律性、美观性等特质,从古至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冠军武亦姝三四岁时就被喜爱古典文学的父母熏陶,开始背诵古典诗词,慢慢也喜欢上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到十几岁时就能背诵2000首古诗词。重要的是,她没有把记忆诗词当做是一种负担,而是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乐趣。这种兴趣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有心无痕的教育。武亦姝说,他们家经常做诗词接龙游戏,谁输了谁做家务。

被诗词滋养的武亦姝,在阅读了无数古人各种境遇下的心境后,无形中也塑造了她大气淡定的气质和神韵,小小年纪就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诗人般的开阔,永远谦逊进取,又不为当下胜负所困扰的大气坦然。最近又有新闻爆出来,她以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录取。没想到满腹才华的女孩子,还是个理科学霸。

读诗,不是让孩子的死记硬背,也不是用来在大人面前的表演。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的时候,开始要“少讲多读”,不用怕孩子听不懂,让他慢慢享受到诗中的乐趣。

孩子读古诗,从幼儿时开始比较好,但也许你的孩子已经上了中学,这也没有关系,读诗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是件终身的事,不存在绝对的“错过时机”。

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童年需要“试错”,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要求孩子事事听从于家长,就好像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不能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美。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在这里讲了一个她亲历的故事:我上大学时,去一个亲戚家玩。亲戚刚刚三岁的孩子非常聪明,已经可以通过听录音带会复述很多童话故事。亲戚为此很自豪,让孩子给我讲一个,孩子也很乐意在我面前一展身手。但孩子毕竟才三岁,所以很多地方词不达意或情节上前后颠倒。我一边听一边纠正,告诉孩子这里讲得不对,那里词用错了。结果一个故事没讲完,孩子突然大哭起来。我在一瞬间莫名其妙,以为孩子被什么东西扎到了,忙着帮他去找。事后才知道自己的“纠错”正是那根针,粗暴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大人的认可就是爱,不认可就是恨。”当下教育中最大且最隐蔽的问题,是一些家长或教师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很苛刻,导致其对孩子的错误管制随时发生,对儿童心智成长形成无处不在的扰乱。

一个不允许孩子犯错的母亲或老师是不可能真正欣赏孩子的。她对孩子的夸奖只会发生在孩子做得令家长满意的时刻。这样就强化给孩子这样的印象:家长或老师满意,你就有好果子吃;家长不满意就给你点颜色看看。这反而会导致孩子花很多心思去揣摩和迎合家长,消耗自我成长的能量。

中国传统文化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和此处的给孩子犯错的权利是一个道理。在具体的教育生活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尽量不要给孩子纠错。大致原则是:

第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摆布,不要强行让孩子接受任何他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比如吃饭,比如问叔叔阿姨好,比如有东西就必须要分享等。

第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做的不够好。只要没有生命和健康危险,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即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上,家长都可以放手,可以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第三,如果特别希望孩子做出家长所期待的选择,就不要让孩子在“是”与“否”间选,不要给他说否的机会,而是要在“是”的框架里给他一个A与B的选择。比如让孩子睡觉,不说你睡不睡,而是改问,你是直接去睡觉,还是听完一个故事再睡。

那些真正快乐幸福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种获得了尊重,所以他学会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在生活中体味到了宽容,也就不会小肚鸡肠、颐指气使;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拒绝干涉,也不去干涉别人;他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他就获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坏习惯操纵,有力量选择健康的东西。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

接下来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之后更新。

作者:一个人到三十几岁仍一无所成的劳动妇女,立志通过“一周读一本好书”(如果书比较难懂或有厚度,可能超过一周)并“记下书中的重点”供自己和其他需要的人反复查看。为了做一个让孩子骄傲的妈妈,必须对现在碌碌无为、慵懒散漫的生活做出所改变。尽管我也不清楚读书和记笔记能不能确实为自己带来改变,但我想它至少不会让我变得更糟!而且很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时刻,我会感激现在的觉悟和坚持。在这里一同见证自己的坚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