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叛逆管不了?育儿专家:孩子说“不”的时候最适合定规则

2019-10-29 14:52:03孕产
孩子叛逆管不了?育儿专家:孩子说“不”的时候最适合定规则孩子太叛逆让人头疼?换个角度去看,叛逆其实是个好事儿

网上有人问,我的孩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听说这时候的孩子会很叛逆,那我应该怎么管孩子呢?

还有人说,两三岁的孩子太倔了,不让他做的事情偏要做,这么小就这么叛逆,以后可怎么办啊?

现在,“叛逆”几乎成了孩子的标配,两岁了,开始叛逆了,上小学了,开始叛逆了,青春期了,开始叛逆了。对此,家长们只能自我安慰,孩子大了就好了,都要经历这么一段,熬过去就好了,每个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

但很少有人去反思一下,叛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父母总是说孩子叛逆?而叛逆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对父母又意味着什么?孩子说“不”的时候就一定是叛逆吗?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叛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叛逆这个词是父母定义的,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就是叛逆。这个背后的潜台词,就是父母的要求是对的,孩子不能说“不”。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父母的要求就一定是对的吗?对与错的标准又是谁定的呢?

育儿专家罗静说,孩子所有被称为“叛逆”的行为,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听懂他们“不”字背后的潜台词而已。

孩子叛逆的本质,其实是自我意识的萌发,当他有了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而当他的想法和我们大人的要求不一致时,我们会说是孩子叛逆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有了“叛逆”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说明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想为自己做主,不想听别人的控制和摆布,这是生命发展的一大进步,当然值得鼓励。

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害怕孩子说“不”、害怕孩子“叛逆”?

其实,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说明他有想法,有自我意识,可父母就是很难接受孩子不听话,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不相信孩子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力量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天然地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胚胎中暗含着孩子心灵成长的密码,但这个密码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才能解开。

我们经常提到的“敏感期”,就是孩子精神胚胎发育的表现。

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的人。

精神胚胎的存在可以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进化,他的内在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有自我发展的力量。而很多父母却不相信孩子有这种力量,在他们看来,孩子不管就会变坏,就会无法无天。可恰恰是,有时候,不管才是更好的管。

害怕孩子走弯路,受到挫折

一些父母希望孩子乖乖听话,按照自己设计、规划好的路线去走,是担心孩子会走弯路,会经历很多挫折,会多吃苦头。他们不舍得孩子受苦,尤其是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有些事情必须要去经历,才能慢慢成熟。

电视剧《小欢喜》中,方圆对妻子童文洁说,“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挨个都得撞,咱们自己也是这样跌跌撞撞一路走了过来,没人能替代。”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弯路要走,都有自己的南墙要撞,即使人生重新来过,也没有谁的人生路是笔直的。弯路才是真正的人生路,走弯路的过程,是人成长所必经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如此,没有例外,即使亲如父母,也无法替代。

害怕失去对孩子的控制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认为孩子是他自己,就像宋倩对女儿说的那样:自从你来到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就觉得没有跟你分开过,你是妈妈的最爱,是妈妈的一切。

因为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唯一,自己就和孩子成了共生共存的关系,所以,不自觉地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控制。而当女儿乔英子开始出现逃学、顶嘴、撒谎这些看似“叛逆”的行为时,宋倩的心里就变得难以接受了。她怕自己无法控制女儿了,也怕女儿离自己越来越远,远到自己怎么也够不到。

孩子说“不”的时候最适合定规则

说到这儿,可能有的父母就要问了,那孩子天天跟父母对着干怎么办呢?就放任他为所欲为,什么都不管吗?

当然不是。孩子仍然需要父母的指引和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而孩子说“不”的时候,就是最适合给他们制定规则的时候。把握住这个“黄金节点”,轻松培养出自觉的孩子。

具体如何做呢?育儿专家罗静博士在她的著作《教育总会有办法》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父母们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规则的内涵源自父母最关心的事,到底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说,真实的父母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有时候能够接纳,有时候无法接纳。他把孩子的行为分成两个窗口,上面是可接纳行为,下面是不可接纳行为,对于不同的父母来说,这两个窗口的大小是不同的,即使对同一位父母来说,窗口也是会变化的。

而当孩子说“不”的时候,我们就要思考,孩子的这个行为是我可以接受的吗?有没有一定的规则?比如说,孩子想要玩水,这个可以接受,但不是无休止的玩,是要有规则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就是可以接纳的孩子的行为太少,其实只要在安全的范围之内,应该给孩子更大的自由,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探索和体验。如果把孩子探索的范围限制得太小,那孩子的生命体验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允许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个规则极其重要,而且,建立了就要执行。其实父母都知道,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可就是忍不住插手。比如,孩子上学要收拾书包,明明知道应该让孩子自己收拾,可一想到自己顺手就收拾了,而孩子收拾的那么慢,就忍不住替他做了。

这样做得多了,孩子就不想自己动手了,父母呢,却越来越累,因为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难免就会抱怨,孩子也不满意,导致亲子关系受影响。

我自己有个小小的经验,每当想主动去做孩子的事情时,就先提醒自己,忍住,不要去做,让他自己做,这是他的事情,即使做得不好,也是他的事,相信他做得多了,就能做得好了。当自己在大脑里这么过一遍的时候,就能让孩子自己去做了。

建议平时和孩子一起记下来,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告诉孩子,这些都需要他自己去做,父母尽量不要插手。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

第三,孩子年龄越小,规则的弹性应该越大。越大的孩子,规则的弹性应该越小。

什么是规则的弹性呢?罗静博士说,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博弈。面对孩子提出的“再看一分钟电视、再玩一会儿积木”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是可以满足的,不必要非得和孩子对抗,把规则定得那么死。

其实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只是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很重要,既然满足孩子,就开开心心地满足,而不是指责和批评:你都看了一小时了,还要看,整天就知道看电视,这就是指责,就是攻击,如果这样的话,即使对孩子再满足,孩子也不会遵守规则。

相反,如果父母开开心心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也会认真遵守规则的,我们要相信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对立面,去对抗,那样的话,永远没有赢家。

总之,孩子说“不”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也不必焦虑,非要把这看作是孩子的“叛逆”行为,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是孩子在成为自己的过程,在主动探索的过程,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而不是忧心忡忡。

参考书籍:罗静《教育总会有办法》,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