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眼中,孩子总是不听话?
当了父母之后,一定会明白一个人生真理:
即使在育儿路上升级打怪速度很快,也敌不过孩子随时爆表的“战斗力”。
而你应对他破坏力的所有令行禁止,对他来说,都统统无效。
熊孩子的各种闹腾和不听话,分分钟能让父母们开始怀疑人生:
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生他?
看过这么一个段子:
小朋友不听话,妈妈对他说:“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重新捡一个回来。”
小朋友说:
“你捡回来的,肯定也是他妈妈扔掉的,不听话的小孩。”
在绘本《大卫,不可以》中,我们能看到每个“不听话”的孩子的日常:
大卫随时随地都在制造状况。
踩着凳子去够高处的瓶子,浑身泥巴在家里走,把浴缸里的水弄得满地都是,光着屁股就跑到街上,拿起锅碗瓢盆开了一场演奏会,把食物弄得乱七八糟……
最后,在家里挥舞棒球杆,打碎了花瓶。
每一件事都伴随着妈妈的“不行”、“不要”、“不可以”。
可是,妈妈的话好像只是说给自己听,大卫依然状况不断。
这些场景,每个妈妈都经历过,不听话的孩子,全世界都一样。
孩子小时候不听话,那么长大了会不会好一点呢?
Papi酱在母亲节更新了一条视频《我妈爱say no》。
“妈,我想换个新手机。”“不行!”“妈,我想去看演唱会。”“不可以!”“妈,我给你买了个新手机。”“不要!”……
就连想帮妈妈做家务,也听到这样的回复:“去去去,不要捣乱。”
评论中很多人说:“同一个世界,同一款亲妈。”
等孩子长大了,父母依然会觉得孩子不听话。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为什么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不听话?
01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过她和女儿圆圆之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她和朋友一起带孩子去爬山。
大人在后面一边聊天一边留意孩子,两个小孩在前面跑。走着走着,两个小姑娘突然四肢着地,手脚并用地爬了起来。
两个妈妈喊她们起来,她们不听,还在爬。
妈妈们就立马追上前去,把她们拉起来,批评她们不应该弄脏衣服,孩子们显得很不高兴。
这件事大人转身就忘了,可是在圆圆那里,却铭记于心。好几年以后,圆圆提起来,才跟妈妈说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那是圆圆第一次爬山,她们两个小朋友走着走着就开始好奇:
明明是往山上走,为什么叫“爬山”呢?她们想感受一下真正的爬山,于是就爬了起来。
结果刚开始爬,就被妈妈拉了起来,还不问原因地批评她们,让人特别扫兴。
圆圆说:“大人就是自己不动脑筋,瞎指挥小孩,还总是怪小孩不听话。”
在孩子眼中“爬”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在妈妈眼里,两个小姑娘在地上爬,衣服会弄脏,也可能蹭破皮。
为了杜绝麻烦,“不行”、“不要”、“不可以”便接踵而来。至于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就忽略不提了。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你见过父母有哪些强盗逻辑?”
有一个高赞回答中是这样说的:
他们压根没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你只是寄托了他们的爱、关怀以及控制欲的某样物品。
他们并不是想和你讲道理,只是想让你听话少惹麻烦罢了。
但父母眼中的麻烦,在孩子看来,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如果父母通过命令和控制,让孩子学会服从,那么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会省去很多麻烦,但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父母会发现,那些自我意识没有被扼杀的孩子,在听到“不”以后,依然我行我素。要么继续做你反对的事,要么去做下一件你反对的事。
02
如何改变不听话的孩子呢?
先从改变你自己开始。
《小王子》中,安东尼这样写到:
“所有的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他们都忘记了。”
好像所有的孩子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都能瞬间进入角色,开始变成只会对孩子说“不”的成年人。
他们忘记了,自己也是一路在父母的“不要”、“不行”、“不可以”中成长起来的。因为对孩子说“不”,是最省时省力的教育方式。
而养育一个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可以省时省力的事情。
1. 放下无处不在的教育目的
一个很喜欢打篮球的男孩,每次打完球都觉得痛快淋漓。
有一天,他跑去跟父母分享自己打球的开心,爸爸很高兴。
马上就对他说:
“这个爱好太好了,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力,可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多交朋友……但是,不能影响到学习!”
孩子明明只是希望父母能够感受到他的开心,但爸爸一口气讲了好多道理。孩子的情绪渐渐冷淡下来,最后不耐烦地离开了。
爸爸的话没有错,但就像严肃的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只有道理,没有温度。
孩子跟你分享,为你做点什么的时候,父母不用永远正确,非得总结升华出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没有那么多道理。
孩子需要的,是你像个好朋友一样感受到他的喜悦。给他情绪上的回应,让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是重要的。
2. 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黄磊谈到多多的教育问题时说:
“我女儿15岁谈恋爱我也觉得正常,她的日记本不上锁我也不会看,手机我也永远不会看。一个少女应该有秘密,谁没有秘密?这是她心底最珍贵的财富。”
教育孩子,是给他一个正确的观念,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去告诉他对错。
放手,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所谓成长,就是孩子越来越明白,什么是对的事,什么事重要的事。
这些,一定是他亲自领悟到的。
如果父母一刻不停地按照自己的预期,去纠正孩子,让孩子沿着自己设定的轨迹走,那你得到的,只能是令你更不满意的孩子。
3. 像尊重朋友那样尊重孩子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中,吴尊对孩子的教育,让人念念不忘。
一双儿女都是乖巧懂事,一点都不娇气,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吴尊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无论多忙,都会在每天睡觉前跟孩子们像朋友一样聊天。
朋友之间的交流,就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你不会去指点朋友的人生,不会去随意评判朋友的对错。
他可以通过这样的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感受,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知道如何按照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处理。
孩子得到你的尊重,会回应同样的尊重给你。
03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可以省心省力的事情。
你期待得到什么样的孩子,你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心力。
放下家长的身份包袱,让成年人的思维蹲下来,放平姿态,去听孩子说话。
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他不会因为你的信任就肆意妄为,一路向坏孩子的方向走去。
相反,他会因为你的信任,去权衡自己的对错,变成自己人生的掌控者,他们更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孩子终究是一个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
想想你怎么和朋友沟通,你就会明白如何跟孩子沟通。
像维护一段友情一样,去维护和孩子的关系,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任和情感回应。
不要一成为父母,就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也曾经期待父母的信任、理解和尊重。
也曾想告诉父母:不是我不听话,是你们听不懂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