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期到成人期,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在如何变化?
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孩子最核心的缺陷,也是一个孩子之所以被诊断为自闭症的主要依据。
良好的社交活动对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自闭症孩子,也需要与外界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得到别人的接纳与认可。
社交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障碍往往使他们不喜欢亦或不会与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所以,家长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感受到社交的魅力,找到让孩子喜欢的、能带给他欢笑的社交常规,才可以开始进一步发展这些技巧。
社交能力可以决定自闭症严重程度吗?
在DSM-5中,根据社会交流和局限行为两类症状的表现不同,对自闭症的不同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轻度、中度、重度”。
其中一级最轻,表示需要辅助,第二级为需要大量的辅助,第三极最为严重,需要极大的辅助。这种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大致情况。
撇开局限行为不谈,单从社会互动和沟通难度来看。
轻度自闭症的孩子存在社交沟通障碍,如果没有帮助,其社会交流的缺陷会带来可被察觉到的障碍。主动发起社交交往有困难,对他人的主动接近有曾有不寻常或不成功的回应。 例如,患有轻度自闭症的孩子可以说一些完整的句子,可以交流,但无法进行你来我往的对话,试图交朋友的方式怪异,往往不成功。中度自闭症的孩子在言语和非言语社交交流能力有明显缺陷;即使在被帮助的情况下也表现出有社交障碍;主动发起社会交往有限;对他人的社交接近回应不够或异常。
他们或许只会说一些简单句子,其社会交往只局限于狭窄的特殊兴趣,有着明显怪异的非语言交流等。
患有重度自闭症的孩子在言语和非言语社交交流能力方面会有严重缺陷,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主动发起的社会交往也非常有限,对他人的社交也极少回应。
比如,只会说很少的几个能使别人听得懂的词汇,很少主动发起社交行为,并且即使在有社交行为的时候,也只是用不寻常的方式来满足需求。
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社交表现有变化吗?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就是社交障碍,很多人误解为是因为孩子没有语言,或语言较少才带来的社交困难,其实这种困难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源于思维方式和感觉统合等更深层的原因。 每个自闭症孩子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那么,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体现出的社交障碍是怎样的呢?婴儿期(1岁前)
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和逗引缺乏兴趣及回应;
被大人抱起的时候身体僵硬,放下后反而表现平静;
缺乏社交性微笑,不会观察和模仿大人的简单动作。
幼儿期(1-3岁)
躲避目光接触,对父母难以产生依恋关系,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感。
不喜欢和小伙伴交往玩耍,更喜欢独处。
即使有交往的举动也多表现的比较怪异,如揪头发、打人等。
学龄前期(3-6岁)
不能通过眼神和语言引起他人的注意。
缺乏同理心,难以与他人分享快乐或悲伤情绪,不会表示安慰和关心。
缺乏想象力,很难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学龄期(6-12岁)
孩子对父母可能会产生依赖,开始显现出情感的需求,也能表达自己的一部分情感,但仍然缺乏主动交往的动机和兴趣。
有一部分的孩子表现出与人交往的意愿,但是交往方式和交往技巧往往存在问题,很难理解和遵循社会规则。
青春期(12-18岁)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闭症症状会表现的更为强烈,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引,甚至还会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倒退。
特别要注意青春期的性冲动,因为自闭症孩子不理解社会规则,往往会导致其出现不恰当行为。
成年期(18岁以后)
大部分的成年自闭症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
虽然一部分的自闭症人士渴望结交朋友,对异性也可能产生兴趣,但由于对社交情境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他人的兴趣、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往往使他们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交生活,难以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强迫自闭症孩子去社交有用吗?
邹小兵医生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现象,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超过一半的孩子的智力是没有问题的,并且部分孩子在个别方面的能力还较强,但是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大一部分的人却依然难以达到最好的预后效果。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自闭症患者的核心障碍——社交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问题,要想改善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问题,强迫他去进行社交有用吗?我们应该如何去提升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其实,强迫自闭症孩子进行社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尽管我们通过一些外力让他和别的小朋友待在了一起玩耍,但是孩子不理解社交的真正含义,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社交行为,因此,这样的社交只能属于无效社交。 所以,相对于强迫社交,我们更倾向于在在游戏中或者生活情境中来教孩子社交。
孩子平常接触最久的是家长,最长感到舒适熟悉的环境是家里,所以,家长可以在家中带着孩子通过“玩”的方式干预孩子的社交。
在家如何练社交?
不久前,恩启的一名康复老师针对“如何与自闭症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问中,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
“家长只有与孩子“玩”到一起,像哆啦a梦一样,能给孩子变出许多好玩的玩具,给他演示很多种好玩的玩法,让孩子觉得和人一起行动是有趣的,是美好快乐的,才能让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接受”社交。”
游戏中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会提出问题,“自己本身不是爱玩会玩的性格,如何才能变出这么多花样带着孩子一起玩耍呢?”这里教大家几个与孩子玩到一起的小秘诀: 1.真正的陪着孩子去玩,而不是给孩子一个玩具让他自己玩。 2.不要仅仅用“说”的方式玩,例如和孩子说“把球投到球框里就好了”,这样的玩法更像给孩子下指令。
3.不要过度把电子产品当玩具,家长引导不当,只会使孩子对人更没有兴趣了。
4.陪孩子玩他感兴趣的,而不是强迫孩子玩一些你认为孩子应该会喜欢的玩具。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滑梯,或许孩子恐高呢。
5.不要被玩具和游戏规则所限制,一些有创意的玩法更能讨孩子的欢心噢。
6.不知道该如何扮演玩伴吗?该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可以参考儿童电视节目中的一些表演者,他们略显夸张的表情和声调,都是我们可以模仿的。
7.“会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多走出去,去公园、游乐场、故事屋,从观察别人来反省自己的玩法,一定会有些新的启发。 8.放下大人的身段,把自己当成孩子,把自己变得幼稚,只有自己玩的足够开心了,孩子才能体会到快乐呢。 9.有的时候,孩子自己的活动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加入进去,顺着孩子的兴趣展开活动,和孩子一起读书、哼曲、搭积木,在这个过程中融入社交成分。
10.玩,其实最重要的关键是气氛。没气氛就不好玩,不好玩孩子就会丧失兴趣。陪伴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先学习掌握营造欢乐气氛的技巧,而不是先急着要教孩子什么技能。持续观察孩子的反应,当他没兴趣时,换个方式试试,但是千万别强迫噢!
当自闭症孩子感受到了社交的快乐与能力后,我们才能去教给他一些社交的规则和技巧,让他能更好的参与社交,享受社交。
日常生活中
除了在游戏中学习社交外,在日常情境中,也是锻炼孩子社交非常好的方式。
早上起床穿衣服的时候,拿一件孩子喜欢的红色衣服和不喜欢的蓝色衣服,问问孩子今天要穿哪件?如果孩子不理会,我们故意把蓝色的衣服放到他的眼前,孩子会有抵触情绪,这时孩子会指红色的衣服,我们就可以教孩子说“红色”,然后给孩子穿到他喜欢的衣服。
这个过程中,既包含了社交元素,孩子也穿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感受到了社交的强化,还学会了辨认颜色等的能力。
妈妈把孩子喜欢的食物放到拧紧的瓶子里,然后特意摆在孩子可以看到的地方,孩子拿到后需要向别人求助,才可以打开瓶子取走自己想要的食物。当孩子向妈妈求助时,妈妈可以假装自己也拧不开瓶盖,引导孩子向力气大的爸爸求助,当爸爸成功打开瓶盖后,可以向爸爸说谢谢等礼貌用语。
在进行家庭干预时,很多家长总是被动地跟在孩子后面处理各类行为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这样干预的结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我们去主导孩子每天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主动设计各种社交游戏和经历,将合作性、帮助性、竞争性、分享性、参与性、轮流性、规则性、情感性、描述性等社交元素融入到孩子的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体验到社交的快乐和成就感。
恩启,让康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