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有自尊心就好了”骂孩子,孩子没啥反应,是孩子缺乏自尊吗 把孩子骂得没有自尊心了怎么办
文|福林妈咪
很多父母都喜欢“说反话”,喜欢“口不对心”,有时候是故意的,有时候是无意识的。
前一段时间发过一篇文章,说老师把惩罚孩子的照片发到了班级群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尊需要自己去挣的,他自己都不要了,别人何必替他在乎?到社会上,谁顾得上他的自尊心!
对于成年人来说,自尊确实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需要自己靠行为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不是。
所有的孩子,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不管是喜静还是爱动的孩子,在小时候都是好孩子。
他们从出生,就有自尊心、有羞耻心,喜欢别人表扬,不喜欢批评,他们都喜欢好的那一面,不喜欢坏的那一面。
孩子仍旧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通过对外界的观察和试探,做出自己的反应。
孩子长大后不懂的自尊心为何物,父母要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顾忌过孩子的自尊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说自己很尊重孩子了,父母所谓的尊重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孩子要玩具,父母尊重孩子意见:买!
孩子要玩游戏,父母尊重孩子意见:玩!
孩子要做错事,尊重孩子,舍不得骂孩子。
这种“尊重”并不是真的尊重,而是一种纵容、错误的爱。父母以为自己非常尊重孩子,但其实,在生活中真正涉及到孩子自尊的事情,父母反而不让步了:
孩子要求妈妈不要不敲门就进来,妈妈:你是我儿子,我进来怎么了?
孩子跟父母讲理,父母:“你居然敢顶嘴了,你什么态度!”
孩子跟父母意见不一样的时候,父母:“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
当孩子用消极、自我贬低的方式反抗父母的时候,父母会说:
“他要是有自尊心就好了”
班里有一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反应也稍微有一些迟钝,一次老师发手工纸,就没有给这个孩子发,老师认为:浪费纸,反正他也不会。
但是孩子因为班里学生的嘲笑而哄了眼眶之后,老师却兴奋的跟孩子家长分享:你看,这孩子还有救,他懂的别人嘲笑他!
父母听不到孩子讲话,不理解孩子的想法,但是却会用伤害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感觉痛苦的时候说“诶,你看他有反应了,原来他也有自尊心”
通过伤害孩子的方式,来确认孩子不想自己想的那么坏。无视孩子的痛苦、难过、被欺辱的感受,来讽刺孩子“没有自尊心”的时候,孩子的自尊心真的就被父母们给消磨干净了。
可能是父母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自己也是被长辈贬低的话刺激长大的;
不习惯鼓励和奖励,只习惯批评和惩罚;
作对是理所应当,做错就要“大动干戈”;
……
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父母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知不觉的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产生“语言暴力”。
孩子的“没自尊”多数情况下,是孩子面临困境时的气馁,父母和周围环境让孩子感觉不到“被尊重”。
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用积极、乐观的方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维护好的一面,让孩子在面临困境的时候,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尊”、“积极”、“乐观”的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该做到这2点:
1、能听得见孩子说话“为什么我说什么,我妈妈都听不见?”一个孩子控诉自己的妈妈:“我不让她动我的东西,我不吃青椒,我不喜欢她跟亲戚说我的私事……每次都‘好好好’,下次依旧。每次跟妈妈相处,我就觉得特别无力,无论我说什么她都想听不见一样。”
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除了剥夺孩子作为人的隐私,还有就是“听不见孩子说话”,无论孩子说什么,父母都不当回事儿,小孩子嘛。
可是父母这种“耳聋式”的教育会让孩子有强烈的“不被尊重”的感受,也会让孩子感觉到“处理事情的挫败无力感”。
父母尊重孩子,让孩子积极乐观,就要能“听见孩子说话”,并且要积极回应,这样父母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沟通,才能让孩子从跟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
2、用积极、乐观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做了好事,父母该奖励就奖励,该夸就夸,不要用负面的“你本来就该这么做”,也不要用讽刺性的“原来你也能做一次好事儿啊”。
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怪腔怪调”的,该鼓励鼓励,该批评批评。
批评会让孩子看到自身的错误,而讽刺、贬低的语言却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羞辱”。
父母跟孩子沟通、说话也需要技巧。
如果父母没有太多跟孩子沟通的技巧,那么起码在说话的时候,采用正常的、认真的态度和语气跟孩子讨论,而不要用极其负面的态度伤害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没自尊”、“厚脸皮”,父母就要反思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出了哪些差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