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母爱的羁绊》|从母爱的羁绊中解放自己 母爱的羁绊启发

2022-03-02 06:49:20孕产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着对母爱的理想化的讴歌,内心早已建立了“伟大的母爱”的信念。但是事实上,母女关系相当复杂,其中有冲突,有矛盾,有奥妙的情感,有曲折的情绪,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有表达和隐藏的怨恨,不是一个“爱”字可以概括的。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着对母爱的理想化的讴歌,内心早已建立了“伟大的母爱”的信念。但是事实上,母女关系相当复杂,其中有冲突,有矛盾,有奥妙的情感,有曲折的情绪,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有表达和隐藏的怨恨,不是一个“爱”字可以概括的。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于接受“历来如此”的“真理”,对活生生的“真实”却视而不见。但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因为,如果没有觉察,问题就一直在那里,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所以今天我们开始正视“母亲的爱”,从《母爱的羁绊》这本书里重获新生。

《母爱的羁绊》这本书的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已经有2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她是治疗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个经历了自我医治的女性——母亲的女儿。

《母爱的羁绊》|从母爱的羁绊中解放自己

这本书反映了她本人的生命感受和治疗经验,其中有丰富的案例、广泛的引述、真切的描绘、系统的总结,非常清晰而生动地展示了复杂而微妙的母女关系的多个层面。

这本书可以成为一面镜子,让自恋的母亲去反省自己跟女儿关系的本质,意识到自恋型的“母爱”对孩子造成的损害。但是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许多女性生活在母爱的羁绊里,她们内心里有伤害,有阻碍,但不知从何而来,现在不妨让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自我医治和成长,从母爱的羁绊里解放自己。

发现问题

在生活中有一类女性过于敏感,优柔寡断,自我意识过度强烈,缺乏自信,且没有安全感。这类女性有一种关键要素是缺失的,那是一种受人哺育、有同理心的爱,他们强烈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却未能如愿。

而这些“失职”的母亲在情感上过度的贫乏和强烈的自我专注,使得她们无法为自己的女儿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情感支持,这些都与母亲的自恋有关。

自恋的母亲有三种类型:事必躬亲型,心不在焉型,以及混合型。

事必躬亲型母亲试图影响、控制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她替女儿做决定,左右女儿的穿着、行为、言谈、想法和感觉。女儿几乎没有自我成长或发现自己天性的空间,在许多方面都成了母亲的附属物。

母爱的羁绊启发

这类母亲常常看上去很伟大。她们非常关心女儿的生活,所以外人总觉得她们是非常积极、投入的母亲。然而,这些行为削弱了女儿的自我形象,让女儿产生无用感,这对女儿而言是悲剧性的,但是自恋母亲对这种破坏却毫无察觉。

音乐剧《吉卜赛人》塑造的是典型的事必躬亲型母亲。在原版电影中,母亲罗斯是一位派头十足,喜欢社交的自恋母亲。

母亲罗斯试图将她的两个女儿,路易斯和琼,送进演艺界,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认为小女儿琼更有天赋,当琼结了婚另组家庭后,罗斯将实现其抱负的希望寄托在大女儿路易斯身上。

但是,琼最终厌烦了做“小可爱”并逃离母亲的掌控,路易斯则通过成为著名的脱衣舞女郎“吉卜赛姑娘罗斯·李”,对母亲进行报复。最终,两位女儿都没能实现母亲的梦想。

而心不在焉型母亲不给女儿提供什么指导、情绪支持、情感共鸣。她们从来不考虑,甚至否认你的情绪。

喜剧片《风情妈咪俏女儿》刻画了一位不负责任,沉溺于自我的母亲(谢尔)。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事情都围着妈妈和她的圈子转,女儿们的情感世界则空无一物。片中女儿们的一些台词表达了这一点:“妈妈什么都有可能是,唯独不是正常人。”“妈妈,我不是空气。”

研究表明大部分自恋的人都表现为以上两种类型中的一种,但这两种类型却不是排他的。

混合型母亲有可能在事必躬亲和心不在焉之间变来变去。比如电影《母女情深》中,母亲奥罗拉动不动就去检查一下自己的孩子还有没有在呼吸。她摇晃她,把孩子吵醒以便查看。孩子哭闹时,奥罗拉表现出母性的关爱,然后关起门,让孩子一个人在摇篮里继续哭。

母亲是女儿成长过程中最初的角色榜样,这些角色包括个人、爱人、妻子、母亲和朋友,而母性自恋的诸多方面有可能以相当隐秘的方式给女儿造成伤害。

自恋母亲会将自己的女儿,视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而不是独特的个体。母亲给女儿压力,让女儿按照她的想法去生活,从不考虑女儿的内心真实感受。这样,为了赢得母亲的爱和表扬,女儿一直艰难地寻找“正确”的方式去回应母亲。

但是,女儿意识不到她取悦母亲的行为,仅仅取决于母亲自己的想法。最糟的是,自恋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女儿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称赞她,而这恰恰是女儿成长为一个自信的女性所必需的。

生活在正常母亲教养中的女儿,会发现自己的才华,不断地自我成长,她的情感得到认可,受到尊敬。但对一个成长在自恋母亲阴影下的女儿来说,要想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做出满意的职业选择,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位优秀、慈爱的母亲,必须先跨越一系列痛苦的障碍。

母爱的羁绊启发

自恋母亲对女儿的影响

自恋母亲的女儿吸收了这样的观念“我有价值,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我是怎样的人”。长大后,这一强有力的信条会让我们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高成就动机型和自我破坏型。

高成就动机型女儿外表一般是女强人,但内心并不因她们的成就而感到满意或自在。无论在外人看来,她们是多么优秀,她们从来不给自己应得的肯定,却不断地在无能感中挣扎。由于不断寻找更多证明自己的机会,她们常常感到疲劳,却不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除了这些倾向,高成就动机型女儿还会自我贬低,故意缩小她们的优秀品质,因为她们担心别人会觉得她们骄傲自大。这种行为,是她们在成长过程中,被母亲当作妒忌对象的后遗症。

45岁的珍妮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从小,珍妮学习成绩不错,常常代表学校去参加演讲。在外人看来,她聪明伶俐,人也漂亮,但是她却极其的自卑。在青春期时,珍妮身材很好,但是她总想用衣服把自己遮起来,不想让别人看到,因为她一点信心也没有。她小心翼翼的把自己光芒藏起来,怕的是妈妈一旦看到她的优秀,就会言语讽刺和情绪虐待。

直到现在,珍妮在别人面前仍然非常克制。尽管在工作上,她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在公共关系领域,还成为了训练有素的专家。虽然她知道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仍然不断否定自己。

而自我破坏型女儿通常把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不明智地破坏了自己的努力。她们认为:

妈妈创造了一个只会失败的环境,我们在其中永远无法证明自己,于是我们很生气,以某种方式对妈妈说:“看到了吧?事实证明我没法成为你想让我成为的那种人!”

克里西就是一个自我破坏型女儿,她明白努力工作能带来好处,但她没有这样做。克里西性格中有种执拗、淘气、叛逆的倾向,这让她获得了某种解放。她悲观地认为一切的努力都不会改变什么,她的人生只能悲惨、没有自由、看不到希望。因此她选择自我毁灭。

在内心深处,自我破坏型和高成就动机型是一对双胞胎。虽然她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她们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却是一样的。

母爱的羁绊启发

但是为什么有些女儿成长为高成就动机型,而另一些则成了自我破坏型?

多数情况下,高成就动机型生活中有过一个特殊的角色,可能是奶奶、爸爸或其他亲戚,能帮她树立积极观念,并抵消、应对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消极观念。这个特别的人往往慈爱、富有同情心、很会照顾人。然而自我破坏型的生活中常常缺少这样一个人,即便有,相处的时间也还不足以改变状况。

而作为自我破坏型的成年人,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有能力摆脱自我怀疑的束缚,并减轻母亲缺乏母爱带来的影响。我们没有必要自我毁灭,让自己人生过的如此糟糕,我们有资格获得更好的人生。

如何治愈

人生就像一棵树,有根(养育我们的人),高大、坚实的树干(成长过程),以及成年后伸展叶片、开花结果的树枝。虽然树干(成长过程)上的疤痕无法真正消除,但治疗能帮我们处理伤口,提供药膏,使其愈合,改善最初的创伤,允许你在它周围成长、强大、最后脱离它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治疗方法:

1.接受母亲的缺点。

母亲经常被视作爱、安慰和同情的最可靠来源,意识到自己的母亲没有爱和同情的能力,可能会让人难以接受,可是这是事实,无法改变。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决定自己持有何种观念。

2.教会自己悲伤。

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环境,静静的倾听内心的情感。可以一个人呆在家里、徒步远行、或者坐在咖啡馆里,尽情的释放情绪,充分的体验痛苦。

在释放情绪的同时,要懂得识别它们,并把它们写下来。我们可以写在纸上,想象一下我们所希望的,一个理想的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对比一下想要的和现实中母亲的真实情况。

在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感到童年的不幸,失望和痛苦涌上心头。但是这种直面痛苦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承认它、面对它、允许自己体验它给你带来的痛苦。

最终,我们会感觉自己从一个每天都带着沉重的行李东奔西跑的人,变成一个行李很少的旅行者,身心倍感轻松。

3.在心理上从母亲那里独立出来。

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再依赖他人,能够承受被剥夺了母爱的事实,可以容忍妈妈嘴里难听的抱怨、指责。我们会成为一个既能待在母亲身边,又能跟她保持距离的人,并且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有了自我意识的完整性。

4.建立真实的自我意识。

多年来,我们被迫成为妈妈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不管是外貌、举止,还是信仰、价值观。现在,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再屈从于妈妈的愿望、按她的想象来塑造自己,不要再为了取悦母亲而放弃自我成长,不要再假装稚嫩、强颜欢笑。

母爱的羁绊启发

5.处理好自己的自恋特质,防止它们传到下一代身上。

自恋妈妈的女儿常会担心,自己已经习得的自恋特质,会对她们最亲近的人——孩子、伴侣、朋友——产生不利影响。

埃兰·戈隆布在《镜中囹圄》中表达了这种担忧:“如果父母被自恋所扭曲,孩子会受到很强的模仿压力。”

母爱的羁绊启发

那么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具有同情心。同情意味着要明白孩子正在表达的感受,告诉孩子,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现在的感觉:“我发现你很生气。”“你挺伤心的。”“我觉得你很沮丧。”不管孩子有多大,表现我们的同情,会让他们觉得是在把他们当作一个真实的、重要的个体来对待。

其次我们要有责任。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这一点对心理健康和内心安宁非常重要。

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有责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要知道我们的情绪不是别人造成的,没人强迫我对他人怀有敌意,没人让我抑郁,没人让我对自己的孩子大叫大喊、拳脚相加……决定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在大多数事情上都不是别无选择,如果我们成了受害者,那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必要教导孩子,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可以为他们确立底线,在他们过界的时候施加安全而健康的惩罚。不要使用粗暴的管教手段,以及任何有羞辱意味的方式。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用适合他们年龄的方式来不断强化。

最后我们要帮助孩子确立价值观。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对待孩子和他人要诚实、善意、同情、正直,借此让孩子看到这些品质;要照顾好自己,以此让他们懂得自尊和自爱的重要性;要借用邻居、电视和电影上、学校里和日常八卦中的例子来和孩子讨论价值观。孩子正在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能成为教他建立价值观、辨明是非的教室。注意不要粗暴、挑剔、妄下定论。我们只需友善、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告诉他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言传身教,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这个词出现后,我们的不足和缺失似乎都能从中找到答案。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不幸全部归咎于那个不堪回首的童年以及缺失的父母。

然而如今我们已经长大成年,我们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与其自怨自艾,过着糟糕的生活,不如竭尽全力,冲破原生家庭的枷锁,努力的向上。

在电影《哪吒之童魔降世》里,记忆犹新的是哪吒说的这句话:“我命由己,不由天。”

魔丸也好,灵珠也罢,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有权活成自己。

母亲可以是我们最后的柔软,也可以是深埋心中的那根刺。带着母爱的羁绊与过去和解,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好好的爱自己,用爱和同情的能力去教育孩子,让这份健康的情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