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六经的个人理解:

2023-02-04 18:03:22孕产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的少阴病证治《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

六经辨证的少阴病证治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寒化证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如方名)。
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中医辨证方法之一。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之一。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而成。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六经辨证即以六经病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以及六经病之间的传变关系。
六经病证从病变部位上讲,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脉的病变。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而不能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从病变的性质与邪正的关系看,三阳病多热,三阴病多寒;三阳病多实、三阴病多虚。可见,六经辨证也寓有八纲辨证的思想。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而经络脏腑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所以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其传变规律有传经、合病、并病、直中等。
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传经与否,主要取决于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和治疗得当与否。传经的一般规律有:①循经传。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或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②越经传。不按上述循经次序,而是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太阴。③表里传。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传少阴。
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治疗上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六经病证的治疗原则,三阳病重在祛邪,三阴病重在扶正。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合病、并病

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为合病,例如太阳病伤寒证或中风证与阳明病同时出现,为“太阳阳明合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并病。例如太阳病发汗不彻,因而转属阳明,为太阳阳明并病。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经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为直中。尚有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传变方式、为正气渐复,病有向愈的征象。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这个理解是错的,太阳指六气之寒水,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六气代表环境之气(地气),天是五运。伤寒中的寒指的是冬天的太阳寒水之气。一一zL3358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六经的个人理解:

胡希恕的观点。
整部伤寒论就是分三步来辨证。首先是确定六经,就是在六个大类里边属于那一类,确定这个。第二步再在这个大类里边细分好几类,属于哪一小类确定好。第三步再在这个小类中有几种情况,对应着不同的药方,其实就是选药,他说叫辨方证。一级一级如同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一样。三步做完,病就看完了。
那么伤寒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八纲。八纲其实是9个东西(可能还不止9个东西)分成四组。第一步,即六经,分类标准是两组。一组是阴阳,病不是阴就是阳。第二组是表,半表半里,里。于是2x3=6。分成六类,就是六经。当然,之外还有并病和合病的。所以伤寒论的六经不是内经的六经,只是借了个名字。第二步,由剩余的两组构成。一组寒,热,不寒不热。另一组虚,实,不虚不实。这就是每一经下面小类的分类标准。伤寒论写了很多常见典型的小类型,举了很多例子,但没有完全写完。当然这些小类里边还有很多寒热虚实错杂的。第三步,是选药。就是判断小类正确总还有一些具体情况,导致方子的不同。所以说是方证,辨证到辨方证这一步就结束了。所以伤寒论是分三步辨证的。

六经辨证

怎样按六经卫气营血辨证分类?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是两种不同的辨证体系,

六经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每经分为经证与腑证;

卫气营血分为卫证,气证,营证,血证,每证又分虚实,可与脏腑辨证搭配。

如何真正掌握六经辩证

六经辨证,始见於《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以六经(太阳经、

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程序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

点.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中医六经辩证和主证

六经辨证乃仲景之辩证法, 修改完善等下
六经为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辨证方法

太阳病证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就是说凡是这样的都是太阳病,
又分两类: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分两类,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阳明病证治 (原文你可以不看,看我后面给你的解释)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还不好理解,白话解释就是
阳明病有两种类型,一个是热症(胃),一个是实证(大肠)
1 症状为:大渴、大热、大汗出、脉洪大 四大的,为阳明热症
2 症状为:大便秘结,燥屎不下的,为阳明实证

少阳病证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太阴病证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凡是出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厥阴病证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
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
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
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
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少阴病证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
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经辩证是《伤寒论》中重点内容,我是中医学院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学生,伤寒论学了以个学期,当然也学了别的科目。当你学完伤寒论,六经辨证思路和症状你就很清晰了。如果你还没学伤寒论,推荐你可以提前看看,原文需要背诵,背下来才是自己的。

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药的六经辩证法具体是什么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纲领,它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三阳病多热证、实证,三阴证多寒证、虚证。三阳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三阴病治疗,当以扶正为先。   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   在六经病证的转变中,循三阳三阴顺序而传者,称之为循经传,不循此顺序而传者,称越经传。表里相合两经的病证互相传变者,称表里传。疾病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者,称之为直中。一经病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并病。二经病证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六经病证基础上,又有它证表现者,称为兼证。六经病证转变为其它病证者,叫做变证,误治伤正,病情恶化者,称为坏证。   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患者体质偏差,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辨证的含义是什么呢?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   “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辨病名,必先辨证。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   辨证的方法很多,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如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等。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辩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辩证法。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科辨证。但脏腑辨证是杂病辨证的重点辩证法,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可以看作是脏腑辨证互为补充的辨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