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原则对孩子很重要”|太讲原则的家长,更容易让孩子贪得无厌

2022-02-12 08:49:11孕产
一位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3岁的女儿在超市里哭着要买冰淇淋,不知道是给她买好呢还是不给她买。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虽然不一定是说孩子非要吃零食,也有的孩子是哭闹着要玩具,或要玩某个儿童游戏,总有妈妈对此左右为难。


一位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3岁的女儿在超市里哭着要买冰淇淋,不知道是给她买好呢还是不给她买。买吧,又担心孩子被惯坏了;不买吧,又觉得为了一个冰淇淋让孩子伤心,内心总觉得不对劲。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虽然不一定是说孩子非要吃零食,也有的孩子是哭闹着要玩具,或要玩某个儿童游戏,总有妈妈对此左右为难。

这位妈妈说,她看到曾经有一位专家的文章里说,可以把孩子抱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耐心地对孩子“讲道理”。于是她照做了,结果女儿却不依不饶,反而越哭越凶,直到她忍不住发火了,孩子才停止了哭闹。

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因为妈妈的纠结,最后闹得双方都不愉快。有家长说了,没办法呀,育儿书太多了,观点总是不一样,弄得我们都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了。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一位妈妈说,如果我面对哭着要吃冰淇淋的女儿,我会给她买,来平息这场哭闹。

不少家长对此观点是坚决反对的,觉得这太没原则了,这样迁就孩子,只会惯他养成坏毛病,孩子今后就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要挟父母,以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

一位家长很坚决地说:“拒绝!原则很重要,跟孩子搞迂回战术 他只会顺着杆子往上爬。”

那么,到底满足孩子还是家长坚持原则坚决不买呢?

其实没那么复杂,听你自己的心。

比如这位妈妈,内心纠结于“原则”与本心之间,买了怕惯坏孩子,不买呢,“为了一个冰淇淋让孩子伤心,内心总觉得不对劲”。这就是说,其实妈妈内心深处是想满足孩子的,那就给她买好了,为什么要纠结呢?

因为她的认知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反应是冲突的,这种冲突其实就是把认知与本人的内在感受割裂了。而很多育儿中的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的分开而产生的。


当我们把认知的智慧当成了唯一的重要智慧时,我们就会被头脑所限制,既不能和自己的灵性取得链接,也不能和他人取得链接。这样,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很容易陷入自恋幻觉的状态中。

所谓的自恋幻觉,其实就是我们把自己当成了世界的中心,认为“周围的人都应该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并能够主动满足我”,否则他们就是有问题的。

典型的表现就是ABC三部曲:我做了A,你要表现出B,否则就会有C。

我那么辛苦为你操劳,你必须听话,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

我把什么都替你做好了,你必须好好学习,否则我会失望(否则你就对不起我、否则我会打骂你)”

此时的我们已经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像的世界中,并把这个想像当成了真实。

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越在乎一个关系,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加强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变成了伤害。

比如在这个场景中,妈妈认为我都耐心对你讲道理了,你还在哭闹,那就是你的不懂事,所以忍不住对女儿产生了愤怒。

孩子却觉得我想要吃冰淇淋,你是我妈妈就应该满足我,否则你就是坏妈妈,她的自恋幻觉遭到了妈妈的破坏,因此生气哭闹。

妈妈没有看见真实的孩子。

孩子都是感性动物,很多时候你同他们讲道理,如同对牛弹琴。因为他们听不懂道理,只认感受。这是由于他们是右脑工作模式,根本不擅长于左脑的逻辑思维模式。

父母讲道理的模式,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不如所谓的道理重要,甚至是道理妨碍了他们的需求满足,让他们对道理更加反感。


那么到底要不要坚持原则呢?这个要看这种“原则”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看到了这一点,你会发现,许多可有可无的原则其实只是在满足家长自己达到“省事管教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成长却是不利的。

例如,上面的故事中,孩子妥协了,妈妈守住了原则。

但这种原则真的那么重要吗?用压抑孩子正常的需求,带来他们成长的负面影响来维护所谓的原则,太得不偿失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少大人活在无处不在的“原则”中,失去了对爱、对自己和生活的感受力,变成一个只认道理和对错,忘记了用心和爱去滋养孩子的家长。

一位网友说,小时候的要求总是被妈妈拒绝,在妈妈眼中,那是原则。可对她而言,那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经历,让她觉得自己不配有要求,不配得到爱。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她活在自我厌恶中。我非常自卑,从来不敢去争取自己的东西,长大后,非常害怕被人拒绝,很多事情不敢去尝试,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

这是很可怕的,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没有了爱的滋润,他们内心匮乏,很多空洞在今后的人生中是无法填补的。也就是变成了黑洞,大家所说的贪得无厌与得寸进尺。于是很多家长因此得出结论:你看孩子就是贪得无厌的。


孩子真是贪得无厌的吗?

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被很好地满足了爱与内心需求,他们就会获得充足的安全感,他们的心灵因为感受到了父母的灵魂之爱,而被充实着,就不需要执著于索取物质层面的爱来填补空缺。

就像我们知道,需要的空气总是能够得到满足,就不会去索求和囤积空气。越欠缺的,才越需要补足,他觉得这个东西太难获得,才会拼命索取。

如果这种欠缺在孩子生命之初就一直存在,那么就会形成一生的底色,怎么也弥补不了。


在许多贪污反腐案中有一个现象并不少见:某人民公仆一生俭朴,结果却被发现是一个巨贪,可他却不舍得使用贪污来的钱财物品,甚至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家里。

原来是因为他从小缺钱穷怕了一直没有安全感,就有了囤积财物的僻好,再多的钱财也填不了心中对贫穷的恐惧。

多年前有个铁道部窝案,贪官苏顺虎在审判庭上痛哭流涕诉说童年的贫寒与苦难,而刘志军在当庭忏悔中也提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这种因贫穷形成的匮乏感成为了他们一生的心灵黑洞。

所谓的黑洞,就是一个吸收了宇宙所有物质也无法填满的所在。

从心理学上说,就是一个人的低级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是无法进入到高级需求层面的。


实际上,爱与原则并不是对立的。真正的原则是建立在爱之上,建立在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基础之上的。

我弟弟有两个孩子,儿子小雄12岁,女儿小妮5岁。当初养育小雄时,弟媳正年轻气盛,也没有什么经验,完全按照自己看书和文章学到的育儿经来养。她也曾觉得从小就要对孩子严格讲原则和规矩,如果太容易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得寸进尺。

于是凡是她说好了的事,就一定不容分说,孩子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一定会遭到拒绝。没想到小雄渐渐变得叛逆,脾气倔强,不易满足,经常动不动就生气或哭闹。

好在她是一个懂学习成长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后,渐渐改变了对小雄的养育方式,开始放下一些琐碎的“原则”执念,只坚持少量的重要原则,渐渐地,小雄的脾气也变得不再暴躁和不安。

在养育小妮时,她已经有了经验,尽量多地给小妮温柔的陪伴,愉快满足小妮的需求。小妮从小就表现很乖,很少哭闹,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等迹象,因为她知道自己的需求会得到满足,就不会去过度索求。现在小妮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小雄也在新的教养模式下变成了一个小暖男。


当内心的声音与所谓的原则发生冲突时,这个原则可能就是与爱相排斥的多余原则。

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答案是:与身体产生链接。因为,直达内心的捷径不是头脑,而是身体。

武志红说:

我们的生命之旅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在花园中,和美好的环境幸福地融为一体,这是生命最初的2-3年。

第二阶段被放逐在沙漠里,接受体制教育,学会用头脑思考,你的头脑和身体开始分离。这样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人在放逐中会学到许多生存技巧。

第三阶段感受到回到花园的使命感,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一直在召唤你。

第一个花园的家在自己的身体里,在你身体环绕的能量里,当你真的想要回家,你的身体值得信任,你可以聆听,可以和它做朋友,这是第一种智慧。

第二种智慧是认知的智慧,即自我。在认知的智慧里,“我”与其他事物是分开的、独立的,这才是人类一切问题的来源。

我们要找到第一种智慧和和第二种智慧之间的链接,如果认知的智慧能和身体的智慧是相通的,就是和谐的。如果切断了,认知智慧就会左右我们,身体智慧就被忽略,很多疾病和痛苦就这样产生。

有了第一种智慧和第二种智慧的链接,才能获得第三种智慧:场域的智慧。这样,你的生命就获得了最大的灵活性与自由。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