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带的孩子,又让他生病了?孩子生病时,也是考验家庭关系时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几天带着孩子去医院做雾化,边上也排排坐了不少宝宝,以及陪伴的爸爸妈妈或者老人们。原本在手机作用下尚安静的房间,突然响起了大声的斥责声,抬头一看,一位老人抱着七八个月大的宝宝在做雾化,宝宝一直在扭动,老人压的很辛苦。旁边的媳妇正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指着老人来斥责:医生都说了,雾化完要拍背,你为什么不给他拍,害他咳嗽一直不好,你怎么带的孩子啊!
老人一边努力摁着孩子挥动的手,一边努力把雾化的面罩摆好。媳妇说完,低头接着玩手机。两分钟后,看到孩子还在使劲挣扎,直接对着孩子的大腿拍了一巴掌,吼到:别动了,烦死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响亮的哭声。妈妈毫不在意旁人纷纷投来的眼光,继续低头一边飞快地刷着手机,一边骂骂咧咧。
孩子生病时,往往也是考验家庭关系的时候,有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体谅,有的则是互相指责,而往往被指责的都是付出最多最辛苦的那一个。
孩子生病时,为什么被指责的往往是付出最多的那个去医院时,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生病时,身边总是围着好几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即使是一点小感冒,也会兴师动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边心疼孩子,一边在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纠结原因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开始问责,是晚上踢被子了?白天带出去玩的时候吹风了?隔壁孩子也感冒传染过来了?于是,照顾孩子最多也最辛苦的那个人往往就被问责最多。“你怎么带的孩子,睡觉被子都不知道帮他盖好,跟你说多少次了,不要跟感冒的人一起玩。汗湿了就赶紧换衣服,不然就会生病,看看,又害他发烧了吧!”
被指责的人往往倍加内疚而无法反驳,因为孩子生病,付出最多照顾最多的人往往也最心疼孩子,看到孩子恹恹的也就最为内疚:要是我昨天不睡那么死就好了,要是邻居来玩的时候我拒绝就好了,要是生病的是我而不是孩子就好了。
孩子生病时,比起互相指责,这样做更合适《把话说的孩子心里去》一书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在这里生活、成长;习惯在这里养成;情感、是非、好坏、善恶,在这里点点。家庭最初及持续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和习惯养成等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在生病时,家庭成员的态度他能够直观感受到。用心照顾孩子的成员,也是跟孩子情感上最亲密的一员。当最亲密的人被指责时,孩子也会产生内疚感:是我不好,因为我的生病,让(妈妈)或者(外婆)或者(奶奶)受到了指责。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是非观,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无形中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比起互相指责,这样做更合适:
给照顾者多点体谅:孩子生病不是照顾者本身所希望发生的,除了精神上让照顾者觉得更难受外,也会让照顾者需要更多的体力消耗来照顾孩子。所以比起指责,给照顾者多点体谅更合适。
共同分担照顾责任孩子生病时,往往需要更多的照顾,也需要家庭成员给予更多的心理上的关爱。这时候,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多多协商,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让一直照顾的成员得以适当的休息。
做好更合理的家庭分工,让家庭关系更和谐孩子不是一个人的,而是父母需要共同承担责任给予照顾的。所以,把照顾孩子的责任单独丢给父亲或者母亲并不合适。同样,有老人帮忙的家庭之中,孩子也不完全是老人的责任,孩子的父母在工作以外也需要付出时间来陪伴孩子的成长。而在生活中,做好合理的家庭分工,让家庭成员尽量多地充分参与到孩子的照顾中来,不仅可以避免“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情况的出现,也可以让家庭关系变的更和谐。
今日互动话题:
孩子生病在所难免,你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是互相指责,还是互相体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