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每1个孩子的成长里,都要有过家家?
上周末和一群孩子作伴,同行有四宝(三女一男)。
刚开始他们一直在淘气包上玩蹦蹦床,突然男宝和其中一位女宝提议:“我来做爸爸,你做妈妈。我们来照顾两个小宝宝吧。”
于是扮演“爸爸和妈妈”的两位宝宝,分工合作:妈妈先照顾宝宝,爸爸出去买水果回来给宝宝吃。
“爸爸”将买回来的水果递给“妈妈”,两人再次分工负责一人喂一个宝宝。
吃完后,又开始分工一人哄睡一个宝宝,“爸爸”指导两宝宝应躺在哪里,怎么躺会舒服。
遇上“妈妈出门”,不在“家”时。“爸爸”便一人独担,一手臂搂一宝,轻言细语的成功将两宝“哄睡”。
我在淘气包外一直静静的观察,看到“爸爸”如此耐心的哄娃,由衷的夸他句:“哇,这位爸爸好有耐心和办法。看,你的宝宝们都睡着了。”
小男孩听到夸奖,笑得无比灿烂,笑容中带着自豪的成就感和小小的羞怯,可爱极了。
孩子们玩“爸爸妈妈”的游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这种游戏我们称之为“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儿童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因为它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儿童会将自己对角色的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自身对成人世界的一种认知。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便模仿这些活动,把它们迁移到游戏中。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再现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
幼儿园、教育机构中的娃娃家、职业体验角等区域设置就是为了满足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而创造的环境。
2岁后的孩子角色游戏意识就会开始萌芽,幼儿园中、大班时期是角色游戏的爆发期。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角色扮演的游戏绝非是简单的活动,而是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01
角色游戏能够培养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游戏通常是由多人组成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冲突。
例如角色分配、游戏主题、游戏类型、游戏中突发情况等。
所以当孩子们要顺利进行一个游戏时,就会想办法去排除这些障碍。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在锻炼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机会,建议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遇上这种情况时不要急于进行干涉,可以先让孩子们自行商量解决,若有困难再做适当调节。
02
角色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主动去学习。
能动性表现为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改造游戏。
能动性强的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作出积极的反应,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儿童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发挥了幼儿的能动性。
03
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儿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有些儿童扮演妈妈喂宝宝,会一边哼着歌,一边帮着宝宝穿衣服,然后把奶瓶放到宝宝的嘴里。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会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出很多新的内容,如试奶的温度、嘱咐宝宝乖乖喝奶等言语。以满足喂宝宝这个活动更多的丰富性和合理化。
04
角色游戏能够帮助孩子自我暗示,对过往不愉快经历进行自我修复。
举个简单而又常见的游戏,医生和病人。一般我们看到扮演医生的孩子会对扮演病人的孩子说:“没关系,一点也不疼的。忍一忍就好了。”
这些话其实也是在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经过这样一个职业体验,再面对打针时,通常能够不断的暗示自己“不疼”“没关系”,从而克服害怕心理。
若是家中有这样的宝宝,家长们不妨试试多和孩子玩这样的扮演游戏。
05
角色游戏能够帮助儿童形成去中心化的思维,促进社会交往能力。
在游戏中,儿童进行角色扮演时,需站在同伴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去完成同伴的行为和语言。
这个过程可以让儿童较自然地学会与他人感同身受,能够避免儿童产生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从而学会同理心。
同理心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儿童获得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文章作者简介:cherry娜,教育工作者,国家高级育婴师,愿用文字与你分享教育,分享爱。
本文首发cherry娜育儿公号(孩提之童),喜欢文章多多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