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亲子滋养:让孩子活出最好的样子》
闺蜜关系很好的小A和小C,在她们先后成为母亲之后,约会话题从吃喝玩乐、美妆穿搭,渐渐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我家的孩子……”。
这一前一后的省略号,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通常都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讨论的时候,她们有时开心庆幸,有时一脸无奈,又或者痛心疾首。她们都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想把孩子培养的更出色。
怎么才能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是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课题。凡是已经有了孩子的家长,都很难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避免“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说,这个话题偏偏又是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比较忌讳的。因为,这样的话题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触发孩子的逆反行为。
纵观现在的教育体系,不难发现:从孩子尚在母亲腹中,对孩子的教育就开始了,是为胎教;孩子出生后,一路经历幼教、小学、初中、大学,再然后进入社会工作,承担起家庭角色责任,再成为父母。
有没有发现:在这个人类经历的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一段专门的期间是用来学习如何当家长的。
怎样做家长才能更好的对孩子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呢?目前,没有一门学科能够非常系统和完整的指导我们成为优秀的家长。
学习做家长最初的课程,恐怕是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父母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么在没有接触到心理学、教育科学的知识的情况下,下一代的教养方式多半跟上一代雷同,有句话叫做“活成了父母的样子”,就是这种规律真切的现实映照。
现代社会,从事教育研究和知识理论普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和上一代人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完全可以通过网网络、书籍、培训等方式来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好家长?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呢?
心理学家陈禹安提出的亲子“滋养”的理论,是可供参考的。和之前我们看到一些理论不同的是,“亲子滋养”理论不仅仅是家长对子女单方面的教养,还从双方的角度进行互动的字样。没错,这种“亲子滋养”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并且体现在孩子对父母的滋养方面。
陈禹安从他和女儿的沟通中获得启示,将心理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养育实践结合,通过对比测试、提炼总结、加以融合,逐渐形成了“滋养”这个原创性的亲子养育核心理念,并发展处可以落地实施的方法论。
“滋养”理论,从人的基本感受和亲子关系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以“孩子的感受重要,父母的感受也重要”为内涵的滋养型父母的定义,并强调“弱势优先”原则,以消解父母先天性强势的负面影响。
同时将滋养型父母的具体功能细分为五大角色——安全基地、情绪容器、天然权威、超级玩伴、冲突陪练,并给出了不同角色之间调和与救济的具体方法。
“滋养”理论,还从心理底层剖析了不当养育育方式导致的“病态适应”对于家长及其孩子的负面影响,并揭示了几种常见却不易觉察的养育谬论,以警醒无知无觉的家长们。
陈禹安还在《亲子滋养:让孩子活出最好的样子》中,剖析了亲子关系的本质,将父母分为——控制型、放任型、冷漠型和滋养型四种类型,并分析了前三种类型的父母所做的不当养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最后还分析了我们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原因,提出了滋养型亲子关系的构建方案。
构建滋养型亲子关系,应该怎么做?为了构建有效的滋养型亲子关系,我们需要在“需求间隔、节奏校准和弱势优先”三原则的前提下,确认滋养型父母的养育目标:培养出一个“成功、幸福、与父母始终亲近”的孩子。
如果父母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视为长幼双方情感与精神发展的机遇,那么,双方就能建立起亲子之间的滋养关系。
为了养育出成功、幸福、与父母始终亲近的孩子,父母们就不能僵化自己的思维,要避免先入为主的预设,学会为自己的思维松绑,并调整自己的状态,通过“专心、耐心、童心”,以及“诚意和创意”来滋养孩子。
父母们要始终记得,以幸福为导向,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感受,要站到孩子的立场来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在滋养关系中,亲子双方的感受都能够得到表达和宣泄,相处会比较融洽。即便有冲突,也能够从众发现问题妥善处理。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不但可以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也能从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亲子双方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目前,以“滋养理论”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已经成为“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认证研修班”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在全国各地的亲子教育培训班、各学校的家长课堂、各种线上课堂广泛开讲。课上热烈互动激发出来的精华内容,也被陈禹安吸收、有机整合到了这本书中。
“滋养”已不仅仅是养育理论,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的养育实践。滋养,是不会让人后悔的教育方式,现在就开始滋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