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叫声寓意 求杜鹃鸟在古时的象征意义
杜鹃在古典诗歌中的寓意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布谷鸟叫声的意思是什么
布谷鸟有许多种,有一种从早春就开始叫了,在门前的大椿树上,“咕咕,咕咕”,想起来叫两声,懒洋洋的,让人产生春困的感觉。麦子刚秀穗,另一种布谷鸟就来了,它的叫声是“快黄快熟,快黄快熟”,白天或是夜晚,从远处飞来,在天空划过,扔下几句“快黄快熟”,一掠而过,又飞到远处的山林里,一声一声,催着麦子快熟。
求杜鹃鸟在古时的象征意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杜鹃的叫声在古诗中是悲伤的意思吗?
是的。
这有一个神话故事的: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
布谷鸟有什么寓意吗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杜宇也叫望帝,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后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话文释义: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
扩展资料:
关于布谷鸟的传说:
蜀国有位君主,叫杜宇,号望帝。望帝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的天府之国。这时,有一大群龙蛇鬼怪兴风作浪,使了妖术,把大石泥土堆成崇山峻岭,将万流归海的大水挡住了。水灾之大,直比大禹时期!望帝无能为力因而茶不思、饭不香,郁闷不已。
彼时,荆州一口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但修成人形后不久便死了。他的尸体顺水向西漂流,漂到岷山的时候,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自称叫做鳖灵跑去朝拜望帝。表示自己有能力治水。望帝大喜,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
鳖灵果然勇猛,把那些凶恶顽劣的龙蛇鬼怪制服。又着手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成了夔峡、巫峡、西陵陕等弯曲峡谷,终于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望帝见鳖灵的才干比自己高,就将王位禅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鳖灵做了国王,便是从帝。起初,从帝与民为善,但渐渐的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非常着急,寝食难安,半夜三更还在房里踱来踱去,想着劝导丛帝的办法。最后,他还是决定进宫去劝导丛帝。百姓知道望帝老王出山后自发的跟在后面,由此到宫殿前便是一支长长的队伍。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担心造反,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望帝心痛不已。
回西山后,望帝依然想办法规劝从帝。机缘巧合之下,他变成了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从西山飞进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丛帝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一心向善,以民为重。成为川蜀之地又一个好皇帝。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杜鹃鸟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杜宇
杜鹃鸣啼比喻什么意思
这句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是白居易听完曲子和歌女的自陈后,对自己被贬浔阳悲惨生活的描述。原文为“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意在以杜鹃与猿的叫声嘲咋反衬琵琶的动听,也是白居易对自己不幸处境的自嘲。(1)“杜鹃啼血”,是指杜鹃这种专情的鸟类,在配偶死去后,会不住的哀鸣,直至吐血而死。“杜鹃啼血”的意象被古人运用在诗中,常用来渲染悲凉凄冷的氛围,赞扬坚贞不渝的爱情,或是控诉现实。 (2)“猿哀鸣”,出自《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粘裳”。指的是三峡两岸的猿猴,叫声哀啭久绝,使羁旅的行人思念家乡而潸然泪下。李白曾反用其悲凉的调子,借以表达极喜之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过这也改变不了其本身凄凉的本意。
杜鹃象征什么
作为一种鸟,杜鹃这个诗歌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颇丰。同时,杜鹃还可指一种花,又叫杜鹃花,俗称映山红。因此花开时正值杜鹃啼鸣的季节,且杜鹃花的颜色红艳欲滴,故人们很自然把杜鹃“花”和杜鹃“鸟”联系起来。古有传说:杜鹃“鸟”叫声象“不如归,不如归”,鸣时滴血,血滴花红,这花就成“杜鹃花”。“蜀魂先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唐诗人韩偓咏杜鹃花的绝句就是咏叹了这一悱恻哀感的传说故事。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同样叙写了“杜鹃鸟”和“杜鹃花”的密切关系。因为这种密切关系,诗人们在诗文里很自然会由此联想到比,或者由比联想到此。如李白的《宣城还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春忆三巴。”这首诗写作者曾在宣城见杜鹃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在蜀常见的杜鹃鸟,引起了他对蜀中故地的回忆和眷恋。又如杨万里的《晓行杜鹃》:“泣露啼红做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诗人由杜鹃花想到杜鹃鸟,再联想到远行人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感动。“花”“鸟”同名,且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能激起读者类似的文学想象,“杜鹃”这个文学意象确实意味非凡。
为什么诗词中常运用杜鹃鸣叫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叫声像“不如归去”,历代诗词作家由其叫声引起的吟咏很多。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当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啼叫声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