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的吼声有多大,你就有多嫌弃自己
“妈,我考了98分!”小勇手里拿着一张数学试卷,蹦蹦跳跳地跑进了家门。
“你们班最高分多少分?”妈妈拿过试卷仔细地看了起来。
“100分!我们班有只有两个考了100分。”小勇兴奋地回答,看得出他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有两个都考了100分,你才考98分,有什么可高兴的。”妈妈兜头泼了儿子一盆冷水,小勇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你看这道题,不该错啊!把96看成了99,你眼睛看什么去了,就是这么马虎……”妈妈对小勇吼了起来,小勇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了下来,他委屈地望向窗外,就在十分钟之前,他还以为妈妈会表扬他。
相信这个场景在很多家庭都会上演,不少父母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理由是“这孩子太气人了”,把责任归咎于孩子,那么,真的都是孩子的错吗?不然!
对孩子大吼大叫错在谁?思想家卢梭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世界上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大吼大叫就是发脾气的典型表现之一,对孩子大吼大叫真的是孩子惹了我们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个心理学理论——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如下图所示: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同样的前因A,却能产生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通过一座桥梁B,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又因为在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 1和C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同一个班级里,同样是考98分的两个孩子,有的孩子会受到父母的表扬,有的孩子则会受到父母的批评,其原因就在于父母的“信念”是不同的,表扬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的这个成绩能排到班级前几名了,已经很不错了,值得称赞;批评的孩子的父母有可能追求完美,为丢了的两分感到可惜,因为容不得瑕疵,所以他们会批评孩子。
再比如,孩子淘气,把新买的小汽车拆得七零八落,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有钻研精神,是好事,当然就不会吼孩子了;有的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浪费东西,糟蹋钱,就一定会对孩子发脾气了。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由此不难看出,很多时候让我们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内心的“信念”所致。
我们吼孩子其实是无法接受自己苏东坡和佛印大师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打坐,有一天,两个人对坐了很久,佛印大师问苏东坡对面是什么,苏东坡并没有真正进入参禅的境界,眯着眼睛看了一眼大师,佛印大师又黑又胖,他便脱口而出,“我看到一堆狗屎。”然后,他又问佛印大师面前是什么,大师回答说:“我看到的是如来佛祖。”
佛印大师的回答让苏东坡非常开心,他觉得自己占了一个大便宜,他把大师说成是一堆狗屎,大师却认为他是如来佛祖,他越想越觉得可笑,回家便把此事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苏小妹一听就皱起了眉头,对哥哥说:“你输惨了,佛家讲的是心境,人心里想的是什么,看到的自然是什么,你看佛印狗屎一堆,证明自己就是一堆狗屎,佛印之所以看到如来佛祖,是因为他在自己心中就是如来。”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
佛家有句经典禅语:心中有佛,所见皆佛。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不是经常调侃“贼人眼里都是贼”嘛,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子的心理特征(如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以自己的心理去揣度别人的心理,认为别人也应会和自己有同样的特征。
比如,有的家长是教师,也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教师的职业;有的家长是完美主义者,也会严格要求孩子,对孩子犯一点错误,无法忍受;有的家长认为学音乐美术这些将来不会有大出息,所以,他们会反对孩子学音乐、美术等等。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说一说文中开头小勇的例子,因为小勇的妈妈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对小勇犯的错误无法接受,才会对他大发脾气,也就是说小勇妈妈把对自己的要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也应该和自己一样追求完美,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允许有半点差错。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所谓的好坏只不过是我们看待的角度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的结论罢了。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下次再想对孩子发火时,我们就应该先思考一个问题:是孩子真的错了,还是我们误把自己的标准、要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呢?
其次,我们要明白人与人是不同的,尤其是孩子,孩子受生活经验、思维、认知等的限制,他们看待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偏差,他们也不会向我们那样能够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深入,有一些幼稚的想法是正常的。如果我们能够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去沟通,我们就不会对孩子大呼小叫了。
相关文章
- 嫌弃孩子“帮倒忙”?拒绝数落=按下成长暂停键,很多家长不自知
- 嫌弃孩子是“四脚吞金兽”?有娃后家里越来越穷,主要和父亲有关
- 孩子嫌弃家境怎么办,父母一定要这样传达,让她努力成长
- 孩子有这三种表现,说明他开始“嫌弃”你了,孩大不由爹娘呀
- 孩子脏兮兮,家长先别急着嫌弃,要留“脏空间”给孩子成长
- 32岁宝妈产后受损,失禁三年被嫌弃三年,丈夫:不就是生个孩子吗
- “你家孩子是不是话多”,儿子被同学嫌弃,对方家长发来质问
- “你穿成那样,不要来学校接我,”嫌弃父母的孩子,究竟是啥心理
- “孩子都上幼儿园了,你咋还不去上班?”宝妈照顾一家人仍被嫌弃
- 别急着嫌弃你家的熊孩子,来挖掘一下他们身上的宝藏
- 女孩子经常有这3种行为,家长不要嫌弃,以后都是她的福气
- 妈妈参加家长会,被老师嫌弃让孩子丢脸,这些事情家长要注意
- 宝爸“全副武装”给孩子换尿布,网友:自己的娃,还嫌弃?
- 容易被孩子嫌弃的宝妈,身上多半有这三个特征,快来看你中了吗?
- 幼儿园留亲子作业,爷爷帮助被老师嫌弃:如何对待孩子的亲子作业
- 情商低的妈妈才爱发这样的朋友圈,招人嫌弃,孩子也跟着受累
- 父母会嫌弃孩子身上有异味吗?
- 老人带孩子,为什么总有些弊端被儿子媳妇嫌弃?
- 辅导孩子作业接近崩溃,高亢的吼声惊动邻居,怎样“戒吼”?
- 这样的妈妈活得辛苦又卑微,长大还会被孩子嫌弃,希望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