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儿童故事视频 孔融让梨故事动作简介
儿童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翻译为白话孔融四岁的时候,和自己的兄弟一起吃梨,孔融自己拿了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小的,孔融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让梨,《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扩展资料:
孔融让梨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了。孔融让梨,是指孔融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儿童故事孔融让梨解读
儿童故事孔融让梨解读
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我为大家分享的儿童故事孔融让梨解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拓展知识: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子。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据史传,孔融4岁时,与诸兄一起食梨,总是取最小的。大人问他什么原因,孔融回答道:“我小,应当拿小的。”宗族都很诧异。另据史载,孔融10岁时他随父进京,闻河南尹李膺清节直亮,打算造访。但李膺以简重自居,非当世名人及通家子弟不予接见。孔融就以李膺通家子弟入谒。当李膺问他“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令在座之人无不叹服。有太中大夫陈炜者,迟至,闻之不屑,说:“人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孔融应声答道:“听你说话,你小时候不是很聪明么?”李膺大笑,称他日后必有大成。
孔融16岁时,其兄孔褒的好友张俭因触犯了中常侍侯览而被朝廷缉捕。张俭亡命孔家,恰巧孔褒不在,孔融问清缘由,毅然作主将张俭藏之家中。后来事发,孔融与孔褒一同入狱,孔融言“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孔褒言“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审问的官吏问其母,其母则说:“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最后郡县不能决,上请于朝廷,朝廷将孔褒治罪,孔融得免。从此,孔融的名声更大。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侯,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建安年间出了七位著名的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号称建安“七子”,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他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可见时人对于他文学价值的认知。建安“七子”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孔融的贡献在于他独树一帜的散文。
《三字经》中言:“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不光做到了为兄让梨,还做到了为兄顶过。兄弟深情,几无可比。重温孔融让梨的故事,在精神坐标日下的现时,有着现实的价值意义。
;孔融让梨故事动作简介
展开全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转
儿童睡前成语故事《孔融让梨》
古时候呀有个孩子叫孔融, 他非常的聪明, 才四岁就认识了很多字, 大家都说他是小神童, 有一天他正在爸爸的书房里玩, 忽然, 他的哥哥和姐姐跑了过来, 高兴地对他说, 孔融孔融, 爸爸买了好多梨子, 又大又黄肯定很好吃, 咱们快去吃吧, 孔融听了也很高兴就跟着哥哥姐姐跑到了客厅里, 客厅的桌子上呀, 果然放着一盘刚洗过的梨子, 有大有小, 全都水灵灵, 黄澄澄的可诱人了, 哥哥一看赶紧拿了一个最大的还大声说, 哈哈, 我要是这只最大的姐姐一看也叫了起来, 不行不行, 我也要吃最大可是最大的梨子只有一个呀, 于是哥哥姐姐就争了起来, 他们争来争去半天也没争出个结果, 就找来爸爸让他来分, 这时, 爸爸见孔融在一旁老老实实的站着就问了孔融啊, 你怎么没跟哥哥姐姐抢啊, 孔融睁着一双大眼睛对爸爸说, 大梨小梨都一样, 我呀, 只要有梨吃就行了, 爸爸听了非常高兴就说哦, 那好, 你就把这盘梨子分一下吧, 分梨子, 这可不太好办, 万一分不好, 哥哥姐姐又要吵架了, 孔融嘟着一张小嘴巴, 想呀想呀, 很快就想出个好办法, 只见他拿了, 爸的那个梨子走到爸爸面前说爸爸您吃这个剩下的三个梨子呀, 有两个不大不小的孔融就把他们拿给了哥哥和姐姐那个最小的梨子呢, 所以呀应该吃最大的梨子, 爸爸听了点点头, 又问, 那为什么哥哥和姐姐吃大点的你却是最小的呢, 哥哥姐姐一样大, 这两个梨子呢也一样大, 把这两个分给哥哥和姐姐他们呀就不会争了, 我呢是最小的正好吃这个小梨子, 爸爸一听满意地笑了起来, 没过多长时间, 孔融让梨的事啊就被大家给传开了, 家都说孔融啊是个又聪明又懂事的孩子,
融4岁能让梨的故事是
孔融让梨的故事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经典益智儿童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六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延伸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孔融让梨典故
四岁的孔融就懂得了谦让的道理,把大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吃,小朋友们也要学习孔融让梨的这种精神。大家清楚孔融让梨的典故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孔融让梨典故,供大家阅读!
孔融让梨典故 篇1
孔融让梨典故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解释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造句
1、《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它讲的是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梨,而自己却挑选最小的。
2、希望你如孔融让梨般知礼,有孙叔敖砍蛇般的勇气,与司马光砸缸的智慧可比,比区寄预谋杀敌还要心细。智勇无敌,必成大器!儿童节快乐!
3、周礼国学文明载,先祖懿德泽后脉;孔融让梨仁义怀,丹心效国忠长在;为人师表臻至善,桃李芬芳处处开;正气修身扬四海,文明短信报春来!
4、文明修身,礼仪情长。兼容并蓄,和睦安康。孔融让梨,少小惟善。珍爱食粮,美德弘扬。诚信经商,地广天宽;中华精神,万古流芳;华夏百年,不朽辉煌!
5、我给宝宝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我问他‘宝宝你觉得孔融这小朋友好不好?’宝宝撇撇嘴说‘一个傻孩子有什么好不好的。’我‘……’。
6、他们的观点是,既然学完了《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
7、我们从小受到“孔融让梨”式的教育,父母老师们都告诉我们,要有谦让的`精神,处处让着别人。
8、我们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却来反思该不该把这个故事再讲下去。
9、我们只知道去宣传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这样的生活事迹,去展现他们的美德与聪颖。
10、源于济宁市的传统德育故事《孔融让梨》将登上“国家名片”。
11、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一字一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父亲从小对我——他这个小儿子的特别家训。
12、北京市发行《孔融让梨》纪念邮票首日封。
13、但是,平陆县的这对双胞胎兄弟,却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因为家境贫穷,无奈互相推让演绎了现代版的“孔融让梨”。
14、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委”李鸿源(中)、“立委”李鸿钧(左)这对兄弟档,在老妈“孔融让梨”的指示下,质询时“兄友弟恭”。
15、西安的常氏三兄弟都没房住,却要将合力新买的一套大房子让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姐姐——现代版“孔融让梨”。
16、每当劳作空隙,养母把小喜子抱在怀里便开始讲起故事,讲得最多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什么王祥卧冰啦,郭巨埋儿啦,此外,还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17、六年级学生杨秀夫,一次他的父亲从广州带回几个大芒果,小杨忽然想到“孔融让梨”的故事。
18、本报济南4月12日讯记者今天从济南市邮政部门获悉,源于我省的传统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将“走上”邮票,并在今年“六一”节在济南举行首发式。
19、昨天,成都商报记者在一所小学做了一个调查,分别在一年级和三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近百名学生,请他们来完成“孔融让梨”的语文题目。
20、《中国青年报》(2015年07月18日01版)7月17日,童学馆的孩子通过体验“孔融让梨”的故事,感知谦让美德。
21、近日在诸多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一份失落的传统文化名单”,其中就有“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典故 篇2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意思是: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典故 篇3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简介】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让梨典故 篇4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哪里还会产生怨恨呢?与人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消失了。
〔故事〕 孔融让梨
汉朝时,有个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见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就故意问孔融说:“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呢,他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才四岁,就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称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