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进行惩罚教育的五个要点
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互动学习的过程,也是他探索自我与他人边界,构建自我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构建“我是谁”,定位个人与周围的关系,这个过程,出现一些过分的行为在所难免。
当孩子出现一些与社会普遍期许偏差过大的行为,或者做的事情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时,家长要进行教育和矫正,改变不良行为,这期间许多时候要用到惩罚。惩罚是个双刃剑,用好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用不好也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这里探讨几个惩罚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一、启动惩罚手段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感受他行为背后的心理
【现象】有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会边吃边玩,甚至会把餐具扔到地上。
【家长应对】第一种家长:有些家长感到生气,会出声制止,甚至恐吓,“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第二种家长:拿过来饭菜直接喂,填到肚子里了事儿。
第三种家长:干脆不让吃了,把饭菜收掉,留下委屈惶恐的孩子。
这三种做法,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第一种情况的孩子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因为害怕被抛弃被不喜欢会慢慢的发展讨好父母的方式。第二种方式,孩子会认为吃饭并不是他的事情,是家人强加给他的。第三种则孩子理解不了,为什么突然间没有饭吃了,堆积许多负面情绪。
比较好的做法是,问问孩子是不是不饿,如果不饿可以先不要吃,请他离开餐桌。如果是因为有积压的情绪,有什么想法需要表达,可以先吃饭,之后专门找个时间和爸爸妈妈交流。让孩子选择。
二、准备启动惩罚手段前,先提出警告,并告诉如果再发生,会出现什么样的惩罚内容
当你觉得孩子的一些行为有些过分的时候,先不要急于惩罚,或者直接训斥、批评,而是要清楚的告诉孩子,他的那些行为是过分的,已经给爸妈或者周围造成了干扰或破坏,再这样下去,会让他接受怎样的惩罚。
比如一个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儿童,你可以告诉他“打架容易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你必须马上停止,如果你继续,我会停掉你一个月的零花钱,并且马上与你隔离5分钟”。当然,惩罚内容要视行为的严重性而确定。
另外,启动隔离惩罚时,需要注意这几点。
1、立刻执行,最好是在决定进行惩罚之后就开始执行。
2、隔离时间可以参照“1岁一分钟”的原则,也就是几岁的儿童执行几分钟的惩罚,整体来讲不宜超过十分钟。
3、隔离环境要安全温暖有灯光,但没有更多刺激物,也就是找个无聊的环境。
三、启动惩罚手段时,温柔的坚持,“我爱你,但这个责任需要你承担”
幼儿因为好奇,因为对物权的概念不明晰,常常有想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想法且付诸行动。有些小朋友也会偷偷拿家长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什么小偷的帽子,也不要简单粗暴的说偷东西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言语上的评判对孩子来讲意义不大,让他学会承担自己行为之后的结果对减少这样的行为则更有有效。
如果家里的幼儿悄悄拿了别人的财物,除了讲解物品的归属关系外,要陪着孩子把不属于他的东西归还人家,并道歉。许多孩子肯定不愿意去做,但家长要温柔的坚持,并陪着孩子一起去做,“我爱你,但这个责任需要你承担,并且我会你一起承担”。
当然这个过程,还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感受,他拿走的物品的小主人如果发现了自己的东西不见了,会有什么感受。那如果别人拿了他的东西,他会怎样等。
四、惩罚的过程要坚定,家长半途而废,则孩子会开始动脑筋去想逃避惩罚的方法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确实给家长和其他人带来了麻烦并没有改正的想法,你决定使用劳动惩罚或者体罚,确定的惩罚方案就一定要执行下去。
比如,惩罚内容是你让孩子洗碗一个星期。如果洗了3天,孩子就开始叫苦连天,祖辈或者你觉得心疼孩子,帮孩子减了期限,甚至替孩子去做了。那这个惩罚就中断了,这次的教育效果基本就是无效的。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和你们之间的约定的效力大打折扣。之后再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心中已经有了经验和预期,就算是他犯错了,就算是要进行惩罚,他也不用承担那具体的后果。也就是说,他再次出现干扰或者破坏性行为的成本预期降低了,他心理的那个界限就会宽松起来,也就容易继续做些不被家人或者社会认同的行为。
五、尽量不要在公共场合惩罚孩子
公共场合惩罚孩子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且公共场合环境嘈杂,人员众多,不是家庭教育的场所。如果孩子在商场里面因为某个玩具哭闹不止,可以和孩子协商找个地方讨论下这个玩具。年幼的孩子可以直接抱到一个安静人少的环境中来进行教育。如果孩子耍赖,最好温柔但坚定的陪伴左右,冷处理其哭闹行为,不要打骂或者批评威胁指责不是好孩子等。
另外,执行惩罚措施后,事情就过去了,下次遇到事件继续新的一轮沟通、引导或者惩罚,不翻旧账,不总是提你上次怎样怎样,更不要嘲笑孩子的错误或者被惩罚时候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