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4岁的小侄女一直偏爱“爸爸”,这些原因要知道?

2019-09-07 02:52:03孕产
4岁的小侄女一直偏爱“爸爸”,这些原因要知道?
"

“本文由作者原创,欢迎转发与分享”

小侄女鸣鸣(化名)最喜欢和爸爸在一起,不管是出去玩,还是吃饭睡觉,都跟在爸爸的身后。

有的时候爸爸出去办事都要悄悄溜走,鸣鸣发现后通常大哭一顿。如果晚上爸爸在家加班到很晚,鸣鸣也陪在身边,直到爸爸睡觉为止。

这让嫂子很尴尬,虽然全职带侄女,但是侄女一直偏爱爸爸,是不是小侄女天生就“好色”?结果当然不是。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应该很常见,如,表弟虽然从小跟妈妈的时间长,但是内心还是跟爸爸比较亲,做什么事情都想着爸爸。

孩子的这种“偏爱”有的时候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付出较多的一方,让爸爸或者妈妈产生“妒忌”的心理。

心理学上,把这种“喜欢爸爸,讨厌妈妈”的现象叫做“恋父情结”。

NO1.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 口唇期(0~1.5岁):

这个阶段,宝宝主要通过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如果宝宝在此阶段没有得到满足,成年后可能表现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行为,甚至在性格上表现的悲观、依赖、洁癖。

2) 肛门期(1.5~2岁):

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对宝宝进行卫生习惯的训练,如“如厕训练”。当然,如果这个阶段对孩子的要求过于高,可能会导致孩子成年后的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的性格。

3) 生殖器期(3~5岁):

幼儿在此阶段已经能分辨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的异性者作为自己的倾慕对象。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现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从出生到5岁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3~5岁的宝宝,他们对自己的“性器管”比较敏感。

在此阶段,男宝宝很容易产生“恋母情结”,女宝宝很容易产生“恋父情结”,难道人类从小就懂得“异性吸引”?

NO2.那么宝宝偏爱父母的原因是什么呢?

1、在婴幼儿期宝爸和宝妈对宝宝付出的爱不平衡导致的。

鸣鸣从小喝奶粉长大,从小晚上饿了大多数是爸爸从床上爬起来喂奶粉,哄睡觉。

妈妈虽然负责白天照顾,但是较少跟鸣鸣互动,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刷手机上。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出发,“恋父情结”是由于父亲过于“溺爱”或母爱严重不足导致的。因此,宝宝需要父母双方均衡的爱才能正常的健康成长。

2、3~5是孩子的认知发展关键期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也可能会导致宝宝“偏爱”父母的现象产生。3~5岁的宝宝处于人格发展的“性器期”,此阶段的孩子对不同的性别充满了好奇,常常被不同的性别角色吸引。

加上中国式的父母缺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观念,习惯性回避宝宝有关“性别”的疑问,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宝宝“性别”认知的发展。

使宝宝的“性别认知”达不到应该有的水平,这种情况也会导致男宝宝的“恋母情结”或女宝宝的“恋父情结”。

3、幼儿园幼教老师的性别比例其实也会影响到宝宝的性别角色认知,从而侧面影响孩子的“偏爱”行为。

据大家所知,幼儿园是“女老师”的国度,很少有男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学校做幼教的,幼儿园幼教老师的性别失衡已经是目前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

在国际上,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男幼师的比例不超过10%,中国的形式可能更为严峻,如在某次上海市的幼师培训报名中,当天有110名报名者,但只有1名男老师参加。

于此同时,大家也可能关注到,特别是在大城市(如上海),男宝宝表现的如“乖乖女”,女宝宝反而表现的如“假小子”。

因此,幼儿园老师的性别比例也同样会影响到宝宝的“性别认同”。

4、宝宝衣服玩具款式的选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

在《学前儿童性别取向服装投射测验的编制》的研究结果中可了解到,“任由自己的喜好给男孩儿着女装,女孩儿着男装,这一行为会严重干扰了儿童自身的性别美感意识,并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其性别角色行为”。

同样,玩具颜色,玩具款式的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如给男宝宝买毛绒布偶,给女宝宝买玩具手枪等。

曾经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妈妈带着3岁的男宝宝,在与宝宝互动的过程中注意到,每当宝宝不开心的时候妈妈总是会拿出毛茸茸的布偶。

宝宝拥抱和亲昵过毛茸茸的布偶就会表现出“女宝宝”式的开心和笑容,这种笑容会让身边的人感觉到这位男宝宝身上有太多的女性特质。

相信,不恰当的玩具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位男宝宝的性别认知。

一般来说,婴幼儿期的宝宝表现出适度的恋父或恋母行为,实属正常现象,在安全的依恋基础上,表现出现适度的恋父或恋母情结,对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和宝宝的社会性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男宝宝能从母亲身上学到温柔、细致等女性的性格和气质,而女宝宝能从父亲那里学到坚强、担当、阳刚等男性的性格和气质。

但如果宝宝出现过度“偏爱”父亲或母亲的情况,不仅容易产生如性别认同障碍,即“男不男,女不女”等性心理问题,而且会阻碍宝宝与同性父母、同龄人的感情交流,进而影响宝宝以后的异性交往行为及婚姻生活。

NO3.如何正确看待宝宝成长中的“偏爱”现象,引导宝宝与父母正确地进行情感交流呢?宝爸宝妈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父母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应该合理分配时间和职责,给宝宝均衡的爱。

不要一方全程付出,一方推卸责任,更不要为了争夺宝宝的喜爱而故意迎合孩子的要求。

对于上述鸣鸣的案例,个人觉得妈妈应该多承担应有的责任,爸爸应该多在宝宝面前称赞妈妈的优点,促进宝宝对妈妈的正向认知。

二:正确的性别教育是形成孩子正确“性别认知”前提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带宝宝参加户外运动和游戏,如游泳,过家家等,通过活动参与的形式促使宝宝感悟性别的不同。

如果宝宝对异性产生了好奇,父母一定不要刻意回避,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给宝宝合理的解释。

三:在幼儿园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关注幼教的性别比例,而非学校名气的大小。

优质的幼儿园通常会从宝宝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配备不同性别比例的老师。在当今社会,幼儿园男老师非常稀缺,但是男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男老师能够培养孩子阳刚的个性,能调动孩子好动的天性,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从人格的角度出发,男性教师更能够协助家长培养孩子们自信,勇敢,坚强的良好性格。

四:给孩子选择适合其性别角色发展的物品。

在玩具的选择上,尽量避免给男孩子买毛茸茸的玩具,可以多一些小汽车,积木,遥控车之类的。

在女宝宝的玩具选择上,反而应该多避免以上的玩具,应该多一些毛绒卡通布偶,白雪公主等,当然女性化漂亮的服装,可爱的头饰及发型也是不可以缺少的。

同样,在户外活动,游戏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不同,男宝宝应该多参加一些能锻炼其阳刚之气的户外活动,女宝宝应该多参加舞蹈,艺术能提升内在素养的活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健康的家庭教育。

了解过很多长大后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孩子,他们中大多数的问题来源于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养方式。

但由于父母的不关注,不反省,不改变,导致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困惑。

NO4.因此家庭环境真的很重要,在这里,我想再次给父母们一些建议。

一:给孩子均衡的爱,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希望家长能多一点养娃常识,成为娃身边合格的人生引导师。

三:对于孩子的成长,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应该让娃多掌握一点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技能。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