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不合理的“标签效应”,3个步骤让孩子重拾自信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家长这样责怪孩子:
“你怎么这么笨,为什么一点小事也做不好?”
“你这么不认真,这次考试肯定又考不好了!”
“你能不能自信一点,怎么一点小事就紧张成这样……”
生活中,相信很多家长都说过类似的话,孩子只要不认真,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家长就会责怪孩子,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变得越来越没自信,或许很多家长也发现了孩子不自信的事实,可是他们却并不了解孩子不自信的本质,是因为自己平时的那些责怪的话,给孩子贴上了不自信的标签。
什么是“贴标签”?
1973年心理学家克劳特曾经根据实验结果做出了推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与标签一致的行为现象,便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也就是说,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的不是成绩差、能力低,也不是做事不认真,而是家长长期以来一直给孩子贴上了让他们不自信的标签,导致他们做出与标签一致的行为。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让孩子重拾自信心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心理学家克劳特的“贴标签效应”,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重拾自信心。
0、“标签效应”到底影响了什么?“标签效应”之所以能够给孩子带来如此大的改变,是因为它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这样解释“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他指出在积极的暗示下,会增加他们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相反,在消极情绪的强化下,会不自觉地产生不自信的反应。
而当孩子被贴上了诸多标签后,如果这些标签过于负面,那么会直接影响她们的自我效能感,让她们慢慢地放弃自己现有的行为,继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校园里有两株植物,它们凭借着身强体健、适应性强的优势,在校园的花园里挺立着,有一个孩子因为没有朋友,所以每次她都会把自己的垃圾情绪传达给植物,家长和老师如何责骂她,她就原话传达给其中一株植物:“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做!”“你这样,还不如死了的好!”……
故事的结果大家一定都猜到了,经常听孩子责骂的植物慢慢地变得没有生机,这就是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典型后果,而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常常发生在孩子的身上。
当孩子一次考试因为没有用心准备,结果考差了,鼓足勇气告诉你时,你却愤怒地把试卷撕碎,大骂他是笨蛋!那么下一次再考试,无论有没有准备,他都会觉得自己一定考不好……
类似的情况会反应到其他事情上,因为那些“做不好”的标签,让他们无法自信地去完成任何一件事,而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越来越低,当他们还没开始做某件事时,就已经对事情的结果做出了否定的判断,认为自己一定不可以。
有些家长或许觉得自己也就是吓吓孩子,给他一些暗示,可是这些暗示要建立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大部分的孩子都会选择性忽视父母责骂中的暗示,而是全盘接受父母责骂的那些言语,并牢牢记在心里。
所以,优秀的父母,从来不会使用“负面标签”去暗示孩子,而是用积极的鼓励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获得自我效能感。
02、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孩子,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在生活中,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孩子,不仅仅表现为极度不自信,还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反应:
1、破罐子破摔,丧失上进心
有些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标签”,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万事与父母、老师对着干,随便你怎么责骂,他们都无动于衷,最后成了父母老师眼中彻彻底底的“坏孩子”。
儿童绘本《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爱德华是一个很普通的小男孩,他有世界上所有男孩的优点,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有时会踢东西。可是家长对他说:“爱德华,你好粗鲁。你老是踢东踢西的。你是世界上最粗鲁的男孩。”结果爱德华变得更加粗鲁,甚至是做出一些更加让人讨厌的事情。
在生活中,相信人多父母会发现,之前孩子虽然成绩差,但是一直还在努力地学习,但是慢慢地便自暴自弃,再也不愿意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原因就是“负面标签”让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不被接受、鼓励的情况下,他们只能用这种自暴自弃来缓解内心的伤害,以此来引起关注。
2、内向胆怯,不敢勇敢表达自己
很多家长,经常在孩子不认识的熟人面前称赞别人家的孩子,并顺带“嫌弃”一下自己的孩子:“我们邻居家的孩子真的太棒了,成绩好性格也好,你看我家的孩子,啥都不行”
殊不知,这样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不爱说话,因为孩子的“负面标签”一旦被更多人知道,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产生以偏概全的否定印象。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两个同样成绩差但是都擅长画画的孩子在不同的环境里成长,一个经常面对父母的责骂否定,另外一个则在正常的环境下成长,两年后,被父母责骂否定的孩子已经不再画画,而另外一个已经拿到了小学生组的画画一等奖!第一个孩子就对自己产生了以偏概全的否定印象。
简单来说,当孩子的一方面被否定时,她会对自己的一切都全盘否定,觉得自己就是父母口中“啥啥不会”的孩子,继而变得内向胆怯,再也不敢轻易去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
3、没有好奇心,感兴趣的事情变少了
很多家长责骂自己的孩子好奇心重,唯独对学习不敢兴趣,经常因此来责骂孩子,后来他们觉得上学的路走不通,学习一些其他的技能也好,可是孩子却很奇怪,之前非常愿意去学,但是突然就没了兴致,怎么劝都不愿意再尝试,关于这一现象,可以用“受害人心理”来解释。
关于受害人心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妈妈责骂孩子不爱吃饭就爱吃炸鸡,后来孩子因为不喜欢吃饭而变得越来越瘦,妈妈担心他就买来孩子喜欢吃的炸鸡,结果孩子却突然不喜欢吃炸鸡了,因为他害怕妈妈再次责怪他。
当孩子原本的兴致被父母破坏后,便会产生“受害人心理”,觉得再次产生兴致时,依旧会被父母责骂,与其再次被责骂,不如索性什么都不做!
所以,父母给孩子贴上的“负面标签”不仅仅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还促使孩子产生一系列的负面行为和心理。这些“负面标签”带来的后果,应该成为每一位父母的警钟,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语言,不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03、拒绝“负面标签”,提高孩子自我效能感,3个步骤帮助孩子重拾自信心当孩子身上被贴上“负面标签”已久时,要想及时挽救孩子的自信心,就需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这样才能够拥有对抗不自信的有力武器。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激励孩子,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心理学中的“三步走”方法,或许可以帮助你:
1、拒绝“负面标签”,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机制”
负面标签给孩子带来的是不自信,而正面标签对孩子建立自信机制却又很大的帮助,语言的魅力要远比我们想象中厉害许多。当孩子因为“负面标签”产生太多的挫败感、自卑感时,父母要及时地帮孩子重新建立“自信机制”。
不过很多家长容易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地夸赞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在适应了之前的责骂后,并不能快速地适应到充满夸赞的环境里,所以父母的称赞要适量,给孩子一个转变、喘息的空间。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改变原本那些不自信的心理及行为。
2、帮助孩子重拾好奇心,多维度发展“自信机制”
好奇心是孩子内心能够得到满足的一个内驱力,当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产生好奇心,并因此做出正确的选择时,家长要及时地鼓励并用实际行动去支持。
这样孩子不仅在心理上得到了自我满足,又从行为上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在这种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地给予自己肯定,让自己保持好奇心,慢慢地学会通过多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发展“自信机制”。
3、家里家外保持一致的教育行为,强化形成的“自信机制”
生活中,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家长在家里时对自己的孩子会比较宽容,可是当孩子在外面犯了错误,劈头盖脸、先入为主地就问责自己的孩子,后来发现不是孩子的错,便跟孩子道歉。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在家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瞬间被攻陷的一点也不剩,所以家长要明白,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过程并不是单单在一个时间段内去强化,而是要持续、循序渐进地慢慢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加稳定的“自信机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提出有名的“期待效应”,意思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其实指的就是那些本身能够有信心做好一切事情的孩子,却因为被贴上了“负面标签”后,而变得极度不自信,最终也无法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当我们了解了“贴标签”效应后,意识到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的危害后,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时地通过这三个步骤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机制”,让孩子获得满满的自信力,从而更加自信、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