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慎用“孩子优先”——从行为上审视孩子的心理状态

2019-09-06 08:26:03孕产
文丨福林妈咪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降临,让我们如获至宝。而因为这些重视产生的“优先权”,在确保孩子得到足够重视的同事,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冲击。
"

文丨福林妈咪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降临,让我们如获至宝。

对于夫妻来说,一个新生命的来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向往。

无形中,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成为最为重要的存在。而因为这些重视产生的“优先权”,在确保孩子得到足够重视的同事,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冲击。

而我要告诉你的是:孩子可以有“优先权”但必须要慎重。

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赵先生给八十岁父亲过生日,宴会刚刚开始,就出现了问题。

七岁的儿子华华一定要坐在寿星的座位上,而且还要第一个吹蜡烛,切蛋糕。虽然爷爷并不在意,但面对华华的胡搅蛮缠,一众亲朋好友多少有些尴尬。

再举一个例子:

课堂上,林林看到同桌的作业本上得到了两个红心,而自己的本子上只有一颗红心。他不知道哪里来的怒气,拿起同桌的作业本撕了个粉碎。

事后老师批评林林的时候,他也很后悔,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觉得生气。”

这两个例子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或许你认为,华华的行为不算过分。孩子嘛任性一些,淘气一些,家长还是可以接受的。况且作为生日宴会的主角,爷爷不也没有责怪华华的意思么?

但是你会发现,如果华华的这种行为继续发展,有可能就会产生跟林林一样的行为。

生日宴会上没有人阻止他,如果有人阻止他?他会平静的接受,还是会像林林那样激烈的反抗?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把孩子摆在了“第一优先”的位置,孩子也产生了“我就是优先权”的认识。

由此以来,华华认为即便是爷爷的生日,他也有绝对的优先权。所以,无理要求出现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第一优先”的权利,让看到同桌获得两颗爱心的林林产生了情绪上的极大不满,进而引发了过激行为。

总结来说,导致这两种行为的原因,不是孩子淘气,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或者说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让孩子的行为、认知产生了偏差。

孩子的确失控了,是我们的“第一优先”让孩子无法遏制的失控了。

那么,“第一优先”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哪些影响?

1. 错误的预估,产生错误的认知

在父母眼里,孩子是“第一优先”,当孩子习惯了这种优越感,那么,在孩子的意识中,他迫切的需要成为所有人的“第一优先”。

于是便产生了“父母爱我——所有人都得爱我”“父母惯着我——所有人都得惯着我”“我在家里是第一——我在任何地方都是第一”的转变。

这无疑是对形势的错误预估,也无疑始终错误的认知。

2. 无法承受的心里逆差

在父母眼里你是“第一优先”,而在别人眼里,你无法获得这样的优越权限。当孩子对“第一优先”已经产生强烈依赖感的时候,现实会形成强烈的反差。

就像林林那样,在他看来,老师给了通州两颗爱心,是对他“第一优先”的极大冲撞。这种巨大的现实反差,让孩子产生了强雷的心里逆差。

于是,林林不自觉的爆发了。

3. 叛逆,不服从管教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一个时时处处都处在“第一优先”位置上的孩子,他的情绪波动总是很大。

只要有人冲击了他“第一优先”的位置,或者有人打破了他的优先地位,内心的极大不满,会让孩子的行为产生偏差。

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叛逆,不服从管教。

第一优先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这种不适合的高度,会对孩子的幼小心灵产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那么,作为父母一方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或者说,我们如何把握孩子优先的“度”?

1. 对孩子不能第一优先,对教育需要第一优先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不能把孩子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上,这会让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变弱,也会极大的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

然而,对孩子的教育,却要引起我们绝对的重视。

尤其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做到“第一优先”。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孟母三迁。

2. 尊重是优先的前提

虽然我们不能将孩子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上,但不得不说,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不需要优先考虑孩子的需求。比如,生活习惯、电视节目选择……

对于其他非必要的内容,我们需要注意到,孩子获得这些优先的前提是,尊重。

要让孩子知道,他能获得这些优先权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需要为此付出努力和回报的。

比如,玩具的选择,孩子当然有优先选择权。

但前提是孩子用了尊重父母的方式和要求。

3. 不要处处优先

对于任何父母来说,孩子都足够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处处给孩子优先权利就是对孩子的维护和支持。甚至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些“优先”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损害。

比如,在孩子们分享玩具的时候,在集体生活中的时候。

如果你的孩子在跟别的孩子争抢玩具,而你还要保持孩子的优先权利,你无疑在给孩子树立负面榜样。

4. 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优先考虑孩子,有些时候我们无法优先考虑孩子。面对这些不同,我们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角色的转变必然意味着心里需求的转变,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适时的引导孩子,解除负面情绪十分重要。

孩子的需求不是“第一优先”,但依旧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寻求的关注。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种“度”的把握。

在关注孩子心理状态的前提下,真正理解孩子心理上的寻求,找到孩子真正想要的。这比时时刻刻将孩子摆在“第一优先”的位置上,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欢迎加入福林妈咪粉丝圈,来和育儿大咖还有志同道合的宝妈们一起来交流育儿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