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分的国产片,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
现在的孩子很脆弱,不能管、打、骂,如今年四月份,上海一母亲在车内教训了孩子几句,孩子受不了跳桥自杀。
再比如大热的《小欢喜》里的乔英子,因高考临近,母亲对她的管教过于严格,她便以跳海摆脱。
这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对于8090后来说,是很稀松平常的,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就应该打骂,快高考了,就应该紧一点。
成长于这个阶段的8090后也很习惯这样的教育,他们很少去自杀、自残以寻求自由,而是接受这样的教育。
耳濡目染中他们为人父母后便会延续上一辈人的教育,可是渐渐的发现,他们小时候经受的那种教育似乎对现在的孩子很难如法炮制。
所以,很多家长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我们那时候都是打骂出来的,比较容易管教但是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不知怎么教育。”
可教育的改变又需几代人的改观,而非一代人就可以扭转,那么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教育。
著名记者周轶君走访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最后回到中国,探寻各国的童年教育。
在取经、认知与对比中,将一路的见闻拍摄成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或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反思。
在日本的民族特性中,最为突出的是集体性,凝聚力以及对细节近乎完美的追求,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国民素质高。
而形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从小就接受的基础教育。
日本的幼儿园很注重同伴意识的培养,会去竭力引导大家重视身边的伙伴,强调大家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
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离群的伙伴,纵使他在一旁不知所措,也会有三五成群的小朋友把他拉回集体。
他们会通过大声喊叫来锻炼集体性,这种叫声不是单纯的耗费体力,撕裂嗓子,而是在学习之前先要解放身体。
保持整齐划一的仪态,大家一同像男子汉一样吼叫,每个人都应该对身边的伙伴负责,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周遭。
这是每个人都要讲究的纪律和遵守的制度,就算是老师也不例外。
老师从踏进校门口时就要时刻微笑直至放学,让自己看起来元气满满,不能有一丝懈怠,因为消极的行为会对小朋友产生不利诱导。
在细节方面,日本也做到了极致。
幼儿园会在门口设计拖鞋形状的图案,让孩子们知道脱鞋要摆正,如果有小孩子依旧乱摆乱放,老师不会训斥而是细心引导。
门也会特意做成关不上的样子,不是自动门或者伸缩门,全凭小朋友自己动手关门,否则门就关不严。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做事要做完整,不能半途而废,也从小培养他们不给人添麻烦的性格。
因为冬天天冷时,靠门近的小朋友就会起身去关门,一旦他有懈怠把门关不紧,其他人就会感觉到冷,所以他必须要做完整。
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节约用水,洗完手记得关水龙头,幼儿园会把水龙头设计成没有水槽的样子。
这样大家在洗手时水流四溅就会淋湿自己的脚,下一次他再洗手时就会自觉意识到要去及时关上水龙头。
除此之外,他们也奉行解放天性,保持好奇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子,一天的上课时间,在外面喧闹占了很长时间,他们鼓励孩子们出去玩,喧闹不怕就怕你只会一个人安静的待着。
日本人在18年间拿下18个诺贝尔讲的秘诀是什么?
纪录片中有提到,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专家几乎异口同声道,小时候在外面疯玩的经验。
对万事万物保持好奇并去引导这种好奇,是他们小时候就学会的技能,也是学校一直强调的重点。
自己种洋葱、茄子,可以在学校骑马、玩水、爬树,大都是真实的而非只是书本上的图片,不能摸、不能碰,只有想象。
当然,日本的童年教育中也不都是尽善尽美,有其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
日本的教育过度考虑别人,忽略了自己的情绪释放,在别人夸赞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众所周知,日本的自杀率很高。
而且他们自杀也担心给别人造成麻烦,卧轨会选择末班车,以免耽误上班族上下班,不会在出租屋自杀,防止房东的房屋贬值。
总归日本的教育在讲纪律、重仪态、求完美等方面还是蛮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如遵交规、守秩序,以及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芬兰,他们的教育没有考试,尽量避免竞争。
评估的标准不是在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与人相处。
因为没有竞争,他们可以在优良的环境下去学习感知艺术,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更多具有创意性的作品。
如芬兰的小学里会有森林课堂。
老师会带着学生们去野外,让他们寻找森林中与色卡对应的颜色,也会让他们找到不同气味,不必准确地说出这种气味叫什么,只需要描述出来。
在大自然中寓教于乐,不仅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能分辨不同的颜色、气味,更能懂得不需死记硬背,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有想法。
孩子们可以不擅长数理化,只要他们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也可以当一个好人,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你可以做一切你喜欢的事情,只要不违法,你可以是清洁工,可以是程序员,也可以是律师、老板……
你不必过分优秀,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
在包容的国民品德下,芬兰的学校有不同语系的孩子,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和分享自己喜欢的语言。
所以每一位芬兰小孩,都至少掌握三种语言。
芬兰特别注重平等教育,1921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1943年政府通过法律要求各地方政府为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70年代芬兰政府回收所有私人学校,将它们全部归纳成国有学校,以便执行平等教育,让所有人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在中国,如果我们被问到最好的学校在哪,大都回答北大清华,如果是国外的学校,如美国,答案也是一致的,就是哈佛、耶鲁。
但是在芬兰,要是你问他们的国民最好的学校在哪,他们都会告诉你离你家最近的学校。
芬兰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很平均,不存在贫贱之分,不是有钱人就能接受好的教育,穷人则必须省吃俭用的上学。
首都的教育水准与北极圈的教育水平是一致的,不会因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大力支持。
只不过会根据当地的特色做相应的调整,如北极圈的学校会加入训驯鹿,而且他们也不用担心这样的教育在将来找不到工作。
芬兰能这样教育的基础,一是因为他们高标准、严要求的师资力量。
他们认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所以芬兰对教师的要求极其严格,有一项不合格都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
从小学到大学,每位老师的都必须是硕士以上学位。
但成了老师之后,也和学生一样,没有考试,没有竞争,没有职称,也不会有督学过来检查,更也不会攀比。
到了一定年限会自动加薪,且对所有教师都是一致的。
二是得益于芬兰是个高福利国家。
免费教育、免费医疗、新生儿福利金、失业救济金、老年保障金,芬兰人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有人照顾,也是全世界闻名的“保姆”性质的国家。
正因为如此,当问到小孩子们什么是成功时,他们才不会有焦急、忧虑,不会被过多的世俗所牵绊。
所以他们可以很淡然地说出,这个国家很平等,不存在竞争,我有一个妻子,一份工作,有点钱,就算成功。
但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和高福利真的很适应于其他国家吗?
纪录片中提到2000年—2009年举行的四次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价”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成绩名列前茅。
可实际情况是上海的学生目前已经领跑了好几年,芬兰早就不在前三之列,他们赖以为重的高福利之一的医保系统,在今年宣告破产。
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他们的教育能够被拍出来学习,是幸运的。
可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那里的孩子们的童年是怎样的。
在非洲,孩子们的童年是怎样的?
在埃塞俄比亚,孩子们要经过世界上最炎热的沙漠地区之一,夏季气温可达50℃,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0℃。
早上六点必须起床,帮一家人做好饭、干完家务,然后徒步跋涉2个小时,一路上没有水源、没有阴凉处。
他们还要提防随时可能来的沙尘暴以及蛇蝎毒虫,他们所在的地方几乎没有医生,所以扛过渴死、毒死、晒死等磨难后才能达到学校。
在拉丁美洲,孩子们的童年又是怎样的?
在墨西哥,孩子们要徒手翻山越岭,有断崖、有陡峰,还要度过湍急的河流和注意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毒蛇。
一旦有松懈,他们的尸体可能要好几天才能被人发现,甚至更久,而他们去学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学校有饭吃。
在大洋洲,孩子们的童年是怎样的?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那里有许多被人类足迹发现的原始部落,他们接触了现代化的文化,便学会了与现代社会接轨。
孩子们上学的代价几乎是付出性命,因为他们要跋涉100多公里,徒步7天才能到达学校,侥幸到了学校,一年之后才能回家。
这7天里,他们要经历丛林里的野兽,有毒植物,多变的天气和每天吃食,即使这些都克服了,还要挑战宽阔、汹涌的大河。
这条河经常淹死小孩,如果没有渡船只能原路返回,那就意味着他们之前的磨难全都白受了,但这就是现实,无法回避。
在亚洲,孩子们的童年是怎样的?
在中国,记录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中让我们再次知道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依旧很严峻。
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们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采取放养的态度。
孩子们自制力强的还能长成对社会有用的大人,如果经受不住苦难与诱惑,便会误入歧途。
教育的重要性在节骨眼上,然而经济问题能让大部分小孩都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这些还好歹都是在和平地带,在战争区,孩子们的童年又是怎样的?
在巴勒斯坦,孩子们要穿过战火纷飞的街头,不知从哪射出的子弹就能轻易地取走他们的性命。
但是他们没有退缩的资本,回家是干不完的家务和没有盼头的生活,有了教育至少人生有点希望。
所以《他乡的童年》是部很好的纪录片,但是它所折射出的警示意义,需要太多的现实基础。
比如芬兰的教育,对于大国的参考价值不大,它只有500万人口,教育资源可以很合理的分配。
而大国动辄上亿的人口,光是这一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就足以难住一个国家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而在全世界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它必须要接受教育和无法接受教育的原因,这对于全世界的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难题。
并不是每一个小孩的童年都能享受教育带来的福音,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没有教育国家势必走向灭亡。
可是,现实中总有很多困难袭来,让教育难以落地。
战争、疾病、暴动、贫穷、文化……稍有一环出现问题,受到危害的便是教育,而教育出现问题,毁掉的是孩子们。
孩子们不能健康成长,国将不能称之为国,少年强则国强,国强的根本是经济和教育,而教育、经济的基础是少年。
所以和平与发展,是全球都应该重视的命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
推荐阅读
这片儿凭啥拿奥斯卡?因为随时都会死
每一个角色都是熟脸,等了太久的良心之作
豆瓣9.1,看一次被萌一次,根本顶不住它们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