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教育方式,正让孩子越来越“怂”,成为霸凌的“易感人群”
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在学校的操场上一个男生在欺负殴打另一个男生。从视频上看,打人的男孩确实更强壮些,但两人并没有决定性的身体差异。但被打的男生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全不反抗。让网友们在为校园霸凌而愤怒的同时,也不禁为被打的男孩生气:挨打的孩子,你怎么这么怂?
究竟为什么孩子会“怂”成这样?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被霸凌的对象?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整体生活形态所决定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单的说,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就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与之相对应。而周围的世界又会因为孩子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反馈。
也就是说,一些错误的认知,让孩子变“怂”了;而正是因为“怂”,才吸引了那些“欺软怕硬”的霸凌者,让他们反而成了校园霸凌的“易感人群”。
那么究竟是哪些错误和消极的认知,让孩子表现的这么“怂”呢?
“你应该这样”和“我总是做错”幼儿园开放日,小朋友们给妈妈们用彩纸做鲜花。有些在一旁观看的妈妈们,总是忍不住要去帮帮孩子,“这样不整齐,看,应该这么弄才漂亮!”,“你怎么给剪坏了?应该这样剪!”
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妈妈参与越多的那一组,总是做得最慢。有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干脆选择放弃,在旁边看着妈妈做。
这些妈妈们没有发现,她们正在给孩子植入“我总是做错”的认知。
对孩子而言,“你应该这样”意味着“我之前做错了”,而常常听到“你应该”的孩子,就会产生“我总是做错”的想法。有些孩子甚至一听到“你应该”,就产生难过和反感的情绪。
一旦“我总是做错”的认知被植入孩子的潜意识,那么面对挑战,他们就不敢尝试,更不敢争取。当同学无理嘲笑他时,他也会认为一定是“我做错了”。这样认“怂”的反应,又反过来助长了校园霸凌者的气焰,让他们更觉得理所当然。
改变错误认知
要改变孩子“我总是错”的错误认知,最有效的方式,是让他常常感受到“我对了”。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孩子的自信,改变他对行为结果的期待。
以检查孩子作业为例,许多家长习惯于直接指出孩子“写得不好”的地方,让孩子改掉。这会让孩子产生“我写得不好,我妈让我重写”的失败体验。
如果您反过来,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挑出那些写得最好的地方夸夸他,再让他自己选出不那么好的一两个字改掉。对孩子而言,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会认为“我写得很好,我正在把他改的更好。”
当孩子“做对”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就越来越自信,“怂”就会远离。
“你应该分享”和“我不配拥有”许多好面子的家长都会在孩子跟别人“抢东西”的时候,要求孩子退开。“你应该把玩具给弟弟玩”,“你应该分享”,“别跟他们抢,回头奶奶给你买!”。
特别是在孩子两三岁的物权敏感期,刚刚认识到有些东西是“我的”,要保卫自己的地盘时,却被强迫要求分享,这会让孩子产生“我不能抢,我不配拥有”的错误认知。
当孩子认可了这样的认知,在其他同学入侵他的私人空间、拿走他的私人物品时,他虽然觉得气愤,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不能抢”深深的刻在意识里,“也许是我不配拥有”更让他难过。这样痛苦又不去争的样子,会让同学越发觉得他“怂”,更肆无忌惮的欺负。
改变错误认知
我家老大是外婆带大的,就是曾经这样的性格。10岁时带着弟弟在游乐场一起玩滑梯时,两人的小汽车被比他小得多的小女孩抢走。哥哥只是生气、抱怨,却不会行动去要回来,因为从小外婆就教他不要“抢”。弟弟看哥哥不去追,自己也只是生闷气。
我于是带着哥俩到那个小女孩面前,严肃的要求她把车还给了我们。有了这次“成功”经验,了解到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物品后,这哥俩底气立即足了。再有小朋友抢了小汽车就跑,哥俩会一起跑过去,要求人家还回来。
弟弟从此以后,无论多大的孩子,如果没经过他的同意就拿走玩具去玩,他都会大声喝止。而这并不影响他愿意把一部分玩具拿出来,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交换。
“你怎么这样怂?”和“我很怂”几天前我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妈妈在“武术班”门口教训自己六七岁的儿子:“你怎么这么怂!这么怂!”骂生气了,就用拳头狠狠的锤孩子几下。而他儿子自始至终站在那不动,只是哭着任凭妈妈打骂。
听下来这位妈妈是因为孩子在武术班演练“对战”时,不敢打人家,自己气得不行,直接把孩子拽出来教训。想来这位妈妈会让孩子上“武术班”,本身也有磨练孩子意志,让他更勇敢的意思,可是谁想到却亲眼目睹了孩子的“怂”,也怪不得她会生气。但她却从没意识到,正是自己在把孩子越教越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洛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或父母对学生的预期和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简单的说,当父母老师认为孩子努力学习,孩子真的开始努力学习;当父母老师认为孩子调皮捣蛋,孩子就真的调皮捣蛋;当父母老师觉得孩子“怂”,孩子就真的变得越来越怂。
这是因为父母和老师的认知和语言,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而当孩子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怂”,他们就能难获得勇气和自信。不幸的是,一个孩子表现的越怂,越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就越容易在学校遭到霸凌。
改变错误认知
闺蜜的儿子最近变化很大,原来说话都总是支支吾吾的不敢说,这次见到却落落大方。闺蜜说是因为听了一位老师的课,从此不再批评孩子说话支支吾吾,而是抓住仅有的那么几次大声,赶紧抓紧机会表扬孩子变勇敢了。
不但如此,一有机会,她会跟老公讨论,孩子最近“又进步了”,“更自信了”。说也奇怪,就这么夸着,一个学期下来,孩子就有明显的变化,说话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坚定自信。
不想让孩子“怂”,就要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抓住所有的机会表扬他。当你自己也相信,孩子确实在变好的时候,就会惊喜的发现,孩子真的进步了许多。一个自信、勇敢的孩子,又怎么会“怂”呢?
总而言之,孩子会怂,是因为恐惧。害怕失败、害怕犯错、害怕更严重的伤害。而这些害怕,实际上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习得”的经验。孩子失败、犯错、痛苦的经验越多,就越容易害怕,也越容易“怂”。
相反,孩子的正面经历越多,相信自己一定能度过难关,相信自己勇敢,相信自己有“一拼之力”,这样的孩子不会怂。不但如此,当他展现出自己的斗志和气势,还会吓退那些外强中干的霸凌者,让他们敬而远之。
我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男孩。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