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剧终的背后,揭示了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年度的热播剧《小欢喜》在我们的热议下迎来了个欢喜的结局,每个人都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方一凡通过了艺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英子也上了自己喜欢的南京大学,刘静的病痊愈,宋倩和乔卫东的复婚……
最受观众喜欢的方圆和刘静,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家庭那些温情、感人的时刻。
在童文洁被方一凡的成绩气到的时候,是方圆用了一套“横看竖看”的理论让两个人和解:
天文馆的最后一场戏里,刘静和英子告别时说出的“阿姨希望整个苍穹都是你的”:
让人看了直呼,想要个方圆爸爸,想要个刘静妈妈。
宋倩和童文洁也都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亲子关系,要向他们学习。
只不过,宋倩和童文洁简单地将和孩子做朋友概括为“投其所好”、“喜欢吃就给他吃”的行为。
当孩子跟她们说到自己想去艺考、想去南京大学之后,她们仍然是表示“除了这个妈妈什么都能答应你。”
方一凡还有方圆在后面给他打辅助,但是英子在无论多强烈地表达下,爸爸妈妈仍然拒绝了她的想法。
矛盾闹多了,英子也越来越少和妈妈谈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让英子变得无比孤独。
否定自己的想法并不总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英子不断地掩饰让自己更加地痛苦,最后英子三十四天里都没能睡上一场好觉,确诊了中度抑郁症。
2
即便在宋倩宣告要和孩子交朋友之后,英子仍然痛苦得想要逃离。很多人在看到觉得英子矫情,但这种压抑是痛苦的。
著名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将这种痛苦描述为:
你会觉得自己和父母不是同一类人,因为他们看起来没有你那些不好的、危险的感受。你还明白,如果出现那些感受,你就会成为问题。你的伤心将是美好中的不足;你的愤怒将会让整个家族蒙羞;你的恐惧将成为他们前进的绊脚石。如果没有你和你的这些想法,他们的世界会更完美。
没法和宋倩互通的心情,让英子日渐压抑。
在期中考考砸后,英子心情跌落谷底,一次偶然与刘静的谈话的机会,给英子的生活带来出口。
刘静在英子说话时安静聆听,需要时给上一些自己的意见。她从来不去否认英子,也会为宋倩说话。
知道英子想要自杀,她的反应也和别人不一样:
是因为刘静有过英子的生活,所以更懂英子的想法吗?
不是的,刘静和方圆身上最大的特点在于,共情。
当看到孩子不开心、难过的时候,他们会想象自己就是孩子,站在孩子的位置上理解他们的痛苦。
当他们看到另一半的愤怒时,他们也能感到他们内心的内心的无力和怨气。
因为共情,所以他们成为盟友,而非旁观者。
因为他们理解,所以能够最快地解决矛盾,最好给出安慰。
家长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让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变成了与孩子交流的障碍。
不但没有共情,还对孩子进行指责,给他上了一课,抛给他一些建议,结果却适得其反。
花时间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理解他的感受。会让孩子感觉更坦然,对自己更有自信。
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孩子的经历时,他感受到了我们的支持,知道我们和他站在一边。
如果我们尽力不去批评他,不漠视他的感受,不试着把他从自己的情绪中转移出来,他就会允许我们进入他的世界,会告诉我们自己的感受,与我们分享观点。
孩子的动机看起来将不再那么神秘、不再那么难以理解,这又促成了彼此间的进一步理解。
当生活中出现冲突时,孩子就会相信我们,与我们站在统一战线上,共同解决难题。
甚至还会尝试和我们进行头脑风暴,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将来真的听取我们的建议。
3
很多家长因为自己也处理不好情绪,所以尽力避免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更甚者使用讥讽、蔑视或贬低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情绪。
殊不知,这样是让孩子产生低自尊的元凶。
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并随之作出回应的能力。
承认孩子和大人一样是有情绪的,因为大家都有情绪才能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接纳。
其实消极情绪并没有那么可怕,说出自己的感受、标注自己的情绪、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时,消极情绪就会逐渐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刘静可以三言两语就能让英子变开心,因为在刘静那英子可以不用担心妈妈伤心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因为妈妈的期望和自己的愿望产生的冲突矛盾情绪也会被得到理解。
在细微的情绪出现时,就处理它,而不是等到它进一步升级。这样能在无需付出巨大代价的前提下,就能解决消极的情绪。
如果实在不懂得回应,可以通过重复话语,简单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
在发现方一凡的进步只是因为卷子简单了之后,童文洁和方一凡大吵一架,双方都气得不想说话。
方圆就出动了,先找方一凡进行“思想工作”:
方圆说:“你妈还不了解吗,妈妈有时候就是比较着急。”(承认对方的情绪)方一凡:“我认同她对我的心是好的,但她不能当着那么多人面吼我。”方圆:“你是竖着看自己的分数涨了,但妈妈横着看觉得你区排名没进步。”(重复对方的话语)“竖着看横着看都有道理,但是你也要换个角度看妈妈。你横着看妈妈,好不好?你竖着看妈妈,今儿妈妈对你凶了,明儿呲你了。横着看,比比别人的妈妈,咱就比比宋倩阿姨。你现在妈妈还让你玩,你有时候跟家里玩吃鸡。你看看宋倩阿姨,乐高都不让英子碰,是不是。”(观察到的现象)“你要这么想,妈妈还是个好妈妈对不对。”(一旦感到自己被理解,就更愿意接受安慰性的解释。)
和他们的眼睛平齐,深呼吸,放松,专注。你对他的专注将让孩子觉得,你很把他的想法当回事,并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
学会通过倾听和认可,感同身受地用眼睛去观察孩子行为,捕捉他们情绪发出的信号;
懂得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形;
懂得用安慰性的话语、不带任何批评地去回应自己听到的一切;
懂得帮助孩子标注自己的情绪;
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体会到的一切。
表达情绪时,逻辑推理并不能帮上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倾听。
孩子的悲伤、恐惧和愤怒等情绪不会因为家长说了句“别哭了”或“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就会消失不见。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他就会对自己真正感受到的情绪产生怀疑,而这种情绪最容易造成自我怀疑,甚至让孩子丧失自尊心。
相反,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他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这些情绪的方式确实多样的,这样一来,他的自尊心就会完好无损。
同时,他还会明白,大人能理解自己,会和自己站在一边,将他从裹挟着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 语
共情,会让你觉得被理解、被接纳、会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员,无论如何总有人与你站在同一阵线,在你受伤时给你安慰,在你难过时给你拥抱。
共情是一艘船,能让每个人回到港湾,回到最温暖的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