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家里的环境是乱点好还是整齐点好呢?你怎么看?
不少宝妈感叹,有了孩子后,自己多年的“洁癖”被治好了。
自从病好了,腰不疼了,腿不酸了......
有孩子前,家里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堪比五星级酒店。
有孩子后,家里惨不忍睹,处处都是“战场”,自己傲娇的双脚都无处安放。
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忍住、忍住.....
不收拾吧,看着着实难受;收拾吧,又确实无从下手......
索性干脆就这么着吧,为娘的一一缴械投降~
谁让自己收拾“残局”的速度,还赶不上“小祖宗”造作的速度呢~
但是你知道吗?有时候孩子房间杂乱,并不是一件坏事!
1
不要干涉孩子的“领地”
有一个这样的心理故事:
有一栋房子,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扇玻璃窗被熊孩子扔石子砸破了,没多久,人们发现这栋房子的所有玻璃窗都被砸破了。
后来房子换了主人。新主人把所有玻璃窗都修好后,熊孩子又来光顾。当第一扇玻璃窗被砸破后,主人就及时把玻璃窗修好了。看到崭新的玻璃窗,熊孩子很羞愧,而这栋房子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被砸破的玻璃窗。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
如果一个孩子的房间每天都被收拾得整整齐齐,所有的东西就像展览馆里陈列的展品,高高的放在柜子里。那么在「破窗理论」的心理作用下,无论是玩具还是书,孩子去拿的积极性会明显下降。
因为他会有不愿破坏这份整洁的心理趋向。这不仅仅针对孩子,大人也是这样。
而且,如果这个孩子每天被勒令收拾房间,或者经常因为乱放东西而被父母斥责,结果可能会更糟。
孩子的心里有一座城池,有自己的领地与边界,有自己可以享受的权利,有自己必须完成的工作和履行的义务,自己是这片领地的管理者。
收拾房间、完成家庭作业等,都是孩子自己的工作。但如果家长强制要求孩子,
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抗拒家长的“干预”。
时间长了,孩子不仅不爱碰玩具、不爱看书,还会和家长们产生距离。
相反地,如果父母对孩子乱放书、乱丢玩具宽容一点,那么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升。这对孩子的探索、钻研、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更有帮助。
2
“凌乱”的环境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乱》中说到,如果一个人的桌面收拾整齐,书籍整齐陈列、水杯文具摆放得规规矩矩,这样的人一般缺乏创造力;而那些有大成就的人物,比如毕加索、爱因斯坦、扎克伯格、乔布斯等等,他们往往有着混乱的书桌,混乱更能激发创造力。
爱因斯坦甚至有句很逗的名言,他跟那些劝他收拾书桌的人说:
“如果杂乱的书桌意味着杂乱大脑,那么,空桌子又意味什么呢?”如果乱七八糟的玩具间意味着捣蛋的孩子,那么空的玩具间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具备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力,总喜欢做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建议父母不要对孩子所有的捣乱、破坏行为(违法或有危险的除外),都进行否定或者制止。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理解客观世界的欲望,这种欲望驱动着他们去不断地探索世界。
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
“儿童就是科学家,虽然婴幼儿还远没有达到理解世界的程度,但他们却是天然的探秘者,往往比成人更具备发现世界的眼睛。”
有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小看一个爱捣乱的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维持家里的整齐有序,为了减少自己收拾残局的麻烦,当孩子做出某些看似有“破坏性”的行为时,会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却不知,很多时候,孩子的小破坏,背后蕴藏着大奇迹。
明尼苏达大学的Kathleen D.Vohs和她的同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要求被测试者在两个不同的房间内完成一系列测试,其中一个房间整洁有序,而另一个房间杂乱无章,测试内容多是具有创意性的题目,包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
而实验结果表明:
在整洁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更友善、更有控制性,而在杂乱的环境中,人们的创造性会更好,更倾向于做出新的尝试。
对此,Vohs博士说,杂乱无章的环境具有启迪性,可以使人挣脱传统的桎梏,生发出全新的见解。
如果想让孩子更有秩序感,那么就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
如果想让孩子「不走寻常路」,房间乱一点也无可厚非。
3
“凌乱”不等于脏乱
房间可以乱,但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凌乱不等于脏乱,二者是有明确界限的。
房间乱的前提是干净,物品摆放可以不规整,但不能有灰尘和污垢;而如果房间脏,不但会影响人的舒适感,降低孩子的抵抗力,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
相信大家身边肯定不乏有这么一群人,表面上光鲜亮丽,但是生活上惨不忍睹。被子可以一整年都不叠,家里的衣服、包包、鞋子、零食扔的到处都是。找东西永远是从这一堆,刨到那一堆。
前几年,网上还曾经曝出过「史上最脏女生宿舍」。
许多网友看了说,那不叫宿舍,简直是垃圾场!拍照的人还能在里面住下去,也是忍耐力很高了。
难以想象如果家庭里面也是这种环境,该会养出什么样习惯的孩子。
4
用引导代替限制
许多家长怕麻烦,为了不收拾孩子的“残局”选择提前制止。其实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这样做孩子会有被束缚感,即使当下没有明显的影响,但若干年后,孩子长大成人,他或许不再记得当年父母的训斥和约束,可他的内心,却怎么也摆脱不掉被束缚的禁锢。他的生活,已然没有了生机和活力,只剩下死气沉沉的规矩和服从。
孩子的童年本就该无拘无束。我们要做的,不是限制、指责和打骂,而是引导、鼓励和支持。
比如家长们可以给孩子划定区域,给孩子腾出"自由区"。
在这些空间里,孩子能"胡作非为",自己的东西该怎么放、怎么玩,都由他自己做主。即使玩具偶尔「越界」也不会引发父母的负面情绪。家长们只每隔断时间整理一次即可,也可以在整理的同时,叫上孩子一起,引导孩子学会自己“整理”,养成良好的习惯。